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脏更爱运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脏更爱运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患了大病一定要静养,这似乎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只是,就像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矛,也没有绝对的盾一样,患了心脏病的人如果一味静养,反而会不妙。最新的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心脏更爱运动,对于患心脏病的人来说,动养比静养康复效果更好。

王东时隔5年之后再次回到了医院,这次他是因为严重心衰而入院的,医生说他的心脏已经衰退到无法继续工作的地步。王东20多岁的时候突发心肌梗死,当时抢救及时,幸运地存活下来。但家人觉得大病之后需要静养,所以一直让他卧床休息,什么重活也不敢让他干,连一般的家务事也都由家人代劳。静养并没有让他回到健康时的活蹦乱跳,反而让他的身体一再地衰弱下去。

当年和他同天八院的另一名心肌梗死的患者――现年59岁的司机李师傅,现在已经重新干起了老本行。李师傅做了支架手术后5天开始运动,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运动,刚出院时的几天只能走50米,现在完全恢复了正常生活。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治疗、同样经过了5年的时间,却是截然不同的结局。

专家说法:

在经过对上千例病人的临床观察研究,专家们发现康复治疗不仅可改善病人的心脏功能,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而且对血糖、胆固醇等指标的控制也有明显好处。心脏康复体系的建立,可提高病人的生存率,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如心脏性死亡。心肌梗死和再住院等。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心脏的保护信号转导通路在运动训练下被显著激活,运动确实可以改善心脏纤维化和能量代谢,刺激血管再生。对于很多心脏病患者来说,该是改变观念的时候了。

“动以养心”的心脏康复治疗是指在规范的专业治疗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生活方式,精神和心理上的综合指导,以安全有效地克服心脏病的一些并发症,减少心脏病恶化的危险性。这是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治疗过程,而不仅指健身运动。国内外临床实践已证实,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治疗是安全的,有指导的运动锻炼令心脏病患者的死亡风险仅为1/100000。

“动以养心”适合10种人

下列10种人,在经过治疗,度过急性期后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就应该开始康复治疗。

1.急性心肌梗塞

2.稳定型心绞痛

3.冠心病介入治疗后

4.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

5.高血压病,高血脂,糖尿病

6.慢性心衰稳定状态

7.冠心病患者

8.心力衰竭患者

9.心室肥厚者

10.房颤患者

“动以养心”技巧大讲堂

A“动”有总原则

心脏病专科医生对患者的治疗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延长寿命,二是提高生活质量,做导管,放支架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缓解症状,但只有这些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康复治疗,心脏康复治疗同放支架一样重要。心脏病患者静养,补养,缺乏积极有效的心脏康复,生活质量就会下降,心脏再次出危险的情况也很多。

B“以动为养”大不同

经过临床实践,心内科的专家认为:在药物治疗,支架或手术治疗的同时,可以让患者做些简单活动如从床上坐起,基本的自我照顾;之后慢慢发展到步行、有限度地爬楼梯等;在病情允许时由心脏科医生和康复师或专科护士对病人进行运动测评和指导。出院后,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患者的康复锻炼可以采取快走,骑自行车,健身操,游泳等运动方式。

根据这一规律,医生们制定了一套心脏病康复计划。当病情稳定后,康复医生就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适合患者本人的运动处方,包括:运动的方式、具体时间、强度、频率等内容。在康复的过程中,随着患者体能的恢复,逐渐调整运动处方,使他们能安全地进行康复治疗。同时向患者介绍医学知识,危险因素的预防等。

“以动为养”4步走

1 住院后的第5―7天,待病情基本稳定后,指导患者逐渐在病房和楼梯上活动。

2 出院后,一般从出院后1周开始,共8周,每周两次。要求患者回到医院,医生会组织患者接受小组教育,先上课,然后一起做运动。医院组织物理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师等人安排不同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对具体操作进行指导。

技术关键:

①先开运动处方

同样都是心脏病,因为心肌受损程度不同,治疗及时与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等差别,患者病情稳定期具备的运动能力有很大的不同,康复训练方案是不同的。每一个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之前,必须请心脏专科医生先开一个“处方”。这个处方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运动强度,主要监测指标是心肺功能测定,医生会在患者康复训练开始时以及出院前分别进行心肺功能测定,用心肺功能数值来作为指导运动强度的主要标准。另一方面是运动方式,心脏病患者运动量不宜大,必须是有氧运动,具体方式可以按照个人意愿,比方说有人愿意爬山,有人愿意步行,有人喜欢打球……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或者几种运动结合进行,这样更容易坚持下去。因为具体到每个人的运动量和运动方式的选择不同,心脏病患者的运动康复方案其实是一种个体化的“单人单方”的治疗方案。

②建立运动量评价标准

心脏病康复训练是一种个体化的训练,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技术指标是:运动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如果运动强度不够,则患者康复的速度就比较慢;而如果运动超量,则不仅不能达到康复的目标,反而是由于超量运动而给心脏带来负担。因此,进行心脏病康复训练的患者,必须自我监测运动心率。首先就需要配备一个运动心率表,它可以随时显示心率。心脏科医生推荐的目标心率值是170减去患者的年龄,例如:60岁的患者,目标心率就是110次/分,在运动的时候就要随时注意不要超过这个标准。心脏病患者康复训练需要注意的另一个数值是运动频率,医生推荐的运动频率一般是每天30分钟左右。这30分钟可以次完成,也可以分成3次练,每次10分钟,随着康复的进展,可以逐渐增加到每天45分钟。

当然,还有一个简易的办法,具体操作标准是:运动时微微出汗,跟别人交流不喘气最好,运动后稍感疲劳,如果一点都不疲劳,说明运动量不够,如果非常疲劳,就说明运动超量了。这种方式只适合出院的患者。

注意事项:住院期间的康复治疗需要在心电图监测下进行,运动强度由小到大,根据个体情况酌情进行。

3 患者转到社区,在社区中心做运动,由社区医师指导进行运动。也可以去公园里,请物理治疗师带他们一起做。

4 患者自主活动。这是一种患者自己组织的活动群体,医生会定期参加活动,给予指导。香港最大的心脏病人组织“关心你的心”,成员都是心脏病患者,他们会定期组织一些义工参与到其他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去,通过群体性的康复活动,可以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技术关键:

①群体康复效果强于单打独斗

心脏病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坚持,养成运动习惯后更容易坚持下去,这样达标会更快。研究显示,如果坚持运动两三个月,就会养成习惯。因此,一方面,几个患者结成小组,互相交流、互相鼓励,一起活动会更容易坚持下去;另一方面,由医生带着患者一起“玩”效果更好。在社区医院把心脏病人集合起来一起运动,对患者的情绪也很有好处,当运动变成了“玩”,而且有医生的辅导,患者会更有安全感,也就更愿意参加运动。

②和家人在一起效果更好

心脏康复专家建议家人也参加康复训练培训,因为患者生病时对整个家庭都有影响。而且,要照顾好患者,家人也需要知道怎样安排饮食,怎样照顾起居,怎样安排活动等等有关康复信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科学安排,在家里安排一些健身器具,随时运动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常见问题啦Q&A

Q 心脏康复运动危险吗?

A 一般来说非常安全,因为运动导致死亡,心肌梗死发生,心脏停跳等,需急救的概率都是非常小的,死亡的风险为每百万分之1.3。

Q 年纪大能参加心脏康复吗?

A 与年轻的心脏病患者相比,65岁以上的患者有更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所以更需要参加心脏康复,只不过目标值不一样。对年长的病人来说,康复的目标是回到最佳体能状况、能自己照顾自己,能够应付日常生活,享受娱乐活动。

Q 心脏康复要花很多钱吗?

A 事实上,心脏康复可以省钱,瑞典做过一项关于成本方面的研究,5年后,参加心脏康复的患者比对照组体力有明显改善,心脏事件明显减少。10年后,治疗组的死亡率及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有明显下降。从经济效益来讲,如果康复治疗做得好,并发症少了,再住院少了,不需要再放支架,可以减少医疗支出。而且,如患者生活能够自理,可以回归社会,回归工作岗位,又会给社会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