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采访札记:珠峰高举圣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采访札记:珠峰高举圣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圣火登顶珠峰,是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传递中的一大亮点,是早在申奥时中国向世界提出的一项承诺,为世人所瞩目。作为记者,有幸采访北京奥运火炬珠峰登顶是值得骄傲的。我为自己从事的新闻事业而骄傲,因为记者的天职就是记录历史,推动现实,完善社会与人生。

可以说,为了完成共计21天(4月24日至5月14日)的珠峰采访报道,我在报社的记者岗位上准备了整整23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我来说,珠峰采访报道是一件太过沉重的任务,也是十分神圣的使命。限于珠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多变的气候,前去采访的国内外媒体名额有限,国内只有包括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十家媒体的20名记者(10名文字记者、10名摄影记者),其中市属平面媒体只有北京日报一家,而整个北京市新闻媒体的文字记者只有我一个人。这本身就让我感到巨大压力,更何况还有对自己身体适应力的忧虑。

为了胜任珠峰火炬登顶采访报道,我不得不坐下来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我真正感觉到了一个记者终身学习的重要。我开始对奥运史、登山史以及文化发展史等知识进行“恶补”。从三联书店抱回一大摞图书,其中还包括一些旅游、地理著述,甚至还有《登山圣经》。我心里清楚,作为地方媒体唯一的文字记者,我将直接面对中央各大媒体文字记者的挑战和竞争。

真到了海拔5000多米的珠峰绒布寺新闻中心,30多名中外记者整天最焦虑的不是住宿条件的简陋,也不是高山缺氧的憋闷,而是无新闻素材的狼狈。北京奥运圣火接力珠峰传递活动采取了十分严格的保密措施,记者无从知晓最该知晓的新闻要素,如火炬手是谁、谁在准备登山、怎样安排登山、怎样准备登顶、登顶的时间等等。后方编辑和读者一定无法理解前线记者为什么不采访、不报道这些最重要的事情,反而写一些无关火炬登顶珠峰的本质和中心问题的文章,甚至记者个人的感受多于登山火炬手的感受。我当记者20多年,这还是第一次在采访活动中面对如此“严格保密”的态势。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王霞光找到我很认真地问:“你说我们写什么?”我回答:“写见闻,写感受,写散记吧。我在写‘第三极夜话’。”北京电视台记者也采用了“日记”的方式进行报道,边缘花絮多于主体内容。

珠峰大本营的气候一天多变,常常是早晨迷雾漫天,正午阳光灿烂,傍晚雪花飘飘,昼夜温差可达二三十摄氏度。厨师取山泉做饭,入夜烧牛粪烤火。我竟然连续13天不脱衣服、且戴着防寒帽睡觉,其实根本睡不着,常常在深夜两三点时感到胸闷气短,不得不从狭窄的小床板上坐起来,寻找呼吸的正常节奏,等到气喘匀了再躺下。木板房里结冰,长夜无眠,干脆就静静地想报道题目,构思文章。有了好句子想记录下来,怕打扰同屋的两位摄影记者,不敢使用戴在头上的安全灯(登山装备),就来到屋外,借着雪地反射的清寒的月光,倚在木板墙壁上用打印纸书写。

新闻中心靠两辆发电车限时供电,一般在晚上12点或最迟凌晨1点停电。平时,随团医生脖子上挂个小小的“检测器”,形状像个U盘,很神秘,人的食指伸进去,不一会儿就能显示出其血氧饱和度(即血细胞含氧量)。如果你的血氧饱和度不到60%,医生会毫不犹豫地把你送下山去。光明日报和香港TVB各一位记者,就分别因低烧或血氧饱和度不够被送回到海拔低的原发地。我时刻担心自己的检测指标不及格,因为我的血氧饱和度最低时只有70%。于是,我总是想办法躲着医生,若是不巧撞见到他后,就用夸张的声音和表情向他问候,转移他的注意力。

每天早晨八九点钟,准是北京晚报编辑袁虹衡或李戈给我打电话要稿,让我或发电子邮件或电话传稿。因为新闻会总在上午10点召开,我常常是在中午12点左右的截稿时间才能完稿,有时遇到停电更是手忙脚乱。但编辑的耐心和视前方稿件为“金子”的热诚,很让我感动,以至我专门用书信的形式,很用心地给袁虹衡写了一篇新闻通讯《珠峰圣火登顶4大看点》,并被当作体育新闻版头条(见5月3日北京晚报)发表,反响很好。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新闻阅评组在授予此文三等奖奖励的同时,给予高度评价:“记者生活在珠峰大本营,每天面对众多信息,能够从中提炼出读者最关心的内容,且行文流畅,简洁。”尽管受到“保密限制”,各媒体记者还是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也有许多可读性很强的独家新闻出现。在珠峰大本营呆了13天,我共为北京日报、北京晚报采写了43篇新闻报道。

5月8日,我随中外记者团的同行,于清晨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基地大本营,通过大屏幕观看了火炬手们登顶的过程。亲历了大本营中登山队总指挥、所有负责此项任务的工作人员、电视直播人员等登顶时分的欢庆场面,还在点燃火种灯的火炬手罗布占堆、传递火炬的火炬手次仁旺姆等下撤回营时进行了人物专访。其间,英国记者、德国记者跷起的大拇指和日本记者流泪的情景,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的确,不置身珠峰、不亲见英雄,不能体会其中的滋味和所受到的触动。在没有取暖设备的小板房,度过一个个被冰雪覆盖的零下10摄氏度的漫漫长夜;在整日与变化莫测、奇伟瑰丽的珠峰相伴,时时与守口如瓶、谨慎庄严的新闻发言人“斗智”的采访过程中;在头痛欲裂、走路都要气喘吁吁的极度缺氧环境里,敲打出一篇篇发往数千里之外――北京新闻大厦的稿件……成为我一生中最最美好、难忘的记忆。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明天的历史,由今天的现实推动。这就是记者职业的自豪与光荣。

请允许我用文章《珠峰高举圣火》的句子来结尾:“2008年5月8日,身高8844.43米的珠峰高举北京奥运圣火,这圣火凝聚13亿中国人的热诚,也为整个世界的60多亿人所瞩目,将五环旗映照得更加鲜艳。海洋曾经拥抱圣火,卫星曾经传递圣火,五大洲曾经照耀圣火,今天,此时此刻,地球的第三极――珠峰高擎圣火……圣火在珠峰之巅点燃,也在我们的心底燃烧。不然,为什么我们热血沸腾,心潮汹涌,面颊绯红,胸襟滚烫?一千年、一万年也忘不了这瞬间的永恒。珠峰高举圣火,留给山风一段温情,留给冰雪一声轻叹,留给星星无语的谜团,留给世人永久的感动。”

(作者单位: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