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国七大水系的近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这几年海河污染日趋严重。河流湖泊中存在大量超过水体容量和自净能力的污染物,溶解氧浓度能力基本失去;黑臭、富营养化现象十分普遍;水体原有的功能衰退甚至丧失;水生物种类锐减;水体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水域附近的居民身体健康受到威胁。这些问题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地区显得更为普遍和严重,故现已引起广泛关注,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关键词:生态护岸;水生态;自然生态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174-1

1 传统河道整治工程存在问题

1.1 护岸硬质化

传统的河道整治主要为了排涝防洪、水土保持和航运功能而进行护坡建设,带来了城市河道渠化,河道断面型式单一,走向笔直,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护岸材料多为混凝土硬质材料,不利于水中和岸边生物的生长,降低了河道自净能力,不利于水生态环境保护。这对保护水的自然清洁和维持人与水环境的和谐方面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对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作用。

1.2 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近年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多,而与水环境整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城市内水系缺乏相应规划,不少城区、开发区大量填埋水域,部分城镇没有集中式的污水处理厂,致使大量的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网污染加剧。加上沿河企业污染严重而又没有或很少有防治措施,排放入河网的生活和工业污水量不断增加,污染物浓度上升,污物种类日趋复杂。水体污染又引起水生生物尤其沉水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剧减,造成河底荒漠化,打断河道生态系统生物链,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1.3 河道景观恶化

城市河道常穿过城市腹地,河岸边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极高,大量城市污水和垃圾直接注入河道,导致水体透明度降低甚至发黑发臭,沿途环境污浊不堪,严重影响了河道景观。恶劣的水景观也成为社会与区域发展的制约,难以和人们普遍提高的物质生活质量相匹配。

2 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2.1 生态护岸的建设

生态护岸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水利工程。在选用护岸材料时,可选择亲水性和透水性较强的材料,创造有利于河道中水生物生长和维护河道的水生态环境。基于这种需要,绿化混凝土被开发广泛用于生态护坡的建设。

2.2 生态修复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采用对于重污染城市河道水体,综合整治应做到标本兼治。一般来说,河道水体生态修复应有以下三个步骤:

(1)减少外污染源:消除黑臭是修复水生态的前提条件。城市河道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主要来自于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所以,城市污水截流与治理仍然是改善城市河流水质的最根本手段。

(2)消化内污染源:达到消除黑臭并进一步提高水质的目的。采用生物治理、引水稀释、曝气充氧、底泥疏浚的手段,利用河流的水动力特性进行水资源调度和河道本身的自净功能与生物的净化功能改善水质,或利用外来引水增加流动水量,稀释水体,输移污染物,或直接移除河道内污染源,提高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是改善水质的有效辅助手段。

(3)模拟自然生态:修复河道水生态系统在河道整治中创造条件,建设和恢复自然型岸边,实现水边、水中、水底的生物多样性,逐步修复水生态,通过生物链的作用,消化和吸收内外污染源,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在沿河陆地和河道水体之间建立一道城市绿化地和河内生物组成的绿色屏障——缓冲带,缓冲带主要由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交替组成。其中水下森林(沉水植物带)的营造显得更为重要。营造水下森林的实践就是构建水生植被黑藻、伊乐藻、金鱼藻、苦草等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睡莲等,以吸收和转化水中和底泥内的营养物,辅之于构建水生动物种群,维护生态平衡。

3 采用综合措施,美化水域景观

3.1 选择天然材料作为河道护岸工程的材料

天然材料能更好地融入自然,保护河道的水生态环境,体现河道本身的美感。在防冲能力要求不高和水流流速不大的河道,可以根据就近取料的原则,采取自然式护岸如土坡式。在防冲能力要求较高和水流流速较大的河道,可选择采用干砌条石(块石)、堆石或者浆砌块石护岸、石料的堆砌能使河道显得清新、自然、古朴,给人回归自然的感觉。石料之间的间隙有利于河道水生物、苔藓和草木植物的生长、创造优美环境。

3.2 设置亲水平台,创造“人水和谐”环境

河道整治在提高河道的排涝行洪能力的同时,又要增强河道的自然活力,创造人与水亲近的和谐、美丽的环境。建造与自然条件相和谐的亲水设施如木质栈桥,配合以形态多样的护岸形式,形成河流、绿地、树木的景观网络,创造多彩的水边风景和优美城市环境、满足人们入河戏水、欣赏自然界美的要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河道整治既是改造自然,也是保护自然的整治过程。只有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人类才能真正改造自然,享受自然界赋予的美感,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城市河道生态整治。

作者简介:邵成颖(1979-),女,本科学历,就职于四平市二龙山水库,从事工程农田水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