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草原上的歌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主题导引
鲍尔吉・原野是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读者》杂志签约作家。曾获文汇报笔会奖、人民文学散文奖、中国作协“骏马奖”等。他思想深邃、目光敏锐,自然地将豪放、幽默、睿智、雅致、细腻等元素融合在一起,以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闻名于当今文坛。在他的笔下,常常展现出人间的真美善,令人回味无穷。
【美文链接】
铁轨中间的草
坐火车看车外风景,风景是“嗖嗖”而过的电线杆子、缓慢移动的庄稼地,还有连绵的、相貌类似的群山。
车停的时候,人们下车看车站,看月台的钟,看上下车的人流。有没有人看铁轨?除了铁路工人之外,没人看铁轨,也没人注意到铁轨中间的草。
一个车站,十几条铁轨闪亮交错延伸到远方。在站台,我看到铁轨中间怡然生长的野草。野草长在灰色混凝土的枕木中间。它们在累累碎石中长出来,让不自然的铁路添了一些自然的气息。
此后,我常站在火车车厢的门口朝外看铁轨间的草。行驶中,若遇相临的铁轨,低头看,当然看不到草,路轨白花花地掠过。
草,甚至长在城里楼顶水泥的裂缝中。我还见过木制电线杆裂缝中长出的草,它们像顽皮的儿童做捉迷藏的游戏,说你不知道我藏在哪儿,但还是被我看到了。
铁轨中间的草,假如有一株是我,我断然不敢长在那里。钢铁的怪兽日夜从头顶掠过,吓死了,更不要说生长。
而这些草――如我在车站看到的――与别的地方的草一样的舒展安然,并没有缩紧身子或躲在石块下面不敢出头。
它们比山野的草更胆大,更耐喧嚣。
环境没办法挑选。
风把草籽带到这里。它们也面临二选一,要么死掉,要么活在这里。
活,是覆盖所有道理的大道理,是前提,是话语权,是青山和柴火,是太阳照样升起,是一张无论多老都健康的脸。诸如种种,全胜过“音容宛在”。至于怎么活,是自己的事。把铁轨的草栽到盆里就好吗?这要问草。
那些铁轨中间的草,我看到有细长的瞿麦、蓬勃的花草,夏季开黄花;还有紫苑以及地榆。我揣想,它们仰视着列车自头顶呼啸,列车带来的机油味和冷风只是短暂一瞬,更多的是白天的灿烂阳光、夜晚的满天星斗。
这是一丛丛骄傲的生灵,在铁轨中间安家。都说火车风驰电掣,它们的轮下其实还有娇嫩的草。草在铁轨间摇动身子,嘲笑所有的怯懦。
【赏析】
这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作者热情地讴歌了长在铁轨中间的草:它们不挑剔生长的环境,更不放弃生长的机会,而是勇敢地面对一切。作者的思维十分活跃,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铁轨中间长出的野草,由此自然而然地产生联想,想到如果自己是一株野草,断然不敢生长在铁轨中间,从而反衬出这些野草的坚强与勇敢,令人深思。结尾形象传神地描写野草的神态,让人对这“骄傲的生灵”肃然起敬。
【美文链接】
河流里没有一滴多余的水
从质地上说,花瓣是什么?它比绸子还柔软,像水一样娇嫩。雨后的山坡上,如果看到一朵花,像见到一个刚睡醒的婴儿,像门口站着一个被雨淋湿的小姑娘。花瓣的质地,用语言形容不出来。而它的鲜艳,我们只好说它像花朵一样鲜艳。无论是小黄花、小白花都纯洁鲜艳。花能从一株卑微的草里生长出来,人却不能,连描述一下的能力都缺乏。
从性格说,马比人勇敢,而性情比人温和。马赴战场厮杀,爆炸轰鸣不会让它停下来,见了血也不躲闪。冰雪、高山和河流都不会阻挡马的脚步。它的眼睛晶莹,看着远方。把勇敢与温良结为一体,在人当中,可谓君子;在动物中,是马。我哥哥朝克・巴特尔贫穷,却买了一匹良种马欣赏。他不让马拉车干活,也不骑。每天早上,朝克拎一桶清凉的井水,用棕刷子刷马,然后蹲下,咧着嘴对马笑。如果马吃糖,他一定给马买糖;如果马看电影,他会拉着马上城里看大片。朝克对马的感情,和城里人养宠物不一样,马是哥们儿,是朝克的偶像。马在天地间吃草漫游,用不着管马叫儿子,搂着睡觉。马影响爱马人的性情,使之“温而厉”。
从流动说,河水心里一定有巨大的喜悦,而后奔流不息。大河流动时的庄严,让人肃然起敬。它不是在逃离,而是前进。只有贝多芬的音乐能描述河流的节奏、力量和典雅。贝多芬的交响曲没有多余的音符,也没有乐器单独演奏,一切共进。而河流里也没有一滴多余的水,每滴水和其他的水密不可分,一起往前跑。河是巨大的家园,鱼在河里享受着比人更幸福的生活。夜晚,河流兜揽所有的星辰,边晃边亮。
从胸怀看,鸟比人更有理想。当迁徙的候鸟飞越喜马拉雅山的时候,雪崩不会让它惊慌。鸟在夜晚飞越大海,如果没有岛屿让它歇脚,它不让自己疲倦,一直飞。它不过是小小的生灵,却有无上的勇气。
人的勇气、包容、纯洁和善良,本来是与生俱来的。在漫长的生活中,有一些丢失了,有一些被关在心底。把它们找回来,让它们长大,人生其实没什么艰难,每一寸光阴都有用。
【赏析】
在这篇散文中,作家表达了一种独特的人生感悟。他要表现的是人,但并没有直接写人、写人生,而是分别写了花瓣、马、河水和鸟,写它们与生俱来的一些特点和本质。通过写这些事物,作者很自然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人的一些好的品质其实也是与生俱来的,但与花瓣、马等事物不同的是,人在漫长的岁月中会逐渐丢失或隐藏自己某些方面的品质。对于万物之主的人来说,这的确是一种遗憾。找回那些纯真的品质,方能活得更加洒脱。
整篇文章写得含蓄蕴藉、极富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文章的语言如淙淙的流水,让人感受到作家内心的宁静。
【美文链接】
静默草原
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在都市里生活,或是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作这样的观察: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有新景物可观。景随步移。
然而草原没有。
蒙古牧人前瞻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的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城里的人大睁着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因而草原的风是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大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二十世纪哲学反复提示人们注意自己的处境,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天,果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人在这里挥舞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外来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草原上没有树,所以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但衣襟已被扯得飘展生响。我扯住衣襟,凝立冥想。关于克什克腾的一些旧事,譬如霍去病在狼居劈山立碑、康熙大战噶尔丹等一俱杳然无踪。
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赏析】
本文让我们领略了作家笔下独特的草原风光,感受到了他对草原深沉的爱以及草原给予他的人生感悟。作者没有直接描绘草原,而是借写草原人特殊的感受来抒写自己豁达、沉稳、不张扬的人生态度。草原之美,不在可见的美色,不在可听的美声,而是美在无言,美在静默,美在草原放牧者在静默中对于水草自由的想象和感受。“静默”一词始终贯穿全文,“辽远而苍茫”“不可看,只可感受”等草原的特点,始终暗含着作者的一种观点:看草原,应该用心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