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按照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决定人的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也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遗传的影响

本代人的许多遗传特征是在上一代甚至无数代之前就确定下来的(如黑眼珠或蓝眼珠)。此外,某些隔代、单性遗传的疾病或偶发的基因突变,也会直接影响新生代的心理素质。这是遗传的作用比较确定的一个方面。但在长期的遗传学和心理学研究中,人们除了发现人的气质与某些先天因素的关系比较密切外(其实这种先天因素到底是什么,现在仍然不清楚),还无法在人的多数心理特征与遗传特征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这是遗传的作用比较不确定的一面。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现在还无法确定谁或哪些人是天生的心理不健康者。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总有聪明与愚笨、身高与身矮、俊俏与丑陋之分,这些差别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比如,生理上具备天生丽质者,在心理上也更容易产生优势;生理之质不良者,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更容易遭受其他想象不到的心理困扰。有些人据此以为某些人具有走向心理病态的天然条件,实则不然:生理条件差别再大,也是生理因素,而不是心理现实。严格地说,生理条件只是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它本身并不是心理,而只是一种潜在影响。这是分析心理健康问题时的首要出发点。

环境的影响

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家庭、学校及工作场所中的社会环境。我们常说人是社会的人,其实,人的心理也主要是社会心理,因为不论从心理加工的对象还是环境来看,人的心理都是离不开社会因素的。据此,讨论普通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时也应主要从社会角度追根溯源。一般说来,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环境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妊娠环境 孕妇的身体素质、情绪、营养状况以及运动量构成了胎儿心理发展的第一个环境条件。例如,孕妇营养不良会直接导致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良,孕妇的不良情绪会导致其自身某些激素分泌紊乱,从而影响到胎儿的生理发展,甚至造成胎儿基因的突变,而生理方面的任何异常都会对人的心理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由此可见,环境因素从一开始就与生理和遗传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最初发展造成基础性的影响。为此,要想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保持持久的心理健康,就要注意从孕妇抓起、“从娃娃抓起”。

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社会化环境也是最为综合的环境条件,婴幼儿不但主要生活于此,而且也在此完成最初的学习和发育。在该环境中,父母的教养风格、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家庭长期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都会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例如,过于严厉的父母,容易造就自卑和内向的子女;社会经济条件过差的家庭,容易限制儿童的活动范围和水平,导致孩子的社会成熟度不足;处在偏远山区的家庭,则很难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社会学习经历。另外,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双亲健康情况,也对子女的心理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总之,不同情况的家庭会培育出不同特点的儿童。但由于长期的“磨合”,这些儿童一般对自己家庭的环境还是比较适应的,也较少表现出心理问题。但当他们走出家庭之后,相互的比较、竞争以及许多不同于家庭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就会逐渐消磨、激发或打压他们固有的心理棱角,迫使他们按照新的规则、路线发展和成长。如果他们不能很快地顺应这些新要求,则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为此,若能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婴幼儿心理方面的“柔性”、“冗余度”和“弹性”, 则为他们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学校环境 现代人在学校中度过的时光要比其前辈长许多,其心理的发展受学校环境的影响也大得多。学校环境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一是通过学业训练发展学生的知识、智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打好理智方面的基础;二是提供课外社会化环境,使学生在游戏、交友、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经受锻炼,磨练心理。根据经验,后一种渠道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更为隐秘、持久。学校环境也是一个复杂环境,其中可能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也很多,如学业上屡屡失败、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不佳、缺乏适当的课余活动和兴趣,以及来自师长的各种骚扰等。这些因素单独或累积发挥作用之后,经常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社会环境 如果说前3种环境中尚有长辈教师的正面引导和积极呵护的话,人一旦进入社会后,就基本处在自主发展的状态了。在此环境中,首先,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般需要自己负责、自己调节,除非发生了大的、明显的问题,很少有人会对此给予特别的关注。其次,各种复杂而矛盾的社会因素会反复考验一个人在儿童期和学生期形成的知识、情感、观念基础,并以正面冲突、相互掩盖或让步趋中等方式,对此前形成的心理状态进行修正。第三,恋爱婚姻、养子赡老、就业成才、抚下求上等各种大事经常搅和在一起,给人带来复杂的心理感受甚至大喜大悲,增加人的心理负担。这样,一方面是需要自我调节,另一方面是环境和要求变得日益复杂,结果,在不断加快心理成熟的同时,也增加了出现心理偏差的 几率。根据这一推理,成年人中的心理问题的患病率、复杂性和严重程度,应该是高于青少年。

如何预防心理问题

要有正确的认识 其中,最有效的认识工具是从前讲过的战略战术两分法,即在战略上不要害怕心理问题,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心理问题并不会夺去人的性命,但在战术上要重视心理问题,因为有时心理问题带来的精神痛苦确实会让人舍生求死。有了这种基本把握,才能在不惧、不躁的大前提下准确 把握行动的分寸,妥当处理遇到的问题。

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 有些人心理问题不重,但却受到极大的困扰;有些人虽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却仍然可以正常地生活和工作。其间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掌握了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比如,某人有轻微的疑心倾向,每次出门后总是怀疑自己是否已经锁好了门。如果走出不远,实在受不了时转回头来再检查一遍也就心安了。但若一下子出差到外地, 则在整个出差过程中都会心神不安,难受得不得了。另一人同样也有上述倾向,但由于他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知道这是一种心理现象,故他通过几次抽查发现自己每次确实已经将门锁好之后,以后再有该疑心现象出现,他就用理智说服自己不要再想这件事, 甚至形成了将钥匙放在手包的某个位置以证实门确已锁好的习惯,来帮助自己克服自寻的烦恼。

掌握一些心理支持资源 人的心理也是一种流动的、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存在,它不但从外界吸纳信息,也需要不断向外排出代谢物,如怨气、喜乐和多余的精力等。但不同于动物的生理排泄和植物释放二氧化碳这种不借助外物的方式,心理能量对外输出多需要借助环境、活动和他人等外在的支持资源。例如,没有倾听者,诉者心中的苦恼就很难宣泄;没有适当的运动场所和爱好,多余的精力就不好消耗。因此,普通人保持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掌握必要的心理支持资源,如有一两位谈得来的朋友、两三项正当的娱乐爱好、三四个爱去的场所等。这样,心理一旦有了需要排解的需求,就可以通过诉求于这些资源,使心理得到平衡。

采用必要的心理保健措施和方法 最重要的措施莫过于专注于自己的学习或工作、避免不良嗜好或沉迷网络、保持适当的社会交往、拥有与自身条件相符的人生态度、满足正当的生理需求及保证基本的身体健康条件等。最常用的方法莫过于宣泄心中不快、分享人生喜乐、回避对自己有心理威胁的人和事、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和成功之处,以及简化自己的思想(莫胡思乱想)等。对具体的个人来讲,实际掌握的措施和方法不一定要多复杂、高深,只要能实际解决自己的问题就行。

必要时寻求帮助 当自己确实已经无法应对所面临的心理困扰时,就应毫不犹豫地寻求外界的帮助。对于一般性的心理困扰,可以向年长者或有过同样经历的人寻求帮助;对于非常见的或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则应向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士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