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与名师同上林黛玉进贾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与名师同上林黛玉进贾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大型的教学研讨活动,在一年一度的活动中,学校鼓励青年教师与名师上同题课,并邀请外校的老师和一些专家来我校听课、指导。今年,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与南京外国语学校、市学科带头人夏保年老师同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我们的特邀评课专家是省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特级教师严华银主任。

〖我的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是经典之作,其篇幅也较长,要上好这篇课文并且上出特色,是很不容易的。该如何上好这篇课文呢?我认为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最终,我把关键锁定在脂砚斋评点“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句话――“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分别是:(1)林黛玉有着怎样一双俊眼呢?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林黛玉呢?这也就要求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分析并概括林黛玉的性格特点。(2)文章借黛玉的一双俊眼传出了什么呢?这是本堂课的探究重点。黛玉的一双俊眼传出了什么,这需要大家立足于文本,并对文本中的重要信息进行筛选、提炼,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个环节信息容量大,黛玉的一双俊眼传出的内容非常多,有人物、环境和气氛等。课堂上我主要引导大家把握两个主要人物――贾宝玉和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小组讨论教学是课堂设计的重要环节,这一内容设计与方法的选择源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文学鉴赏的特点。林黛玉进贾府文本容量大,学生分小组对具体问题展开讨论,不仅能使学生们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更能进一步锻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所以在两个问题探讨的过程中,我把师生共同活动和学生小组讨论并重对待,来进行文本的研读与探讨。

〖我的困惑〗

为了一堂公开课,为了得到听课者的好评,有些教师会在正式上课之前在其他班级一遍又一遍地试上,直到自己把上课要讲的内容和各个环节的转换记得滚瓜烂熟为止。因为他们不容许课堂发生“意外”,总想在开课时,能让自己表现得完美至极。而事实上,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岂能被设计得天衣无缝?没有任何“意外”发生的课堂是不真实的,是虚假的!我们现在吃东西要原生态的,旅游要原生态的,然而我们忘了,课堂也需要原生态!

话虽如此,但在正式上课之前,作为新教师的我还是试上了一堂课。我试上的班级是自己的高三(2)班,并没有“大动干戈”到高一找班级试上。按理说,我们班的学生已经学过了,对林黛玉进贾府应有一定的了解;但实际上,时隔两年多,他们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只有个别同学有印象。所以一堂课下来,根本就没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尤其是第二个大问题――分析贾宝玉与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时间不够。

于是,我对课堂教学设计做了调整,切入点不变,但主要引导大家分析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形象,从而缩小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另外,为了能够上出一点新意,不是为了分析人物性格而分析,我还在听课老师的建议下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有人说,从‘宝黛初见’,我们就可以窥见他们最终爱情以及自身命运的悲剧了,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大家能从文章中找到答案吗?”

试上这一环节到底要还是不要,是我的困惑所在。或许,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更容易发现一些问题,以便在正式上课之前做出及时的调整。但从“呼唤课堂原生态”这个角度出发,试上无异于画蛇添足,广大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方方面面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我的收获〗

正式上课时,我基本上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但由于学生对文本还不太熟悉,所以在小组讨论、分析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形象时,所花时间过多,以至于最后对两个人物的爱情悲剧以及他们自身命运悲剧的探讨与分析很不到位。另外,课堂气氛稍显沉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我说得较多,有剥夺学生的话语权之嫌。

听完课,我们主要请专家评课。严主任在肯定了我整堂课的教学思路与实施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指导性意见,其中有两点,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内容要与专题教学目标相适应。林黛玉进贾府所属专题是“慢慢走,欣赏啊”,这个专题要求培养大家的活动体验能力。我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注意这一点,但夏老师的课却做得很好。

夏老师课堂的最大特色就是十分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他让学生们在自我阅读、了解文本(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对文本的评点,这就符合了“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活动体验的要求。另外,夏老师在课堂上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他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由同学们共同探讨完成,教师只是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这使他们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第二,语文教学应关注文本,并且深入地挖掘文本。我在引导大家分析林黛玉回答是否读书前后改口这一细节上,沿用了传统的说法――贾母问黛玉读了什么书,黛玉道:“只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姐妹们读的什么书,贾母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识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黛玉听完贾母的话后,觉得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女子无才便是德),对她有点不满。其他姐妹都没怎么读书,就她读了《四书》,觉得不太谦虚。所以后来宝玉问时便改了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在这个问题上,严主任建议我们把书读得更细致一点,把文本挖掘得更深入一些。其实,黛玉改口,根本原因在于贾母最宠爱的孙子宝玉不喜欢读书。黛玉的最终目的是要赢得外祖母的欢心,以便在贾家立足。

严主任提出的这两点建议,对我们大有裨益。新课改背景之下,广大的语文教师应更新教学、读书的理念,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与不断提升。

〖我的疑惑〗

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从‘宝黛初见’,我们就可以窥见他们最终爱情以及自身命运的悲剧了,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大家能从文章中找到答案吗?”评课时,严主任说我这个题目设计得不太妥当,没有注意到“问题的有效性”。严主任说这个问题对于没有读过《红楼梦》原著、不了解故事情节的学生而言,不太实际,超出了学生们的理解范围。

其实,只要学生们熟读了《林黛玉进贾府》,并能细细地品味文本,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只是由于时间仓促,再加上他们不太熟悉文本,才导致学生找不准信息。当然,这也需要大家能够明白小说中常用的手法“伏笔”的作用――作者为了表现某段重要的剧情,先前设定相关的桥段或提示,到故事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再将这个桥段或提示呼应出来。

关于“从‘宝黛初见’窥见他们最终爱情以及自身命运的悲剧”这一问题,我们不难从文中找到答案: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他(癞头和尚)又说:‘……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而事实上,黛玉已经进了贾府,见到了“外姓亲友”,见到了宝玉,她的命运怎么会美好,她的爱情又怎么会美满呢?

关于宝玉摔玉的情节,我给大家找了一则材料,这段文字很能说明问题:

宝玉摔玉没有道理可讲却又觉得写得好,不俗,宝玉黛玉一见面就那么心与心相通相撞,电光石火迸发,灵魂深处闻惊雷。这是深情的一狂一摔。这又是不祥的一狂一摔。快乐的相见中出现了突然的狂摔,像是歌剧序曲中的突然楔入的一个不谐和音,预兆着全剧悲惨的结局。在爱情的神秘、喜悦、温馨,青春的得意、坦诚、吸引,相逢的激动、珍贵、信任之中,响起的这摔玉的自恨自狂,预兆了有情人终于生离死别的悲剧结局。

――王蒙《黛玉与宝玉的会见》

在贾府那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从黛玉的俊眼中传来)里,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是不能够与其封建势力相融合的,他的父母也不允许他迎娶林黛玉这样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女子为妻,尽管他见到黛玉时觉得似曾相识且心生好感,然而对于他的命运与爱情我们也可想而知……

总之,只要大家细细地品读文本,就一定能找到答案。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提出,能提高学生们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进一步增强阅读文本的能力。

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我坚信,这不仅会给我以后的教学带来帮助,更会促使我在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