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们需正确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们需正确处理好的几对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教育管理中,有很多事情是相互关联的,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对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

教育局领导和学校自主发展的关系

事例一:十年课改调查

到2011年,由教育部启动的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0年历程。10年来,新课改实施的现状如何?教师对新课程体系如何评价?21世纪教育研究院、新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联合中国教育网开展了一项网络调查。其中,有两个数据非常引人注目:74%的教师认同新课改的“合作、自主、探究”理念,但对课改的总体评价表示“很满意”的仅为3.3%,“满意”的为21.3%。

为什么大家对新课程的理念有较高的认同度,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总体满意度却不到25%呢?

这是因为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模式和规律是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改革的纲要和方案、编制课程标准,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编写教材,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新课程,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提升和成长。有人形象地从国家到学生,将课程划分成四个不同的层级。每一次的传递,都会导致一些理解上的偏差,而这种偏差会像“蝴蝶效应”那样被一级级地放大,到了学生层面,新课程的一些精髓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也就可以理解了。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课堂教学改革的专业自并非来自上级部门,而在学校、在教师手里。如果学校和教师依然需要在考试成绩和课程改革之间做出选择的话,他们当然首选考试成绩,因为这样的做法大家已经驾轻就熟,不需要承担什么样的风险。学校和教师如果没有课改的积极性和动力,课程改革要取得成效是很难的。

事例二:永威的经验

如果全力以赴投入到课改实践之中,是否会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是大家最为纠结的话题,现有的评价体系,使得很多学校和教师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大家瞻前顾后,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

在我的家乡河南沁阳,有一所非常有名气的学校――永威学校,校长是原来江苏洋思中学的校长蔡林森。蔡林森用了几年的时间,就让永威学校全国知名。他的主要做法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精细立规,有章可循。单是在教学方面,就有备课、讲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周周清、学生课内规则、讲课制度等。每一个制度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不需要再附加解释和说明,既便于师生操作,也便于领导检查。

2)领导带头,层层带动。每天早晨5:40,66岁的蔡林森一定准时站在操场上,看着师生们出操,没有一个早晨缺席或迟到。每天早上检查完早操后,他便接着检查早读,在不同的楼面间巡查,一丝不苟。

3)责任到人,狠抓检查考核。为了把制度落实到人,学校与每一个教师都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在责任书中明确了每个人的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和奖惩,人人照章行事。这使复杂的管理简洁明了,减少了扯皮推委现象,大大 提高了工作效率。

4)大搞赛课,推进课改。蔡林森到学校之后,发现教师加班加点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现象非常严重,于是就有了第一轮赛课,主要解决“满堂灌”的问题;第一轮赛课结束紧接着是第二轮赛课,主要解决在课堂上如何避免把学生自主学习搞成了形式主义、花架子的问题;然后又是第三轮的赛课。

我非常关注第四点。如果我们注意调查分析一下各地课改先进学校的实践经验,教师层面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各种赛课活动,是各个学校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这样的经验,我们是完全可以学习,并创造性地在学校里推广的。

十年课改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是:课改要取得成果,一定要发挥基层学校的主观能动性;一定要关注课堂,坚持不懈地在课堂教学的改进上做文章。

学校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总是跟着教育局领导和各科室转,上边有什么样的要求,下边就做什么。这样做最省事,也不大容易犯错误,但长此以往,学校将失去自我,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校领导要主动思考学校的发展,在和教育局领导沟通的时候,不仅仅是听领导如何说,更重要的是向领导介绍学校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有价值的经验,可以加以推广;有什么具体的困难,需要教育局协调解决。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三年发展规划,要花大精力保证规划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和落实,使得学校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教育局以及各职能科室,也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手不能伸得太长,把原本学校自己该做的事情“越俎代庖”。教育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学校发展的监督。监督学校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办学;二是为学校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为学校的自主发展提供人财物方面的支撑。只有这样,“特色多样化”、“绿色生态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区域教育格局才有可能形成。

效率和效益的关系

曾经有旅美教师这样比较中美的基础教育:

“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

“而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

“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拥有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

如果我们认可上述的比较,那么可以说,美国的基础教育追求的是教学的效益,而中国的基础教育追求的是教学的效率。具体表现在:1)重知识传授和记忆性的学习,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关心知识的应用价值,不注重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2)通过增加课时等手段,强化考试科目,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时间;3)通过大运动量的训练,让学生形成“刺激-反馈”的机制;4)通过大量的不加选择的作业,让学生反复操练,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这样做确实是可以起到提高成绩的作用的。但如果长期采取这种方式,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第一,视各种规则和法律为儿戏;

第二,助长了一批懒教师在学校里生存;

第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消磨殆尽,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逐渐丧失。

校本研修和学校发展的关系

教师的“240”、“540”培训,已经完成了好几个五年计划。我所关心的问题是:经过几轮的教师培训,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多大程度的提升?教师对培训课程的满意程度有多少?哪些课程是满意的,为什么满意?哪些课程是不满意的,什么原因不满意?

培训的效果一定是有的,但这个效果究竟有多大,还真的不太好说。“十二五”的教师培训已经开始,从课程的架构上看,大约20%的课程是市里统一安排的,大约30%左右的课程是区级层面统筹的,另有50%的课程是学校自行安排的。从比例看,教师培训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校本培训。

关于校本培训,我有几个观点:

1)校本培训课程的设置,以前有一种惯常的做法,就是我能找到怎样的资源,就开什么样的课程。校本培训不是根据本校三年发展规划的核心工作来设计的,是根据开课教师的喜好来定的,这常常导致一线教师需要的授课老师不擅长,授课教师擅长的一线教师不喜欢的尴尬局面。所以培训最重要的是,根据区域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来设计相应的课程模块,然后寻找什么人能够胜任这些板块的课程教学工作。把教师培训和学校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教师最缺乏的不是理念,而是实践性的智慧,而这种实践性的智慧来自课堂,是讲座式的培训课程难以完成的。因此,校本培训课程应该和一线的教学实践紧密联系。

3)学校编制的校本培训课程方案,要经过相关专家的论证后,才能够在学校里实施。教师进修学院要成立相应的专家团队,对培训课程的设计、课程内容的开发、课程实施的建议以及课程评价的途径等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服务,确保课程能够在学校里得到有效的实施。要加强培训课程的过程性管理和培训效果的监测。

4)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老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培训。要完善相应的制度,对教师培训给予保障。鼓励教师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提升学科素养;鼓励教师参加非学历的专题培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新课改提出“三维目标”之后,有这么一所学校,始终将“三维目标”的研习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给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培训课程。教师一边在备课、上课的活动中编制三维目标,一边在培训课程中体会三维目标制定的原则、途径和方法,逐渐理解了各种学科课程设置的依据,明白了为什么要设置某种课程的原因,知道了教学要教什么,明白了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为学校具体课堂教学行为目标的途径和办法……不要小看这持续十多年的系列课程,教师就是在持续的培训中获得专业提升的,学校也是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得到切切实实发展的。

我曾经给部分学校提出一些建议,请大家从 教学目标的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研究、课堂引入的研究、探究性教学的实践、学生作业的编制、学生辅导的策略等等方面,选择一两个点,设计一系列课程,坚持不懈开展教学研讨和校本培训活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坚信,这样的培训是会受到教师的欢迎的。

专家型教育团队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所谓的专家,指的是在某个领域具有一定的特长,有不可或缺作用的人。

每一个教师,都可以向专家的方向去培养、去努力。因为教师本身就是专业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特长,有成为专家的基础。但教师要成为专家并不容易,需要明白以下两点:

第一,即使在本学科领域,再有本事的教师,也不可能在学科的所有方向上都成为具有不可或缺作用的人。对于教师来说,找准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很重要。我们一直强调教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其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此。

第二,要成为学科某方向不可或缺的人,需要看准一个目标,持之以恒地加以研究。作为一个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最怕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每个方向都浅尝辄止,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专家的。

这让我想起了虹口教育局提出的“温馨情趣有效”课堂建设。

2010年2月,教育局率先提出要以课堂为载体,着力通过师生关系的重建营造“温馨课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落实“减负增效”创造“情趣课堂”;通过加快课程改革、优化课堂管理打造“有效课堂”。当时,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堂,而且也在实践层面开展了“温馨课堂”、“情趣课堂”等的建设,并给予它一个通俗的称谓――“三个课堂”。

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新课堂吗?我对此作了深入的思考,并于2011年1月份,提出了“温馨情趣有效”课堂的新解读:温馨、情趣、有效是一堂好课的三个完整要素,三者合而为一,彼此联系,不可割裂和偏废。温馨注重环境创设,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情趣注重过程体验,是教学过程生动与完美的表达;有效则是教学目标的基本达成。只有将这三个要素和谐地组合、交织、交融于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从温馨、情趣、有效的角度来解构课堂,是否有理论的依据?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思考的问题。后来,我在泰尔斯顿《让学生都爱学习》这本书中找到了理论依据:一个信息,通过各种感官进入大脑,98%在15秒之内被忽略掉,只有2%能够引起大脑的注意。那么是什么系统让这2%的信息被大脑注意到了呢?不是认知系统,而是自我系统。自我系统和人的情绪状态直接相关,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关键。如果我们能够给学生营造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就可能使得学生自己来激发学习的动机,并通过元认知系统和自己的认知系统建立联系,到了这个时候,学习就发生了。追求情趣,就是在认知系统开始工作时,通过进一步的信息刺激,强化学生持续学习和探究的动机,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下去;讲究有效,即抓住核心概念,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搭建思维的框架和阶梯。

如果我们就这个话题持续探究和实践下去,坚持若干年,我们是否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我看是很有可能的。

正是因为每个教师不可能成为“全科型”的专家,所以教师团队的价值就体现出来的。如果一个教研组,不同的教师研究的方向和专长不同,在各自的方向上都不可或缺,那么这个团队集体的力量就会非常强大。所以,没有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有专家型的教育团队。

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专家型教育团队的打造,需要搭建相关的平台,需要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方面的支撑,但更加重要的是教师自己的文化自觉,最为基础的途径就是读书。一个教师能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活学活用,就很容易成为教育教学某一领域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