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经济复苏环境下人民币汇率制度完善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经济复苏环境下人民币汇率制度完善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3月16日,美国130名美国议员联名上函美国财长盖特纳和商务部长骆家辉,要求认定我国为“汇率操纵国”,敦促美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采取行动,使得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成为广受热议的焦点问题。

经济复苏环境下汇率改革的背景

金融危机迫使人民币回复对美元波动相对狭窄的状态

2005年7月,在平稳的世界经济和国民经济条件下,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替代了原来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这一改革提升了人民币汇率对世界主要货币相对价值变动的反映程度,扩大了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幅度和弹性,强化了市场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由于外汇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普遍较高和贸易因素的综合作用,改革初期,人民币在外汇市场上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在改革当日升值2%的基础上,人民币汇率持续呈现小幅升值的走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至2005年10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55%个基点,至2008年6月3日,累计升值达到17.13%,人民币汇率受市场机制作用日趋明显。

2008年6月,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考虑到人民币升值会使得本身以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中国出口企业雪上加霜,且会是中国在本身复杂的危机环境中面对游资冲击的困扰,中国政府减小人民币汇率弹性以降低汇率风险,人民币汇率停止上升。金融危机中,中国重新采取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方式,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维持在6.82至6.85的窄幅区间波动防止危机蔓延,稳定市场信心。

在危机当中,中国货币当局的做法作为应对危机的暂行措施是理智的,起到了稳定出口,防止危机蔓延的作用。但是也确实使得我国的汇率制度偏离了市场化和“正常化”,进而成为美国此次对中提出“汇率操纵国”的指控的端由,人民币汇率改革是否应该改革或进一步完善,如果改革应该如何改革再次成为国际焦点。

美施压人民币升值观点牵强

今年2月,奥巴马提出解决汇率问题以消除美国面临的“庞大的竞争不利因素”;3月,130名国会议员又联名要求当局认定中国为“贸易操纵国”,美国对人民币升值频频施压。但是,美提出的种种论据存在内在的漏洞,使得人民币须大幅升值这一结论难于立足。

首先,国际收支平衡应该指一国与世界其他贸易伙伴的整体平衡,而不能仅以中美双边的平衡来考量,美国过多关注中美贸易差额有失情理。表1为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的进出口额统计表,中国的贸易顺差呈现逐渐缩减的趋势,在3月,中国对外贸易还出现72.4亿美元的逆差。中国贸易收支逐渐趋向平衡,美国不应过分纠结于中美贸易的差额。

其次,人民币升值既解决不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的就业问题。2005年7月份至2008年7月份,人民币对美元比价上升约21%,中美贸易逆差(月)却从102.6亿美元增加到了163.9亿美元。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并不能减少美对华贸易逆差,而只能产生两种可能的后果:一是人民币升值创造的市场空缺很快被东南亚或其他低成本、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国所重新填补,美国国内就业状况变化不大;二是,美国消费者失去享受价格低廉商品的机会,承担物价的升水,其效用相当于削减收入的实际购买力。由此可见,美国的逆差是产业结构、国际分工格局、市场供求关系综合作用的结果,施压人民币升值并不是解决美国长庆气赤字和高失业率的金钥匙,相反,美国应促进在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方面的竞争力,在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际的出口高附加值产品的竞争中,争取有利地位,争取国际收支多边整体平衡。

最后,美国政府中期选举在即,两党需要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做出姿态以平复长期的财政赤字和高失业率带给美国民众的不满情绪,此时美国提出一系列的论调人民币要求人民币升值,政治含义多于经济含义。

因此我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应如何进一步完善,要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认真分析、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发展需求、多边利益来作出决定,而非单纯的为外界的,尤其是来自急于走出危机阴影的美国的学术理论、政治舆论所左右。

完善汇率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虽然美国对我国施加的人民币升值压力缺乏依据,但是却值得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思考。我国到底应不应该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呢?我认为,应该进行改革以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而且汇改的时机已经到来。

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应该实行汇率制度改革,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决定的。我国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汇率体制就必须与市场经济的体制相适应,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交换的相对比价,是某种意义上“货币的价格”,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汇率的浮动应当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市场条件下的汇率应当具有一定的弹性。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为稳固受到危机重创的出口企业,屏蔽来自国际各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采取了“软钉住”美元的汇率暂行对策,造成了人民币对美元波动幅度狭窄的局面。

一旦一定时机到来,中国自然应当恢复2005年7月制定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弹性,让市场重新充分发挥作用。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汇率环境,因此人民币汇率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人民币采取钉住一篮子货币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能够弱化部分国际主要货币间的相对变动,降低汇率波动性;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改善贸易条件;加速经济结构转型,扩大内需;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因此汇率制度改革符合我国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熨平贸易摩擦,保证我国出口贸易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

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逐步走向平衡(如上文表1所示)。金融危机期间,受到全球性的贸易规模缩减拖累,我国出口企业遭遇重创,中国净出口的GDP占比从2007年的9%,下降到2009年的4%。顺差在过去的一年逐渐减小,今年一月至二月,中国贸易顺差再度下降50%,在三月还出现了72.4亿美元对外贸易逆差。但是相对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财政赤字,就业吃紧的一些国家,中国仍旧受金融危机波及不深,保持着顺差的基本趋势,民众信心也基本稳定。这就使得汇率,这一中国在危机中用来保护出口企业,屏蔽国际各方面不确定因素对我国经济影响的有力工具之一,自然会引起这些国家的争议,进而产生贸易摩擦。贸易摩擦作为一种无实际经济意义的消耗,显然不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的稳步发展。因此,随着危机过去,国际国内市场趋于稳定,人民币汇率制度就应当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进一步完善机制,恢复有管理的浮动,增强汇率弹性。

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金融危机逐渐过去,复苏的迹象已经初步显现,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时机已经到来。

首先,复苏赋予了我国人民币改革基本的条件。2009年下半年开始, 我国出口贸易缓慢复苏(见表2),出口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有一定的改善,对汇率制度完善可能带来的人民币升值有一定的抵御空间。与此同时,通货膨胀在年底前由负转正。经济复苏的信号

明显,人民币汇率改革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人民币汇率制度应当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状态,否则国内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等问题将会出现。

其次,人民币及时改革关乎我国贸易可持续发展。3月,130名国会议员又联名要求当局认定中国为“贸易操纵国”,其他国家也不排除怀有不满情绪的可能性,人民币如果不及时改革,会引发贸易摩擦,成为矛盾的焦点。

正如2005年12月中在人民币汇率政策改革上做出过表态:“中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我认我,经济复苏为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提供了机遇,我国应该抓住这一时机。这并不是屈从于外界压力,而是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和内在需求,分析当前经济环境得出的结论。

谨慎选择汇率制度改革方式

虽然经济复苏给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带来了时机,但是同时应该注意的是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式应当谨慎选择。鉴于对市场供求和市场预期的综合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恢复弹性后倾向于升值。缓慢升值有可能面临热钱涌入,迅速升值又会破坏宏观经济运行稳定,改革方式的选择对改革的结果是否能达成目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循序渐进而不是一次性到位,浮动空间应得到控制

综合分析中国现在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我认为中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环境,人民币汇率需要渐进性调整,因此应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中加强对浮动空间和升值幅度的控制,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中国需要汇率相对稳定浮动的阶段为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争取时间。

自200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调结构,促发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在于结构调整,这其中包括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外贸出口结构等等,只有这些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才有强有力的支撑,整个国民经济才能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但是我们同时也应当注意到,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是需要时间的,并且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稳定的汇率环境就是其中之一。

宏观上,汇率平缓变动才能保证经济平稳发展,国际收支平稳趋衡,从而使得内外需结构得到调整;微观上,平缓变动的汇率才能保证出口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平稳,配合适当升值带来的进口技术、设备成本降低的效用,在这一时期,为企业改善生产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进而调整产品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综合实力带来机会,而处于不稳定的汇率条件下,出口企业为“生计”担忧,所谓的转型和结构调整就成了无稽之谈。此外,在汇率变动剧烈的条件下,中小企业为规避汇率风险会倾向选择加工贸易模式,而加工贸易中高端电子器件进口增加会对我国长期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不利因素。

其次,人民币汇率走势平稳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复苏重要支撑

各行业协会进行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测试:人民币升值1%,机械工业行业利润下降5%到25%;机电行业测试表示,人民币升值3%,整个行业坚守300亿元人民币,有些弱势产业也可能被迫退出部分国际市场;服装出口行业本身利润空间小,仅在3%到5%,如果人民币升值3%,企业难以支撑。

如果人民币一次大幅升值,不仅出口企业必然遭遇重创,而且升值幅度不准确而导致的汇率回调也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积极应对改革带来的其他不利因素

鉴于以上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采用小幅渐进改革的方向已经确定,但是增加弹性带来的升值可能性还是会产生一些不利因素,以下将对这些不利因素的应对方案进行阐述:

升值幅度难掌握――多关注机制,少关心数字

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当天,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如果现在进行汇率制度改革,放开钉住美元,人民币汇率走势如何成为关注的焦点。不少专业人士认为人民币升值“不能”超过1%,否则会对出口造成毁灭性的影响;有些则是利用各种各种理论模型,认定人民币应该升值到某一数值。但是我认为,汇率形成制度改革本身改革的是制度,在钉住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的条件下,人民币汇率究竟是否升值,会升值多少是由市场供求机制决定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否完善应该受到比增值幅度更大的重视。我们要做的的应该是根据自身的实际国情和风险承受能力,在制定改革方案时对汇率浮动的幅度和升值的速度加以控制,赋予人民币汇率适当的弹性,然后由市场供求机制发挥定价的作用。

热钱的冲击――积极应对,减小升值预期

人民币缓慢升值的预期,必然会导致热钱的涌入。3月22日,外管局针对“热钱”布控,准备在今年上半年,在13个外汇业务量较大的地区,检查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个人、外商直接投资外债项下的国际收支交易以及跨境资金流入,打击违规资金流入专项检查工作。我认为,这些措施对控制热钱涌入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热钱流入途径的不断丰富,隐藏在贸易和非贸易交易中的热钱日益隐蔽,现金直接往来的兴起,对热钱直接加以控制比较困难。

我认为,减小热钱冲击的关键在于减小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首先人民币汇率制度完善,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就可以达到减小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民币汇率“被制定”、“纵”反而牵动人民币升值的敏感神经。这一点在2005年7月的人民币形成机制改革已经得到证明:05汇改后,随着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并正常浮动,人民币升值预期初步呈现弱化迹象:境内人民币远期市场1年期远期交易价格基本上稳定在7.85元左右。境外无本金交割人民币1年期远期外汇合约(NDF)贴水由7月22日最高时的4 000点(即1美元兑人民币7.7100元)左右收窄为10月31日的2 920点(1美元兑人民币7.7920元)。

其次应当促进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活跃交易,让市场决定人民币远期汇率价格,加速境外远期外汇合约(NDF)价格向利率平价水平的收敛,进而降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企业仍旧面临汇率风险――提高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既然人民币率改革必然要进行,企业就必然要面对利率恢复弹性后产生波动的风险。对此,企业应该积极采取远期结售汇、贸易融资、外汇资产负债管理等防范措施,尽可能消化汇率升值可能带来的影响。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应对人民币升值。毕竟,积极应对人民币恢复弹性的影响要好过承担国际贸易摩擦带来的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