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腰深地区营城组火山岩相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腰深地区营城组火山岩相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腰深2、3等井区营城组火山岩存在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两大类共15种具体岩石类型。岩性以酸性的流纹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为主。经井震结合分析得出,本区火山岩岩相存在5相6亚相类型,以喷溢相发育最为广泛。剖面上体现出爆发夹溢流的特点,远离火山口处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相互叠置出现,且该区块火山活动频繁,发育多期次火山活动,形成了多期喷发模式;平面上具有叠合连片的展布特点,火山喷发相隔较近时,爆发相往往连片展布,溢流相在熔岩台地上展布。

Abstract: Yingcheng formation volcanic in Yaoshen area is classified as lava and pyroclastic rock, concluding 15 kinds of specific rocks, acidic rhyolite, tuff and volcanic breccia are main types. By combining logging and seismic,volcanic lithofacies can be divided into 5 categories and 6subfacies.The result shows that effusive facies is the main lithofacies in the study area.In profile, eruption is combined with effusion, and effusion and sedimentary facies are overlapping far away form the crater of the volcano. In this area, volcanic actives very frequently, developing many times of volcanic activity and eruption modes.The planephasing shows orerlaping phenomenon, when volcanic eruptions between the other one, eruption facies are throughgoing everywhere and effusion facies are overlapped on lava plateau.

关键词: 火山岩;营城组;岩相;模式

Key words: volcanic;Yingcheng formation;lithofacies;lithofacies mode

中图分类号:P58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097-03

0 引言

研究区腰深2、3井区面积达178.24km2,目前完钻的井为9口,钻井及周边露头研究表明,断陷期地层自下而上分别下白垩统火石岭组(K1h),沙河子组(K1sh)和营城组(K1yc)。目的层为下白垩统营城组地层,其中营四段被剥蚀,营一段至营三段为火山岩与扇三角洲沉积的砂泥岩互层沉积,相变快、分布范围不稳定、连片性较差[1]。

1 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通过对腰深2、3等井区5口探井的取心井段岩心的肉眼观察、描述、普通岩石薄片、铸体岩石薄片的偏光显微镜下鉴定,发现研究区发育有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两大类火山岩。岩性以酸性的流纹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为主。(图1)。根据矿物成分将本区熔岩类划分为酸性流纹岩。由于结构和构造的不同进一步划为球粒流纹岩、流纹岩。在腰深2井中,3864-3878m、4168-4172m两个深度段中发育为流纹岩,分别是水层和含气水层,它是本研究区腰深201井主要的储集岩类之一。对于本区的火山碎屑岩类主要见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和部分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

2 火山岩岩相特征

火山岩岩相是指火山岩形成条件及其在该条件下所形成的火山岩岩性特征的总和[2]。通过对腰深2、3等井区营城组岩心观察、薄片镜下鉴定、井震结合综合分析,总结出该区火山岩划分为5个相和6个亚相(表1)。

2.1 爆发相 腰深2、3等井区在营城组时期火山活动频繁,较多发育爆发,岩性以角砾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为主,夹有熔结火山碎屑岩和凝灰岩,具有喷发温度低、含挥发成分多、粘度较大、厚度和成分不稳定的特点。

2.2 溢流相 本区溢流相以流纹岩为主,具有喷出温度高、低-中粘度、厚度和成分较为稳定的特点。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亚相:上部亚相、中部亚相、下部亚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中-强反射,呈间断性连续,楔状结构、斜交结构。测井曲线中电阻率曲线表现为厚层,微齿化,中高电阻率,内部响应特征稳定。

2.3 侵出相 在本区井上很难确定,仅能从地震相标志来识别。形似穹隆于火山口上部,地震剖面上为断续反射,以底部为中心同相轴呈伞状向外发散,同向轴出现直立,且横向上粗糙不连续[3]。

2.4 火山沉积相 本区多分布在两个火山口之间凹陷地带,地震剖面特征呈现为同相轴强,连续性好,波形稳定。测井曲线上呈现韵律特征,宽度不等,一般具有自然伽马(GR)高值、电阻率(RT)由低值向高值变化的特点。

2.5 火山通道相 在本区钻井上火山通道相没有揭示,在地震剖面上可以很好识别表现为锥体顶端的正下方,产状近于直立,呈柱状,内部反射断续、杂乱。通道内不同岩性、结构、颜色的火山岩与火山角砾岩相混杂[3]。

3 火山喷发模式及岩相模式

研究区内火山喷发的形式大多数为多种喷发类型的交叉或混合。既有熔浆的溢流,又有产生各种抛出物的爆发,但往往前期溢流产物受后期喷发作用的改造[4]。结合本区火山活动和火山岩分布的特点,归纳总结出了该区火山岩岩相模式为(图2):爆发—溢流—沉积。横向上自火山口由近及远可以分为四个相区:火山通道-侵出相区、溢流相区、爆发相区、火山沉积相区。垂向上各相带的接触关系为:下部为爆发相,上部为溢流相;亚相由下自上依次为爆发相的空落亚相、热碎屑流亚相、热基浪亚相,溢流相的下部亚相、中部亚相、上部亚相。在火山口附近爆发相的堆积厚度最大,随着离火山口距离的变远而减薄;锥体的坡度也随之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