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德育导向之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德育导向之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受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价值观冲突屡屡发生,甚至出现了功利化、疏离化的倾向。在此情况下必须强调高校德育价值导向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

关键词: 德育 价值观 核心价值 思想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中国,继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社会存在反映到社会意识上,即为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当道德要求与社会现实产生激烈碰撞,现代人在自我意识、伦理道德、就业和生活观等许多方面,都会表现出两重性,同时常常造成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追求处于两难境地。新时期的高校德育理应正视学生们这些新的思想动向,以既合乎理又合乎情的方式有效解决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各种困惑和迷茫。

然而,当下高校的德育却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仍单纯坚持一元化的价值导向,忽视个体价值、受教者的个性差异。高校德育担负着对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等重要任务,因此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关注和培养,这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却往往忽视学生个体意志品质、独立自主精神、创新能力等的形成。二是德育模式说教化、灌输式。高校德育习惯于从空间上、时间上把学生全方位地纳入组织生活之中,施行严格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强调整体性,却忽视或无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学校不是工厂车间,习惯学生的互不相同,平等的教育才会出现。假如教育者视学校德育过程为简单的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和学生接受影响的过程,那么他们必然不能以平等人格对待学生,不会考虑学生的需要,无法正视乃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这种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疏离生活的道德教育,既使大学生感到社会理想遥不可及、人生价值难以实现,又使他们感到个人的理想权利得不到认同和伸张,从而对德育本身产生怀疑和排斥。

针对现状,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当代中国共同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

2007年底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完善,引起了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各阶层的调整,使社会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样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必然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和转型。不仅如此,由于社会转型的高速度和不稳定因素的存在,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已然受到无情的冲击,但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这对于品德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来说,影响尤其重大。他们的价值观念由于受到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多元的影响和冲突,思想经常处于变化和冲突之中,更难以确立和稳定。大学生们普遍感觉到以往在学校所接受的价值观念与自己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各种信息,常常激烈碰撞。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德育尽快确立大学生的价值导向就成为了一项迫切而核心的任务。

在思想多元、文化多端、价值多变的社会情境中,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显示出以下特点。

1.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确立的因素众多,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轻微。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影响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很多,他们各自发挥着大小不同的作用。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自己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只有少部分同学承认西方文化对自己价值观的形成有作用。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认为亲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次是同学和朋友,基本没有学生提及教师。而对于2006年已明确提出、2007年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并同时写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少大学生表示只是一般了解,甚至还有大学生承认自己完全不知晓。

2.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愈发功利化。

人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又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现代大学生们的回答愈发功利。不少大学生并不讳言,他们读大学的目的就是找一份好的工作,继而能获得高收入,满足自己的高消费。学生把上学作为利益追求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显示出了浓重的功利色彩。重经济利益,自然就会轻精神追求,以致竟出现了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的目标就是享受人生的社会现象。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只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缺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对“为人民服务”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则必然会出现社会认同感降低的严重后果。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层次的评价上表现为自我评价越来越高,而对他人、社会的评价越来越低。

3.大学生们的社会认同感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他人、社会、国家没有认同感、责任感、归属感,另有不少大学生则是对此表示淡漠。这反映了一个十分可怕的社会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谓社会认同,就是建立社会共识,包括社会成员对所处社会的制度、法律、政府、政策、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认同。缺乏认同感,社会成员之间就不能和睦相处,社会就没有凝聚力。大学生群体与社会和国家产生分离的迹象,说明西方的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已深入人心,普世价值的渗透已经产生一定的影响,追求享乐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是人心所向。因此必须尽快改变这一现状,不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们的社会认同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社会的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