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五十而立,三十知天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五十而立,三十知天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代的30岁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十岁,而且由于知识爆炸、竞争激烈,各专业行当更加复杂化,变数更多,人到四五十岁才能到达事业的高峰。

我在多年培养、使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一个“29岁现象”:不少员工在20多岁时,学习工作有激情,工作上勤恳踏实,生活有情趣。可是到了29岁左右,反而情绪波动大,工作浮躁急功近利,内心经常将自己与认识不认识的佼佼者做不切实际的比较,比较之后往往自惭形秽、自怨自艾、自我放逐,经常是心里着急,行动却无力无效,人际关系不是冷漠就是紧张。

过了30岁这个坎之后,这类人有两种结局,一种原来就乐观、平和的,通过及时努力调整,一切正常化了。但有很大一部分人挣扎抗争不过,就此消极麻木、一副万事皆休、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式。

针对“29岁现象”,前些年我提出了“五十而立三十知天命”的观点,受到了许多朋友的欢迎。古代人均寿命50岁左右,30岁生命过多半,此时不立则晚矣,如50岁时再不知天乐命,则只有苦熬余生了。而现代人平均寿命已到70岁左右,古代的30岁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十岁,而且由于知识爆炸、竞争激烈,各专业行当更加复杂化,变数更多,人到四五十岁才能到达事业的高峰。30岁左右时,有的人刚刚拿到博士学位,创业者刚刚挣脱困境赚个温饱;许多公务员刚刚摆脱端茶倒水、打零杂的状态;普通工薪阶层生存问题刚刚得到解决(房价、教育等社会成本增高)。

提出“五十而立”是让多数年轻人放平心态,期望不要太高,压力不要太大,不要过分急躁;提出了“三十知天命”,恰恰是因为这个年龄更需要及早知天乐命,看清人生大道,不违天命(自然法则、社会潮流、人生使命)。这套理论通过各种论坛和大学演讲,反响很好,还真救了不少人。

但后来我仔细阅读《论语》中孔子的原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发觉我原来的论点有些缺乏依据。如孔子讲的“三十而立”中的“立”指的不是立业,而是立志立身,衔结前后两句就能明白。他的意思是说,我15岁开始做学问,30岁立志(周游列国,布道授业),40岁左右时学问习精,不再受外界诱惑而偏离方向。无论是学问不惑还是人生方向不惑,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立业”层面。

大家知道,所谓人生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对于孔子来讲,立德算在40多岁后周游列国,50多岁“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立功是孔子在68岁归鲁方被尊以“国老”之后;而立言呢,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79年即孔子卒年间,孔子修订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真正的立言不朽之作《论语》是在他去世后弟子们整理的。可见孔子的“立业”是很晚的。我常以此告诫那些视“30岁立业”为成功标尺的年轻人说:“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乎?”。

我也拿我的例子(不敢与圣人相提并论,只是为了治病救人,不得已而为之)劝导安慰那些“29岁现象”的人说,我37岁才真正辞职,下海创办皇明公司是在1995年,当时不但是赤贫而且还负债近100万元,到了2000年也就是我42岁时,公司才有了盈余。但按照大家心目中“立业”的标准还差得很远,即使说立业也应是无论你的公司事业还是专业都立得住、站得固、走得稳。别说42岁时,就算我47岁退出管理一线之前,当我离开公司总裁岗位时,企业稳吗?企业立得住吗?我退出管理一线已近4年了,近50岁了企业才有些“立”的迹象,企业文化、战略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才有些大模样。然而管理体系上的“三机制两原则”虽然提出来了,但真正能可持续发展推行,稳定执行尚需时日,真正应了我提出的“五十而立”。50岁看清世事,知天达命;60岁对反对意见也当音乐听;70岁达到了思想的自由王国,怎样驰骋都不会超越铁的自然法则的。如果说一个人立与不立,大概这是一个分水岭吧!

我想对年轻一代说的是,你们的梦想追求固然可以理解也值得尊重,但过于急于求成的心理是不切实际的、有害的。希望你们把梦想藏在心底,保持知足常乐、知天乐命又积极进取,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的。■

E-mail:chinacbr@vip.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