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10+35” 模式在初中化学课教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10+35” 模式在初中化学课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122-02

笔者所在的地方是一个贫困县,地处两省交界,地域分散,经济落后,教育发展也相对滞后。对于“10+35模式开始不甚了解,后来才知道这种模式来自于著名的杜郎口中学,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这样新颖的教学模式引起了笔者的积极思考。

“能不能在化学课堂上也推行这种模式呢?”化学课实验多,自主探究的环节也不少。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是老师先演示实验,接着学生动手实验。一节课45分钟,老师演示至少要花十几分钟,学生动手才20多分钟,等学生了解了实验目的和方法,可以很熟练地操作实验了,基本就到了下课时间,结果只能是草草收场。或者是学生激情高昂地进化学实验室,本来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但老师不让动手,而是在那儿讲解或者演示实验,等到学生动手时,激情早已不在了。长此以往,学生对最好奇的化学实验课都失去兴趣了,更别谈那些理论课了。很明显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利,也达不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于是,笔者对“10+35”进行了深度了解,包括10分钟里教师要引导什么,35分钟学生要完成哪些环节,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去保证学生完成他们的环节。最终目光落在45分钟以外的教师备课上,一节课的成败还是取决于课前准备,于是制定了三步计划:积极准备期、初步尝试期、观察验收期。

1.研究初中课程标准对化学的定位,化学课应该达到怎样的目的和高度。找到理论根据,路才不会走偏。

2.了解学生,根据他们的认识、认知水平和学习现状,选择合适的角度去引导。

3.准备导学案,这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学生是空白的纸,要引导他们绘制蓝图。

筹备好这些之后,笔者开始尝试,选择了内容相对单一而又强调自主探究的《水的净化》这一节。

课前,尽量查找水污染,水净化视频,文字资料,然后把文字资料整理成导学案。把学生按学情分成5个小组。上课时的前10分钟里,首先播放了一段大约3分钟的视频,介绍水污染严重的现状,然后亮出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并告诉他们完成本节课学习采用的方法,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交流。

刚开始大家都放不开,像传统课堂一样循规蹈矩,各自看书。在笔者的一再催促之下,他们开始移动凳子,和同学坐在一起交流。渐渐的有些学生胆子越来越大,在课堂上争吵,一片嘈杂景象,按照杜郎口经验这是允许的,也是正常的。接着学生开始动手做水的净化实验,像模像样。

10分钟过后,2个小组完成了实验。在笔者的提示下,这两小组开始翻看手中的资料,而剩下的小组继续实验。几分钟之后,听到了玻璃器皿的破碎声,是两个学生争执不小心将漏斗掉落地面。笔者没有说话,示意他们继续……

课堂进行了20分钟,基本上所有小组都已经完成了实验。到了展示成果的时候,笔者示意他们可以开始“交流成果”了。大部分学生可以开口说,有点像念课本。10分钟后,交流结束了,学生找出课前准备的检测题做了起来,很快检测题做完了,他们自己核对,学习效果喜忧参半,最后第一堂尝试课在一片喧闹后的平静中结束。

第一节尝试课显然是失败的,这样的课堂不仅达不到“10+35”模式的要求,就连在传统模式下的知识传授也没做到。这种模式下的学生确实很有激情,不像传统模式下那样死气沉沉。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差,但到底是学生真正在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还是仅仅是表面上的热闹?原以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说、答、议、评的时间,应该会出现争问抢答、激烈讨论的热烈场面,但现实中学生却是欲说无言。当然毕竟只是一次尝试,万事开头难,不可能一蹴而就。接下来的日子里,笔者找资源、备教案、指导学案、汇报交流,忙得不亦乐乎。

经过三个月的摸索和尝试和交流,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好处颇多,课时不够用;方式可取,但不是什么内容都能用这种模式。

首先,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很大。教育资源相对贫乏,要进行这种教育模式实施的可能性不大。农村学校学生的家庭条件不可能像发达地区获取信息多样化,而课本提供的信息毕竟有限,如果一味追求自主探究或者自学,那么结果会是,课堂上、书本上找不到知识,课外无渠道获取信息,最后将会一无所知。其次,由于学校本来是实行“时间加汗水模式”,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的课时有限,如果实行这种教学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师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教学主要以间接经验为主,如果什么都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总结、实践也是不切实际的。特别是理科类,比如物理的理论,如果让学生去预习、去做实验然后再来总结,那是不可能的。像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方法是无法用文字清晰的表达出来的,必须进行语言交流来进行知识的传递。所以用过这种模式的都会回到原来的课堂模式。杜郎口模式并不是一学就成、一蹴而就的,这需要老师的决心、细心、耐心、用心、信心和恒心,更需要学校制度的大力支持。

“10+35”模式的成功在于它以学生为主,发散学生的思维,肯定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这种模式不是哪里都适用的,在以后的教学发展中,我们可以对这种模式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整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