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协同进化 第1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协同进化――丹麦中国合作项目:中国可持续性城市发展”凭借独具匠心的立意、卓越的创造力、生动的表现形式,荣获2006年第十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金狮奖”。这项由丹麦建筑中心主持的合作项目不仅提醒大家关注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同时以实际行动表明发达国家有必要做出努力协助发展中国家共同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
9月14日-10月12日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举办的“协同进化――丹麦和中国的和谐城市理念”展是对“协同进化”项目的拓展,不仅包括了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参展内容,同时通过丹麦实际案例的介绍和对新技术如何在中国使用进行的可行性研究,向人们展示了实现和谐城市目标的美好前景。
从“协同进化”到“和谐城市”
“协同进化”最初是生物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改变了普通进化论或种群遗传学那样将物质当作孤立个体的假设,强调环境以及其他相关物种在进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将“协同进化”的概念引申到城市发展中,旨在提醒人们城市作为提供优质生活的载体,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形态,更重要的是依托什么来支撑城市的发展。这就涉及到文化、土地、人口、生产、能源等诸多方面,脱离了这些要素,城市的发展、优质生活的实现都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什么将“协同进化”作为丹麦参加第十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主题,策展人Henrik Valeur先生解释道“虽然通常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各个国家的展馆只展示自己国家的作品,但这是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所说的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也是文化交流方面的。第二,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国可能会承担着世界上一半的建设量,这无疑对丹麦的建筑师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因此我们觉得或许可以和中国一起做些什么”。2009年联合国环境峰会将在丹麦举行,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世博会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作为主题。聚焦人类发展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丹麦选择了“协同进化一一丹麦中国合作项目,中国可持续性城市发展”作为本国的参展主题,并且得到了中国的积极响应。
从2006年3月到8月,丹麦4个事务所(EFFEKT、TRANSFORM、COBE、CE-BRA)最才华横溢的年轻建筑师与来中国4所最负盛名的高校(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大学、清华大学)的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携手合作,就中国可持续性城市发展这一全球性的课题,展开了跨学科的合作。双方的努力最终获得了国际的认可,丹麦馆成为第十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最受关注的展馆,更赢得了最高奖项――金狮奖。
在威尼斯取得的巨大成功让丹麦和中国双方看到了在规划领域合作的广阔前景,将成果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回展出的同时,更深入考虑将“协同进化”设想转化为现实的可能,促成了对“和谐城市”的探讨。2008年夏天在同济大学举办的联合设计,就如何将丹麦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福利理念应用于上海而提出了多项方案。
本次展览策划人Henrik Valeur先生在谈到“和谐城市”时说:“和谐社会/城市”的概念在欧洲由来已久,在丹麦称之为“福利社会/城市”,这和目前中国现有的政策“和谐发展”是一致的。希望把丹麦对于城市领域的常识和科技带到中国,并且在中国城市的文脉下加以研究,使得这些丹麦的先进技术可以在中国使用。另一位策划人同济大学的潘海啸教授认为:对“和谐城市”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与自然的和谐,一个是与社会的和谐。我们关注自然的和谐,解决城市与历史,交通等产业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次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举办的展览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丹麦城市规划、产业培育、能源利用、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采用的技术手段和发展经验。同时,来自同济大学学生设计的方案就如何在上海运用这些技术和经验提出了设想。
从理想王国到实践探索
在生态环境中舒展的“车”字符城市、围绕古老城墙连绵起伏的三角建筑、酷似自然山体的城市形态、由严重工业污染区转变成的闹市区,这些创意既让参观“协同进化”的游客深感好奇,同时也心存疑惑“我们的城市真的会发展成这样吗?”。潘海啸教授认为这些规划方案以模型、虚拟展示等形式向观众展现了准乌托邦式的城市。年轻的设计师们将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都融入到了这些理想王国中,提出城市发展的种种可能。
其实,看似天马行空的项目每个环节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就基地的选择而言,四座城市代表了四种特殊的城市形态,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重庆――山城,北京
首都,西安――历史名城。设计师们凭借出色的专业知识和对城市特点的分析,期望给这四种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形态找出一种未来城市发展的解决方案。
上海郊区化城市(EFFEKT+同济大学)力图再次强调上海十年以来减少城市核心地区人口密度的战略。为此,它在距离上海30km的郊区设计了一个“超级自然”和“超级城市性”的综合体,并创造一座关于可持续交通运输的大型咨询娱乐园。
土城墙(TRANSFORM+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旨在发掘大众旅游业的经济潜能以支持历史古迹的保护工作,建议在西安古城墙周围建立一座“meta-wall”,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了公共设施的同时保护古迹和当地的环境。
魔幻山群(COBE+重庆大学)从发掘重庆的山城形象出发,在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建立个新型“绿色中心商业区”,许多可以容纳约1万居民的迷你城市将分布在一个面向重庆目前的市中心的斜坡地带,其组织形式既可以节约能源也提供了高效的交通方式。
积极角色型的城市展(CEBRA+清华大学)对北京四环、五环之间的一个占地6km2的工业地带1000万m3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处理,并在这座新的工业城推行交通导向规划,建造水循环系统和住宅群,营造出一片绿色居信环境。
“和谐城市”以六个主题鲜明的展示区介绍了丹麦在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创意产业、室内环境、历史保护、交通运输方面取得的宝贵经营,可视为对理想王国实现所做的实践探索。为了能将这些技术经验在中国使用,丹麦的建筑师和同济大学的师生进行了第二次的合作研究。
主题一:净化。以风能、生物能、太阳能等为主的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能源在丹麦能源消耗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了20%左右。通过对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可以更容易地保证能源供应,并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管理。
主题二:用水问题。通过保护地下水、使用天然细菌及微生物净化的自然途径来获得纯净的饮用水。以发电站为核心的地区供热系统,向居民提供了暖气和热水。
主题三:亮出创意来。创意产业已经在丹麦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至美重要的作
用,就业人数和出口总额都居于各项产业的前列。
主题四感觉很好。注重建筑材料的选取,通过法规、技术、设计的综合作用,可以刨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同时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主题五:古为今用。历史纪念建筑与景观是促进地方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关注,不仅能为居民提供大量获得体验与娱乐的机会,还能对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主题六:出行。以火车、地铁、公交等共同组成可持续的交通解决方法,有利于建造适宜居住的健康城市,自行车也越来越成为人们首选的代步工具。
丹麦和中国的共同努力
“协同进化――丹麦和中国的和谐城市理念”展览是两国近年来在规划建筑设计领域内最高层次的交流,同时也将促进两国在可持续城市发展问题上的进一步合作。
为了能够将丹麦和中国各自的发展理念、实际情况充分融合,项目的合作采用了独立工作、联合工作、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使得两国设计人员时刻能做到同步工作,及时了解对方的动态,并对整个项目进展能把握有度。
准备阶段(独立工作):丹麦的建筑师们在了解中国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就惑兴趣的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中国师生则结合各个城市特点选取适合本次项目的基地。
考察阶段(联合工作):丹麦设计师到相应的城市和中国师生共同进行实地勘察,并到有关的发展部门听取了相关内容的介绍。
研究阶段(互动交流),项目的参与人员从了解的各项实际情况中选取感兴趣的方面(如交通、能源等)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得出一定的结论。双方通过网络手段及时交流工作进展。
概念阶段(联合工作):中国师生到达丹麦,将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并讨论得出各城市的发展概念。这是整个项目中两国设计人员思想碰撞最激烈的阶段,既发现了双方发展理念的差异,也在深入探讨中不断激发创新思维。
概念深化阶段(互动交流):双方分头工作,仍然通过网络手段进行交流。对于初步得出的发展概念,通过理论分析、技术研究、方案设计等手段进行落实,并以适合的形式加以表现。
成果阶段(联合工作):丹麦设计师再次来中国,各城市项目组将工作成果进行整合,“协同进化”初具模型。此后由UID为主进行整体项目的协调,得出整个展览的最终成果。
Henrik Valeur先生说:这个项目叫做“协同进化”,丹麦人与中国人一起工作,一起合作,一起交流,用丹麦在城市规划方面知识和科技与中国的大学合作,这个过程已经非常有意义。如果将来有些实际的工程合作那是更好不过了。
在合作过程中,年轻的丹麦设计师们表现出对中国城市发展问题的关注、层出不穷的创造力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给中国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背后所面临的生态危机非常担忧,在前期调研阶段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实地进行勘察。为了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在提出自己想法的同时他们更愿意倾听中国合作者的意见,共同寻找适合的途径。
潘海啸教授对于项目合作的体会是首先在教育方法上就有不同,我们会告诉学生How to do(怎么做),而在丹麦则是告诉学生How to think about(怎么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解决方法而非其他的解决方法。另外,北欧在规划上的想法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别,通过这个项目我们也可以了解他们在城市规划上的想法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研究生们在谈到参与本次项目感受时,除了获奖的兴奋,更多地提到了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差异,合作的经历使大家明白如何有效地和国外设计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今后更多的合作打下了基础。同时,在丹麦的生活体验使得大家对于什么是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今后的规划设计中也将把可持续的理念贯穿到城市发展的每个方面。
(注:文中Henrik Valeur先生和潘海啸教授的谈话内容来自于UID的ViviYing Ho对二人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