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造句法对英语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造句法对英语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在对传统的造句练习进行改良和加工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的词汇教学方法——造句法。造句法不仅是实施各种词汇教学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是融合各种词汇教学理论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教学实践证明,造句法的实施对于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造句法 英语写作能力 促进作用

1.引言

作为词汇教学中一种常用的练习手段,造句不仅为广大师生所熟悉,而且在各种词汇教学方法和理论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国内外关于词汇教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有:词块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语境理论;交互理论;偶然词汇习得理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词汇教学(樊永仙,2009:28);直接学习与间接学习(郭亚莉等,2006);任务型词汇教学法(胡蓉,2011);词汇习得与关联语境(于翠红等,2012)。笔者发现,在这些新的词汇教学方法和理论中,造句练习被逐渐边缘化,甚至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诟病。这表明,传统的造句练习已经不能适应词汇教学的改革需要,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改良和加工,使其既适应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又融合各种新的教学理论。笔者正是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一种新型的词汇教学方法——造句法,并结合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证明造句法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英语输出能力。

2.造句法的定义

造句法是指根据传统的造句练习在词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结合各种新型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对造句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之后而形成的一种词汇教学方法。它旨在让造句练习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在词汇教学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造句法的成功实施需要三个条件:(1)老师教会学生造什么类型的句子;(2)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从而让学生掌握如何造句;(3)课外学生每天坚持一定数量的造句练习。

2.1造什么句。

2.1.1定义句。

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对词汇教学的启示(樊永仙,2009:38-42),词的意义是了解词汇、扩大词汇量的物质基础,我们造定义句正是为夯实这个物质基础。定义句是指学生在新学一个单词时,以下定义的方式给它造句。定义句的实质是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概念和已学的单词来解释和描述新学的单词,其质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学生对该单词的理解程度;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学生的背景知识。显然,学生在以上三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不能苛求他们所造的句子多么标准或准确。但是通过定义句,学生可以反过来从这三方面促进自己。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母语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下定义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自己造句,告诉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英文水平不够高或者造出的句子不够好。因为只要他们用心去想、用心去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一旦学生养成这种造定义句的习惯,就能增强他们对单词意义了解的程度,增强单词记忆效果,还能培养他们的英式思维能力。

2.1.2举例句。

举例句是定义句的一种延伸,是指学生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给新学的单词举个例子,包括学生的性格、爱好、习惯、背景、生活经历甚至隐私等。比如学到单词eccentric(行为古怪的)时,学生可能直接举一个例子:My neighbor is eccentric.别人不一定能看懂,但他自己却很清楚,因为他对自己那个古怪的邻居印象很深。又如,学到unique时,当他了解到该单词是独一无二、很特别、唯一之类的意思时,很可能就造一个很简单的句子:She is unique to me.这里的she当然是指他爱恋的女孩子。举例句以结合学生的个人实际为理解基础,以激发学生的个人情感为记忆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对新单词的意义一目了然。该造句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即学生通过赋予新单词独特的个人色彩,能够“占有”和“驯服”这个单词,成为其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介绍这种造句法时,要向学生说明个人兴趣和实际生活的重要性。学生喜欢什么、对什么很熟悉或者很敏感,就引导他们用新学的单词来造这方面的句子。总之,举例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培养他们主动使用英语的习惯。

2.1.3搭配句。

根据Lewis的词块理论(樊永仙,2009:31-32),词汇块(lexical chunks)是词汇和句法之间同时兼有词汇和句法特征的半固定结构,它们可以分为四类:(1)词、短语;(2)搭配词;(3)惯用语;(4)句子框架和引语。Lewis还提出,应该把词汇(块)而不是语法作为语言教学的中心,因为“语言是由语法化的词汇组成,而不是由词汇化的语法构成的(language consists of grammaticalized lexis, not lexicalized grammar.)。将这一理论应用到造句法中,表明我们造句时要充分利用词的搭配关系。如果说定义句和举例句是为了掌握词的意义,那么造搭配句则能够让学生掌握词的用法。

但是,英语的搭配种类和形式十分复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教学生哪些搭配结构呢?Rosamund Moon曾用多词词项(multi-word item)这一术语来描述词汇之间的固定搭配关系(fixed collocations),并指出词的搭配结构是多词词项的主体。在讨论教学中应该教哪些多词词项时,他特别提到Suzanne Irujo的建议:多词词项的教学“应该根据其使用频率、有用性、透明度及其在句法和语义上的简易度而仔细挑选”(multi-word items to be taught should be“carefully chosen on the basis of frequency, need, transparency, and syntactic and semantic simplicity”)(Norbert Schmitt & Michael McCarthy,2002:40-61)。结合到本文的造句法,我们在教授某个新词汇时,可以挑选出其中最常见、最实用而又够简单的搭配结构来让学生造句,达到窥一斑以见全豹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从句法和操作性的角度来看,重点是教学生造动词性和名词性搭配句,从而让他们熟悉英语词汇之间最主要的三种搭配关系:动宾关系,主谓关系和定名关系。总之,学生造搭配句不仅能够熟悉各种句法,而且能够提高词汇使用的准确性。

2.1.4.情景句。

语境既可以指语篇内的环境,又可以指语篇外的环境。语篇可以分为四大类(陆国强,1999:265):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用语境。其中语言语境亦称上下文,是指语篇自身的结构和逻辑连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上所说的定义句、举例句和搭配句实际上都属于语言语境句。情景语境是指语篇所涉及的具体场景、事件和参与者(樊永仙,2009:42)。它包括如下几个要素:(1)交际的时间和空间;(2)交际的对象和主体;(3)交际的正式程度;(4)交际参与者的关系(支永碧,王永祥,2009:49)。所以情景句是一种更侧重使用和交际的语境句,是语境理论和交互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情景句的具体做法是:老师先给学生展示或描述一种具体的场景或事件,让他们把自己当成参与者,然后用所学的单词造句。简言之,就是先给这个单词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使用环境,使它呼之欲出,然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用到这个单词。当然,让情景句呼之欲出并不容易。老师课前要积极准备相关的用来描述场景和事件的图片和资料;课中要花很多精力使这些场景和事件形象化。为了让学生真正使用词汇,实现其交际功能,付出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

2.2如何造句。

如上所述,造句的种类各种各样,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造句呢?

2.2.1.老师造句,学生翻译。

老师造好句子(中英文皆可),然后让学生翻译过来。虽然这是传统的方法——翻译教学法,但它可以增大学生的输入量,增强学生记忆和使用单词的准确性。为了弥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交际性和趣味性方面的不足,老师造句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多造定义句,向学生介绍常用的下定义的方式和方法。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英式思维,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潜势”。二是取材要注意趣味性和启发性,不让学生觉得枯燥或呆板。

2.2.2老师造句,学生模仿。

这种方法主要适合造搭配句。鉴于搭配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学生自己造时难免会出错,所以最好是教师先造好例句,然后叫学生模仿。这种造句方式是交互式教学方法的初步体现,但不是完全自由的,是在“限定的正确方式下”进行的。

2.2.3老师创造情景,学生造句。

这种方法用于造情景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老师可以适当做一些调整。如果学生的现有水平比较高,可以在创设情景时粗略一些,提示也可以少一些,并且可以做一些竞争游戏,看谁造句的速度较快。如果学生的英语基础还比较差,那么老师的情境创设要尽量具体形象,并且提示更多的预备单词或短语。如果单个学生不能造句,可以叫学生两到三人一组相互讨论一下后再造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潜势”能够变成“语言表现”和“实际言语行为”,因为他们参与课堂的程度更高,师生互动也更多。

2.2.4学生分组造句,对话表演。

对于同一个单词,不同的学生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鉴于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造个性化的举例句。但在课堂上老师有必要告诉学生他们所造的举例句是否正确。为此,我们可以采用这种分组造句法:提供几个单词(如3到5个)为练习对象,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如3到5个学生为一组)用这几个单词造句。他们先各自造自己的句子,然后相互交流,并将所有的句子综合整理成一个对话,最后选派两名学生表演对话。老师可以根据他们最后的对话形式来判断对错,也可以在他们讨论和准备对话时加以指导。显然这种造句法属于交互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该过程中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又分为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不同小组之间的互动。

2.2.5学生分组造句,角色扮演。

该方法已经从课内走向课外,主要依据是偶然词汇习得理论。偶然性词汇习得(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是指学习者的主要目的是从事其他学习任务而非词汇学习时能附带习得词汇(樊永仙,2009:50)。其他的学习任务通常是指阅读。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造句法中可进行如下操作: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的小组(如6到8人一组),给他们印发一些关于某个主题的背景的资料或者让他们自己浏览网页资料,然后让他们根据这些资料编写一个故事,要求是必须用到所学的单词(可以是10到20个不等),最后在课堂上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该种造句法形式上是依据偶然词汇习得理论,即通过学生的阅读和编演故事来学习词汇,但实际上学生在造句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运用到词汇习得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因而它的难度最大,层次也最高。它本质上属于课堂外的词汇教学,但又是课堂内词汇教学的目的所在:学生终归要走出课堂,靠自己学习词汇。

3.造句法的实施

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造句法离不开课堂实践和学生的练习。为了验证造句法的教学效果,笔者特意做了如下的实验设计和实践教学:以是否造句为标准,将所教的两个班级分为实验班(造句法)和控制班(非造句法)。对于实验班,不仅在课堂上实施造句法,而且要求课外进行造句练习。造句练习的具体做法是:以大学英语教材中的重点短语和搭配为对象,老师每天给学生两个配有例句的短语和搭配,然后要求学生模仿例句造句。这样每周上五天课,学生能练习10个短语和结构,每个单元(两周上完)练习20个短语和结构。这种练习量并不是很大,但贵在坚持和培养学生造句的习惯。对于控制班,课堂上也讲解词汇,但不强调造句法。另外,课后也没有布置造句练习的作业。这样实施一年之后,通过对比两个班的英语写作能力检查造句法的教学效果。

4.造句法对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发现造句法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4.1表达内容更加丰富,表现为“说”得更多。

掌握一个词汇的标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准确记忆其形式和意义;二是熟悉其具体用法并能灵活运用之。造句法正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所以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一个词汇。词汇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表达能力的增强。另外,通过造句练习的强化,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单词和短语,这样写作时就能有书其所思,避免出现因词汇量不足而导致的意义重复或意义单调现象。通过对比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在作文内容方面的进步明显高于控制班,同一句子重复出现或者同一意义反复表达的现象也明显减少。

4.2表达形式更加多样,表现为“说”得更好。

受规避策略(Avoidance)的影响,学生在选择语言形式时,往往会舍难取易。他们会自然倾向于使用自己熟悉而有把握的词汇。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大学生的作文中还充斥着大量高中甚至初中词汇。固然,使用初级词汇不能斥其为错误,但这样的文章未免过于简单,生动性也大打折扣。造句法的一个原则就是:理解时,用简单的单词解释难点单词;运用时,用难点单词取代简单单词。通过造句练习,难点的单词,更加高级的短语和结构已经逐渐取代学生心中简单词汇的位置。这样,在英语写作时,他们就更有信心使用新学的词汇。通过实验,笔者发现,一方面通过一年的学习,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都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其新学的词汇,另一方面在高级词汇与结构的使用上,实验班的学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优胜于控制班,因此他们所写作文的文采更好。

4.3语法运用更加熟练,表现为“说”得更对。

根据输出假设理论,“在外语教学中恰当地安排适当的语言输出活动能促进语言学习,特别是有利于语言正确性的掌握”(何广铿,2001:107)。造句本质上属于一种语言输出练习,所以经常造句必能提高写作在语法方面的准确性。词汇既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又是各种语法概念的具体体现。通过造句,不仅能让学生“记住”单词,更能让他们“用会”单词,进而熟悉各种语法规则。在对比实验班和控制班的作文时,我们发现:(1)总体上,实验班的语法错误减少程度要高于控制班,主要体现在单词形式的拼写、词性的区分和固定搭配方面。(2)在句法上,实验班的进步要明显大于控制班。以主谓结构为例,虽然学生都深知一个句子一定要有主谓(宾)成分,但在写作时,经常会出现无谓语句和双谓语句。无谓语句又多体现为省略be动词和将介词用作动词。在实施造句法之后,我们发现,实验班的作文中,句子缺谓语的现象明显减少。同样,双谓语句也明显减少,对应的是各种从句使用增多,因此句子显得更长更复杂。

4.4选词用句更加地道,表现为“说”得更准。

造句练习中,我们会重点运用常用短语、经典搭配和习惯用语等。这些词汇结构中蕴含了地道的英式思维和表达习惯。如果学生能够大量掌握这些结构,并在写作时灵活运用,他们的英语写作就会自然变得很地道很标准。正如王文昌教授在《英语搭配大词典》的前言中所说:“掌握符合习惯的英语词语搭配有助于非英语民族的人克服由于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避免不合习惯的类推,从而提高运用地道英语(idiomatic English)进行交际的能力。”(王文昌,1991)另外,中英思维的差异固然遍及各个语言层面,但通过造句法我们可以在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层面加以区分:词汇的搭配关系。通过造搭配句,我们可以熟知某一个或某一类词经常和另外哪一种词汇配套使用。当我们对这种搭配关系的存储量足够的时候,我们的表达和思维自然会“英式化”。同样,通过对比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写作,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学生用词更准确,表达形式也更地道。

4.5逻辑思维更加连贯,表现为“说”得更顺。

语篇的连贯性以词汇衔接为基础,词汇衔接的方式分为重复和搭配两大类(陆国强,1999:260)。在写作中,搭配形式用得越多,词和词之间的联系就越紧,文章前后的呼应性就会更强。另外,除了利用单个单词的语义衔接外,我们还可以将其扩展为搭配词组之间的语义衔接,这样衔接的信息就会更多,文章的连贯性就会更明显。通过造句练习,学生对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更了解,对句法结构更熟悉,这样在写作时他们的逻辑就会更严密,思维也会更顺畅,整个篇章就会更显得更加紧凑和完整。在对比试验班和控制班之后,我们发现,试验班的学生更能对一些复杂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虽然不一定很专业,但至少表达得很明白,语法上很正确。而控制班的学生虽然在总体表达能力上也有进步,但在写复杂句子时逻辑就不是很清楚,语法上也会犯一些从句方面的错误。

5.结语

笔者根据现有的各种词汇习得理论和词汇教学方法,对传统的造句练习进行更新和改良,提出四种造句类型和五种造句方法,并证明这种新的造句法对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有五方面的促进作用。然而,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实践多样性来看,这些类型、方法和作用肯定不全面,它们只是若干可能性中的几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应用它们时,操作方式要根据各种教学因素(如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的变化做出适当调整。总之,造句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一方面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只要我们积极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就一定能配合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英语词汇教学及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更积极、更充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Muriel Saville-Troike.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Norbert Schmitt & Michael McCarthy.Vocabulary:Description,Acquisition and Pedagogy[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樊永仙.英语教学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4]郭亚莉,周星.二语词汇习得实证研究——直接学习与间接学习[J].外语界,2006(1):28-33.

[5]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6]胡蓉.任务型词汇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3):77-78.

[7]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徐密娥,李炯英.国内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回顾和前瞻[J].外语界,2007(3):69-74.

[9]王文昌(主编).英语搭配大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10]于翠红,张拥政.关联语境视角下的二语词汇习得——一项基于词汇语义认知的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2012(3):270-277.

[11]支永碧、王永祥.英语语言学概论自学指导[M].南京: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本文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院级课题项目“遣词造句法对英语输出能力的促进作用(编号:2011JG51)”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