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政策洼地”到“活力高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政策洼地”到“活力高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从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明确了要把我省建设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以来,我省“高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过程中,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中、土地集约、经济跨越重要平台的产业园区得到了飞跃发展,对我省经济的强力支撑作用和集成带动作用正日益凸显。从国内外产业园区发展的规律来看,产业园区必将成为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强大引擎。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努力,将产业园区建设变为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高地”,使之具有“一览众山小”的突出地位和“超强”的带动功能,引领我省加快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园区经济成为新宠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台湾的新竹、新加坡的裕廊等发展较好、特色鲜明的园区经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准在深圳、珠海等沿海城市建立“经济特别开发区”和一些沿海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城市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后,省级、市(州)级甚至县区一级的各种“园区经济”也开始迅速发展。到2003年,全国各类园区达6000多个,园区发展过多过滥的苗头有所显现。虽然此后对园区的混乱发展进行过清理整顿,几乎停止了新设园区的审批,但是,各地发展园区经济的愿望仍然十分强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园区经济具有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土地节约等许多独特优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最近几年,我省在“工业强省”、“跨越发展”特别是“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等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各种产业园区得到了迅猛发展。除了农业科技园、特色农业示范园、现代物流园区等一、三产业园区快速发展外,工业园区更是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省政府也多次召开了全省产业园区工作会,并相继出台了《四川省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指导意见》《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布局规划指导意见》和《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方向,全力实施“1525”工程,引导园区快速、规范发展。目前,我省仅工业园区就达到200余个。其中,75%以上是市州及其以下级别的园区,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占20%多。特别是许多市州和县区紧紧抓住“5.12”大地震的灾后重建机遇,主动地、甚至超前地加大了园区建设力度,使我省园区基本恢复,有的甚至大大超过了震前水平,为今后我省经济跨越发展特别是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省园区产业尚需“良药”

但是,冷静地分析,与国内外发展比较成功的园区相比,我省产业园区(本文重点研究工业园区)由于总体上发展的时间较短,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主导产业定位不明确,园区的产业特色不突出。一些市州特别是县区一级园区(集中区)产业“大杂园”的特点比较明显,园内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不高,有的甚至呈现一个行业仅有一个企业的“单点式”发展格局,难以形成企业分工协作的集群效应。二是对与园区主导产业相关的“公共”服务系统如共用技术(实验、孵化)中心、质量检测机构、仓储物流设施、员工培训机构、后勤保障设施等等,许多都没有纳入系统、科学的规划,使得园区建成后往往出现生产企业多、“公共”设施少的问题,入驻企业难以真正享受到充足、高效、优质的“公共”设施和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企业类聚而理应形成的“公共”成本降低效应无从体现。三是县区一级园区仍然存在过多过滥、小而散,园区独特优势几近丧失的问题。我省几乎县县有园区,甚至个别县区还采取一园多区模式,多处布点,呈现小而散、小而全、全而差的局面,园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中、土地集约、污染集控等独特优势无法形成。四是园区管理体制不适应园内企业发展需要。目前,我省园区管理体制大多采取的是“园区管委会”的完全政府型或政府主导型模式,一些园区甚至还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而是由多个部门、多个领导分工管理,“多龙治水”。毋庸置疑,园区建设初期,往往面临征地拆迁和农民安置等许多十分复杂棘手的问题,依靠政府的引导尤其是巨大的行政推动力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园区建设完成以后,入园企业的产业导向和园内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协作配套、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因此,如何处理好政府引导、协调、管理与企业面向市场发展的关系就十分关键。若继续采取政府“强势”的行政性管理模式,必然会严重制约园内企业重大决策的高效性和市场经营的灵活性,进而制约企业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加以研究解决,则可能使园区“徒有其表”,无法形成产业、企业、规模、技术、服务等高水平全面集成的“高地”优势,园区变弱区甚至空区、高地变洼地甚至陷阱,不仅不能带动我省整个“高地”建设,反而可能成为我省“高地”建设的桎梏。

园区产业要走专业化道路

要使我省产业园区成为各种优势深度集成的真正“高地”,必须采取以下对策措施:一是科学规划,明确园区产业定位,突出产业特色。园区的专业化程度是园区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真正集成为“高地”的前提。“大杂园”在起步阶段也许是不得已的甚至是可行的,但是园区的长远发展必须走专业化、精品化的道路。因此,凡是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企业一律不应入园,以确保“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建设方针能够真正得到贯彻落实。为此,“1525”工程的一些具体标准和支持政策应当适当调整――不能“唯规模”是从,而是要注重园区产业优势的独特性或稀有性。例如,西充县在“建设中国西部有机食品基地县”的同时,也在建设有机食品工业园。而这种“有机”园区虽然规模不大,短期内不可能、也不应该发展得过快过大,但是其独特性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应当得到省(市)政府甚至国家的政策支持。否则,过度强调园区的规模,将其作为政策支持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要求,必然会驱使各地将多个无关的“小舢板”拼凑为“大杂园”。这恰恰违背了园区主业明确、特色鲜明的基本规定性,也将严重制约其相关“公共”设施的建设和专业化“公共”服务的提供,进而制约园内企业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入园企业的持续发展。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以稀为贵”既是最基本的道理,也是最核心的机制。因此,在支持园区建设的政策引导方面,要重规模,更要重特色。二是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及其相关企业,系统规划和设计其研发中心、培训机构、物流设施等“公共”服务网络,为类聚入园的企业使用良好的“公共”设施、享受专业化的“公共”服务、降低产品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创造条件。这也是园区因“聚集”而实现单个企业“辅业”内部成本外部化的根本保障。三是要大力推广“飞地”建园区模式。要认真研究灾后重建中涌现出来的“成都―阿坝工业园”、广元(青川)“川浙工业园”等“飞地”建园区模式,深入发掘其成功经验,努力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飞地”双方合作互利、共赢发展,强力整合市(州)特别是县区一级的产业园区。这样,既能大大减少园区数量,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土地节约和资源集中,又能大大优化园区的区位条件、扩大园区的建设规模、提升园区的建设档次、升华园区的管理水平,增强园区对相关企业的聚集能力、关键资源的集中能力、稀缺土地的集约能力、独特优势的集成能力,使园区成为精品园区,居于产业、企业、技术、区域发展的真正“高地”,能够对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发挥巨大的引擎作用。四是要切实转变园区管理体制。要根据园区的历史沿革和所处发展阶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推进园区管理的“市场化”转型,淡化园区管理的“行政性”体制,强化园区管理的“市场化”机制,促进园区“去政府化”,增强园区自身发展的内在活力,加快园区从目前主要依靠政策优惠推动发展的“政策洼地”向依靠自身融入市场凝炼优势的“活力高地”转变,以保障其持续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做优做精,真正成为带动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高地”。(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金融与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