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化学“金属与矿物”复习课纪实及评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化学“金属与矿物”复习课纪实及评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9-004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以下展示的就是这样一节复习课。

1课的展示

这是扬州市教育局举办的青年教师“成长杯”大赛活动中的一节展示课,课题为《金属矿物复习》。这节课,教师并没有带领学生进行常规复习课中必备的那种知识网络体系的构建,而是在上课伊始,抛出了三个问题:

问题1

(1)是不是所有的金属材料名称中都是“金”字偏旁或含有“金”这个字?

(2)是不是含“金”字偏旁或含有“金”这个字的都是金属材料呢?

问题2

现有五种常见物质:Fe、Cu、Fe2O3、CaCO3、CaO

(1)请任意找出一种物质,说出它与众不同的理由;

(2)请任意找出二种物质,说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问题3

如何区别黄铜和黄金?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了两个学生较为熟悉的探究:

1.1探究生石灰干燥剂久置空气后的成份

问题来源:

教师出示一食品包装中的生石灰干燥剂,提问:它为什么可以起干燥作用?久置空气后的干燥剂中可能存在哪些物质?

学生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步骤,分组探究,最终得出结论:久置空气后的干燥剂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可能含有氧化钙或氢氧化钙或两者都含有。

在学生从上面的探究获得了感性知识后,教师进行了知识拓展:

氧化钙久置于空气中会变质,那么实验室常用的“碱石灰”久置于空气中又如何呢?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和固体NaOH的混合物。某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碱石灰”作了如下探究:

(1)[猜想]

猜想I:没有变质, “碱石灰”只含有CaO、固体NaOH;

猜想II:已完全变质, “碱石灰”全部变成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实验]

如下图所示:

(3)[判断]

a. 由操作②现象判断:猜想II_____(填:成立、不成立)

b. 由操作⑤、⑥的现象判断:滤液中一定含有______(写化学式);由此判断猜想I_____(填:成立、不成立)。

c. 综合a和b的结论,判断该样品变质情况为_____。(填“部分变质”或“全部变质”)该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

(4)[总结]由上述实验说明,实验室中“碱石灰”应_____保存;操作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探究结果:

(3)[判断]

a. 不成立; (猜想II为: “碱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和Na2CO3)。b. Na2CO3;不成立;c. 部分变质;CaCO3、Na2CO3;CaO和NaOH必含其一或两者都含有、Ca(OH)2。

(4)[总结]

密封保存;过滤时引流,以防液体溅出。

1.2探究铁的腐蚀条件及铁锈的组成

问题来源1:

全世界每年被腐蚀损耗的钢铁材料约占全年钢铁产量的十分之一,非常可惜!我们应该采取什么防锈措施呢?

问题1: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及应用

课本实验中,铁生锈所需要时间较长,某实验小组设计如下改进实验。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连接好装置,_____,将C导管接入到装有水的烧杯中,微热甲装置,说明气密性良好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几分钟后观察:A处铁丝依然光亮,B处铁丝表面灰暗,D处铁丝依然光亮。该实验说明铁生锈主要与______和________有关。B、D处实验现象对比说明:决定铁生锈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______。除此以外,你觉得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铁生锈_________。

探究结果:

(1)滴入H2O2溶液;C导管口有气泡;(2)氧气和水;氧气的浓度;食盐、酸等外界环境。

学生讨论:

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铁制品的锈蚀?

启发思考:

铁的锈蚀要防止,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利用它的这一过程的时候呢?

问题来源2:

教师出示一食品包装袋中的“脱氧剂”,它的成分及作用与刚才探究的生石灰干燥剂有何不同?

组织探究:

学生打开包装袋,看到“脱氧剂”为灰黑色粉末,其中还夹杂着少量的红色粉末。

提出问题:

该“脱氧剂”中的黑色、红色粉末各是什么?

猜测:

①灰黑色粉末为氧化铜,红色粉末是铜。

②灰黑色粉末为铁粉,红色粉末主要是氧化铁、氢氧化铁等。

③灰黑色粉末是活性炭,红色粉末主要是氧化铁、氢氧化铁等。

联系前面的探究以及该脱氧剂的作用,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猜想②更加合乎情理。如何验证该同学的猜想呢?

设计实验:

(1)探究铁粉的存在:

①用磁铁吸引,如果能被吸引,则说明主要成分为铁粉(注:虽然四氧化三铁也能被磁铁吸引,但不具备除氧的性质,所以不可能大量存在)。

②取样,加入足量稀盐酸,如果产生大量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则说明主要成分为铁粉。

③取样,加入足量硫酸铜溶液,如果固体变红,一段时间后蓝色溶液渐渐变为浅绿色,则说明主要成分为铁粉。

(2)探究氧化铁、氢氧化铁等的存在:

取样,用磁铁反复吸去黑色粉末,将剩余的红色粉末置于足量的稀盐酸中,如果溶液变为黄色,则说明红色粉末确实主要为氧化铁、氢氧化铁等。

实验及结论:主要成分确实如猜想②。

拓展:已知1 g铁粉可将1500 mL空气中的氧气完全脱除。现要吸收8.6 g的氧气,需要铁粉_____g(氧气的密度是1.43 g・L-1)(答案:20 g)

交流讨论:

①为何食品袋中的脱氧剂锈蚀的速度较快(即能达到较好的脱氧效果)?

②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铁锈蚀的原理?

课外探究(作为课后作业,这个探究可以较好地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调研市场出售的冬天取暖的“热宝”的成分,设计一份探究计划。

问题2:测定铁锈的组成

查阅资料可知,铁的生锈过程为: Fe Fe(OH)3Fe2O3・nH2O

(1)请写出Fe转化为Fe(OH)3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

(2)假设铁锈中只有两种成分(Fe2O3・nH2O和Fe),为测定铁锈的组成, 某同学利用草酸分解产生的CO来还原铁锈中的Fe2O3, 反应方程式如下:

H2C2O4 CO+CO2+H2O

将草酸分解后产生的混合气体通入A中(假设每一步化学反应都完全):

A中氢氧化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C装置玻璃管中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测定方法如下:称量样品的质量为10.0 g,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为9.16 g,求铁锈中Fe2O3・nH2O的质量?(用n表示,不用化简)

(3)仅有上述实验数据,无法计算出n的值,若在C、D之间增加一套装置即可,则装置名称和药品为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改进后,m(H2O)=0.36 g, 则n的值为_____。

探究结果:

(1)4Fe+3O2+6H2O 4Fe(OH)3; (2)除去CO2、Fe2O3+3CO 2Fe+3CO2(条件为:高温)、 Fe2O3・nH2O的质量为: (160+18 n)×0.84/(48+18 n); (3)洗气瓶、浓硫酸; (4)2。

2课的亮点所在

2.1“引入”设计独具匠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课的引入从问题1“测字”游戏开始,首先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接着,教师将一组看似不太相关的物质抛出:Fe、Fe2O3、CaCO3、CaO、Cu,通过“任意找出一种物质,说出它与众不同的理由”,以达到全面回顾这些物质特有的性质和用途的目的。再通过“任意找出二种物质,说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以达到构建本章知识网络体系的目的。经过以上系列问题的回旋,学生不仅理顺了本章的知识脉络,同时也勾勒出了本章的两大主线:

(1)金属与金属矿物主线:

(2)石灰主线:CaOCa(OH)2CaCO3CaO

巧妙的问题设计由学生自己在不经意间就为下面的复习成功地拉开了序幕。这种形式的知识体系构建不仅新颖脱俗,还彰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显然要比教师单纯的知识网络的机械展现智慧深刻得多,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下面的探究做好了知识的铺垫。

2.2“探究”设计精致巧妙

首先,本课探究主题切入巧妙。教师很好地选择了学生司空见惯的食品“干燥剂”和食品“脱氧剂”这两个看似相同,本质却大相径庭的物质作为探究的载体,深刻而精彩地演绎了本章的两大知识主线,并将这两条知识主线自然地融为了一体。

其次,两上探究开口都很小,却都起到了纲举目张之功效。

第一个探究,起始于最基础的CaO变质情况的分析。随着碱石灰变质情况的讨论,自然地贯穿了CaO、NaOH等一系列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灵活应用,其中既有故知的重温,又有新知的拓展,既探究了有关石灰的这条知识主线却又不拘泥于这条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且探究手法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第二个探究,则不仅研究了铁生锈的条件、影响快慢的因素以及氧化铁的还原等一系列书本涉及到的知识,还将探究视角从关注物质性质延伸到关注其用途,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社会。如铁粉脱氧,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探究铁的生锈条件和影响因素,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控制钢铁的锈蚀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我们也会将对人类不利的一面转化为有利的一面,经常也会利用铁的生锈来服务于人类,从而养成学生一分为二看事物的思维方式。最后,将定性研究引向了定量化,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这两个探究是一个很好的开拓学生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过程。对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习惯都有很大作用。

3课给我们的启迪

复习课,不能将知识点仅作走马灯似的展现一遍,展示的复习题也不能是简单知识点的罗列和堆砌。这节课是通过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将本章知识点归纳成了两条主线,再由此辐射出去,从而编织成了一张灵动的变幻无穷的知识网络体系,它虽无形,但胜似有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体验和提升。在今后的复习中,这样的复习模式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