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006货币政策猜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06货币政策猜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6年的货币政策将有哪些方向性变化和重要举措?事实上从2005年的金融改革可以查知端倪。

05年以来的金融改革,波澜壮阔,牵涉面广,总体来说,可以分为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改革、货币市场改革以及利率、汇率等调控工具的改革,它们对货币政策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银行改革:加速市场化自立

无论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还是股份制银行海外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一个重要的结果都是一方面在微观层面上,将有可能形成健康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并真正划清政府与银行之间的界限,形成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通过补充银行的资本金,将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尤其在后WTO阶段,金融逐步开放的历史背景下。这些改革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通过补充资本金,使银行突破资本充足率的限制,信贷扩张能力大大加强,为扩张的货币政策奠定了基础。

――由于银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利率的敏感度将增强,有利于央行以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作用于银行信贷渠道,使货币政策机制发挥有效作用。

――国有银行股改上市的快速推进,将彻底切断地方政府控制国有商业银行的可能性,这将逐步矫正信贷渠道的传导效率和方向。

与此同时,信贷渠道呈现出的阶段性新特征也值得货币当局关注。转轨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特有的信贷行为特征正在影响着信贷渠道作用机制。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和无利润约束使得国有银行呈现出某种“稳性合谋”,如为降低不良贷款比例,银行扩大贷款规模,用以稀释已有的不良贷款所占比重;而来自资本的约束出现了2005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中 “宽货币、紧信贷”的现象,这显然又与商业银行对于信贷发放的审慎有着关联;在信贷投向上,国有商业银行转向了投资回收期长、回报低、风险小的基础建设,并向大企业集中,这些实质上反映了国有银行贷款投放效率的下降和风险控制手段欠缺的窘境。

因此,信贷渠道在渐进归位中也呈现出转轨期商业银行行为的阶段性特征和金融开放特质,使得其传导的效应及信贷投向、期限结构复杂化,并处于不断的变动中,可能会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

资本市场改革:融资系统理顺

2005年资本市场改革的一个显著的亮点是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的重大意义在于矫正资本市场领域的双轨制,促进证券市场制度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化解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之间的利益对立,稳定市场预期,促进证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对于货币政策来说,主要表现在:

第一,股权分置改革有助于资本市场市场化,形成合理的资产价格,打通货币政策通过资本市场传递的通道。

第二,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从而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了企业对银行资金的依赖性,削弱了银行体系作为资金供给渠道的垄断地位,也有利于合理的银行资金价格(贷款利率)的形成。

第三,股权分置改革通过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使企业融资更多地依赖正规渠道,减少了对地下金融的需求,从而减弱了货币政策传输中的漏出效应,有利于货币政策的顺畅传递。

第四,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形成合理的资产价格,将会大大减少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投机炒作,减少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移,有利于货币政策的顺畅传递,为今后股票市场发挥货币政策的财富效应搭建了一个日趋规范的通道。

货币市场改革:企债市场发展提速

货币市场改革是以推出短期融资券为标志的,这项举措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短期融资券的出台作为短期融资渠道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在金融改革和发展方面的一个重要进展,那就是我们希望能推出切实有效的企业债券市场,通过对实体经济领域短期贷款利率的影响,形成一个合理的市场化的利率结构,从而打破国家信用和银行信用在债券发行中的主宰地位,剪断企业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建立将使企业获得较银行贷款更透明的融资渠道,并在更大范围内分散信用风险。

截至2005年11月,短期融资券共发行67次,融资额累计1121亿元,而同期企业债券共发行30次,累计融资504亿。

短期融资券的推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短期融资券的推出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将为存、贷款利率的彻底市场化和金融结构中直接融资比重逐步加大铺平道路。

事实上,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之所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之后有了飞速发展,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基金的相互促进效应,这导致优质企业主要依靠货币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形成更加市场化的资金价格。

其次,短期融资券的推出对于理顺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非常必要。

在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中,银行间市场因其涵盖了众多金融与非金融机构,业已成为利率决定的主导性市场。在间接融资体制下,银行对存款和贷款业务的垄断显然使得央行多少有些力不从心。短期融资券的出现以及未来的发展将有助于改变这种只能“隔山镇虎”的被动局面,因为央行对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控将能够立刻影响到企业的短期融资行为以及居民的短期投资行为。

第三,短期融资券的推出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的信贷渠道的传导力度、结构都将带来重大影响。

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渠道的发展也将从外部推动商业银行的改革,通过市场竞争,将促使中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能力的提高,以前一味求稳不求利的格局将会被打破,并促进其业务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因而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的信贷渠道的传导力度、结构都可能随之调整。

利率、汇率:调控工具更灵活

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是2005年的一个亮点,并淹没了2004年以来的利率改革,事实上,2005年以来,利率改革在2004年的基础上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利率和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它们的改革将对货币政策带来重大影响。

利率政策:2005年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调整商业银行住房信贷政策和下调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利率,将现行的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实施下限管理。这表明,房地产贷款利率进入一个自主定价、差异化的新阶段。而超额准备金利率的下调,则是顺应国际趋势,逐步降低乃至取消超额准备金利率,促使商业银行更为积极有效地运用资金,而不是在信贷紧缩的政策环境下被动地依靠上存央行来获得利益。包括6 月15 日债券远期的推出、12月8日自动质押融资利率都可以认为是央行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有力举措。

利率改革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作为货币政策最重要的中间目标,利率更为灵活和富有弹性,使利率市场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货币供应量逐步过渡到利率具备了可能性,直接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深远的正效应。而超额准备金利率的下调,将促进金融机构高效率地运用资金,提高其定价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为激励其资金的市场化运作,切断商业银行对央行的依附性,并成为市场化的微观主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更为通畅。

汇率政策: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此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使得人民币汇率更具灵活性,并增强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首先,由固定汇率制度改革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将有助于增加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其次,灵活的汇率政策,不仅可以减少国外“热钱”对我国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冲击,更在客观上促使了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多元化。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公开市场操作的现实意义还在于推动货币市场创新密集期的出现,掉期等新业务的开展将使公开市场操作过多依赖央行票据的局面有所缓解,促使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走向多元化。同时,由于利率和汇率的相互作用,使得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多样化。

2005年是金融改革全面启动的一年,随着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通过信贷、利率和资产价格、汇率等多渠道传导的机制将更通畅,同时,随着外部配套改革,包括投融资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信用体系建设以及法制环境的不断完善,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为主导的宏观调控手段将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以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的经济调控手段将逐渐退位,当然这还需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