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真实的世界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国著名的设计理论家、设计师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1927-1998)的名著《为真实的世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自从1970年瑞典语首版以来,在过去的四十多年中已经被翻译为20多种语言,是世界上阅读最为广泛的设计著作之一。如今,该书的中文版就要跟读者见面了,作为译者的我心中既欢喜又忐忑。欢喜的是,辛苦的翻译劳动最后终于结出了果实,没有白费;忐忑是因为,不知道读者会怎么评价这个译本,也不知道这个译本会不会对国内的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有益的影响。当然,我也知道,作为译者,我的工作已经完成了,怎么阅读、如何评说都是读者的自由。

读硕士的时候,我研究的是西方近现代美术和美术史方法论。因为对设计史论一直有兴趣,所以在2005年考博士的时候,从西方近现代美术转向对设计史论的研究,尤其关注二战之后的西方设计思潮。之前,当代西方文论读的多,尤其是像法兰克福学派、新马克思主义之类比较具有批判性的理论,总是充盈于脑际。所以在准备考博士的时候,维克多・帕帕奈克颇具批判性的设计伦理思想就很自然地从一堆文字和产品中跳了出来。就我当时的理解来看,设计史的叙述主干,除了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的先锋设计还强调一些民主、平等的平民价值关怀之外,其他的基本上就是讲“设计如何促进产业的发展”,此外略微带一些国别特色和美学特点之类的内容,像当代艺术思潮里面俯仰皆是的批判性的思考可谓少之又少。而我对于西方现代设计的启蒙又是从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的名著《现代设计运动的先驱》这本书开始的,所以我也特别关注那些带有理想主义和批判色彩的设计思想。

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1927-1998)生于维也纳,曾在英国读中学,后移民美国,学习建筑设计。他曾在赖特手下工作过,所以十分了解和尊重赖特的设计思想和建筑实践。在纽约Cooper Union完成了本科学业(1950)之后,他又在麻省理工(M.I.T.)读完了研究生(1955)。帕帕奈克一生主要在大学和艺术学院任教,他的研究和教学包括了建筑、产品和平面等设计领域,获得过许多重要的设计奖项。他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作过大量的设计工作,堪称“世界公民”。与一般的设计师不同,帕帕奈克勤于著述,他最重要的著作包括《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为人的尺度设计》(Design for Human Scale,1983)和《绿色命令》(Design Imperative,1995)等。其中尤以《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影响为大,该书有两个比较重要的版本,1971年的版本曾经引起过很大的争论;1984年的修订版根据现实的发展作了局部修订,并对首版后遇到的问题作了一些回应。由于对作者的思想和著作缺乏全面的了解,所以多年来,国内设计界大都强调其对于设计伦理和批判消费设计的理论贡献,可事实上帕帕奈克在书中涉及的问题非常全面――既有批判,也有建设;既有理论突破,也有实践指南,而且对设计的未来也是洞明深察。

“真实世界”中的设计

帕帕奈克的设计思想大概形成于1960年代末。他认为,设计要解决问题,而且要解决“真实世界”里的问题。他主张要为真实的“需求”(need)设计,不能为“欲求”(want)设计,反对在一些基本的人类生存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候,设计师就挖空心思地为消费设计社会里面的富人设计激发和玩乐的成人玩具。他批评当时美国工业设计行业里只为“客户”的利润负责,自私保守、推卸责任的职业伦理,主张设计师必须担负起他应尽的伦理和社会责任,认为设计师不仅要为设计的过程负责,也要为设计的后果负责。他批判当时美国为了刺激消费而盛行的一次性、用完就扔的“面巾纸文化”,以及美国汽车设计的年代换型和有计划的废弃制度,认为这些做法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构成了极大地破坏,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在对消费设计的各种荒谬做法做出批判之后,帕帕奈克提出,设计师和设计职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他主张设计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应该拿出十分之一的时间为社会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设计。他提出了设计师应该做的几个方向,其中包括:为不发达的、刚兴起的和落后的地区设计(为第三世界设计);为智障者和残疾人设计教学和训练设备;为药品、外科、牙科和医院设计;为实验研究设计;为边缘群体的生活而设计;为打破陈规而设计。他还提出设计师的设计行为必须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主张能够循环利用、质优耐久的设计,并接受了富勒的观点,主张用最少材料实现最大效能。

难能可贵的是,帕帕奈克虽然是发达国家的设计师,但是他非常反对那种外来“专家”在第三世界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又以恩人自居的工作态度。他十分尊重第三世界的文化传统和设计经验,认为第三世界需要的设计(建筑/产品/服务)应该建立在当地人的真实需要之上,提倡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发挥当地人的聪明才智,用当地的材料技术,适应当地的气候、地理和风俗习惯;主张“去中心化”,摆脱一切都模仿西方的惯有模式。2009年的时候,我提出“‘在’中国设计”的概念(见《读书》2009年第12期),帕帕奈克的设计思想就是一个主要的理论来源。

除了设计伦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以及设计未来的方向,帕帕奈克还对包豪斯以来的设计教育、设计方法和设计团队,以及跨学科研究合作等诸多问题展开了讨论。他反对不明就里地因循包豪斯的教育方针,主张设计教育要根据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他不赞成设计教育过度的专门化倾向,认为教育要培养综合的、全面的通才,过度的专门化一定是“死亡之途”。他主张设计要综合考虑人的因素、技术、文化背景以及消费和环境策略,要用全面、完整的设计方法,将用户、技术工人和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实际要求纳入设计团队,通过跨学科合作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通过全书的系统论述,帕帕奈克强调,设计的意义不在于刺激消费,也不在于形式上哗众取宠,而是在一个前途未卜的世界上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寻求永续之道。

设计界的回应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出版之后,许多老成世故的设计师和学者都对其嗤之以鼻,但帕帕奈克的设计思想却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印度的青年设计师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也被尊为“责任设计运动的圣经”。40多年过去了,又经过第二次修订(1984),这本书一直在被从事设计和关心设计的人们阅读着。

从当代的一些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中,我们都可以明显地发现维克多・帕帕奈克的影响,比如通用设计、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等等,而在维克多・马格林(Victor Margolin)、埃兹奥・曼梓尼(Ezio Manzini)等一些著名的设计学者的著作中,帕帕奈克的影响就更明显了。除了学术界,设计组织所推动的“为社会设计”的项目,也反映了帕帕奈克在当代的影响,比如英国设计委员会“为病人的安全设计”“设计在政府”“反犯罪设计”,挪威设计委员会发起的“为所有的人创新”等项目,都致力于推动帕帕奈克所谓“真实世界”中人类真正“需要”的设计,并力求使所有的人都能够受惠于设计创新。

近年来,一些重要的设计展览也回应了帕帕奈克的设计思考,比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安全:设计承担风险”(2005)、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D. Day, 当代设计”(2005),以及纽约库伯-休伊特设计博物馆举办的“为另外90%的人设计”(2007)。这些展览的展品涉及医疗、教育、卫生、环境、安全、居住、农业、饮水、新能源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是帕帕奈克所讲的“真实世界”中的设计。

去年初夏,英国著名的设计史家彭妮・斯帕克(Penny Sparke)教授应邀来中央美院做一个星期的讲座课程。期间,我们聊了许多跟研究有关的问题,也提到了维克多・帕帕奈克。她说,她很早就见过帕帕奈克,但是当时并不觉得这个人的思想有多么重要,可现在不一样了,他的思想对欧洲的年轻设计师很有影响。她问我,你知道维也纳的维克多・帕帕奈克档案么?我说不太了解,因为工作之后,一些新的动向没怎么关注过。她说,你应该了解一下,帕帕奈克的家人把他生前的手稿、笔记等许多档案材料捐给了维也纳实用艺术大学,这所大学不仅设立了帕帕奈克档案的收藏,还以帕帕奈克的名义设立了一个基金会、一个奖项还有一个讲座。我在网上一查,果如彭妮教授所言。一所著名的设计大学专门为一个设计教授建立完整的档案,可见其设计成就非同一般。而把帕帕奈克档案设在他的家乡维也纳,也算是荣归故里,得其所哉!

2011年5月中旬,《纽约时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先后刊登了爱丽丝・罗索恩(Alice Rawsthorn)的长文《一位早期的良知斗士》(An Early Champion of Good Sense),以纪念维克多・帕帕奈克一生的设计思想与成就。作者采访了许多设计界的名人,从他们的言谈中,我们更能够体会《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的影响力以及帕帕奈克的远见卓识。中文版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当然也是对作者设计思想的再次肯定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