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用故事化手法讲述电视新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用故事化手法讲述电视新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闻故事化”起源于西方大众化报纸时期。一般来说,就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而“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运用电视语言,以故事化的手法来做新闻报道。在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CBS的新闻栏目“60分钟”,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以“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为主题语,首先引入了“讲故事”的理念,从而一改电视新闻曾经的单一、刻板形象。随后,“电视新闻故事化”开始在中国得到迅速普及。

以美国的经典老牌栏目“60分钟”为例,艾美奖评委团对其评价是“用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深入了故事的核心,进入了人物内心,编排自由、富有活力,开创了一种新的节目样式”,而“用好的方法讲一个好的故事”正是“60分钟”栏目成功的核心所在,这一点对于目前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几点关键要素:“电视新闻故事化”是借助电视画面,采用故事化手法来反映新闻事件。它不仅仅关注事件结果,同时更重视其过程,尤其注重展现过程进行中的情节发展与细节捕捉。它不排除采用一定艺术手段,来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并以生动直观的情节与细节表现,来刻画人物的鲜明个性,由此提炼出电视新闻报道的主题思想,从而大大提升新闻报道的可视性,加强对收视观众的感染力。那么要将一段新闻报道以“故事化”的手法来反映的关键是什么呢?

1.“开头”是故事的重中之重

如何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开头来渲染气氛,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进入新闻,是做好一篇新闻报道的关键,于是开头也就成了“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一个重点要素。只有一个醒目的强有力的开头,才能让观众留下来看你后面的精彩内容,对于电视而言,开头必须要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这样才能为你接下来的节目在这场收视率争夺战中奠定一个好的基础。所以要把最精彩的内容放在开头,画面也要用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或悬疑,或触目惊心,或奇巧罕见,总之要让观众一看就不忍离开。

以讲故事见长的美国华尔街日报曾自创了多种讲故事的体裁与手法,他们的记者在写作新闻稿件时,通常会用的开头手法就是以讲故事的方法制造一个悬念,来吊起读者的胃口。武汉教育电视台获湖北新闻奖的新闻专题片《回家》,就是以制造悬念的手法来做此片的开头。该片讲述的是一名大学生在逛街时捡回了一个流浪儿,之后帮流浪儿找父母,最终送他回家的真实故事。片名叫《回家》,但全片一开头就是流浪男孩晓威面部特写的一段同期声采访:“想死了就算了,能过就过,过不了就死,这样过下去很烦。我现在不想回家。”之后紧接主持人的出镜:“13岁的晓威不止一次提到死,对于死,他一点也不恐惧,甚至还有种不属于自己这个年龄的麻木。他到底曾经历过什么?又是什么让他说出这样绝望而悲观的话?他又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一切都得从他离家出走说起……”该片开头用与一个孩子不符其年龄的绝望对白,和主持人的一连串设问,来勾起观众对于这个流浪儿的关注,并以流浪儿为什么宁愿死也不想回家和他最终能否回家这个悬念来留住观众继续往下观看。

在所有的开头手法中,“倒叙”算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 先把最重要的东西抛出来,再层层递进,如剥竹笋般逐步地把所要交待的新闻主题和盘托出,这样就能更大程度地激起观众的收视兴趣。所以,怎么讲好一个故事,关键就在于怎么开好一个头,而讲故事的方式有千万种,你必须找到那个最适合你这个故事的开头。

2.“人物”是故事的灵魂

“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每一个能打动人的新闻故事,都会有其个性鲜明的故事主人公。而新闻故事之所以能吸引观众、引人共鸣,也正是因为其中的一个个生动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所以,刻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是“新闻故事化”的灵魂。

在司马迁的写作中非常关注人的因素,考虑人的作用,《史记》就是用一个个人物故事串起来的。司马迁以人物为中心,将有关的历史事件记载到人物传记中,像大家所熟知的指鹿为马、破釜沉舟、项庄舞剑、负荆请罪等故事,直到今天依然脍炙人口,也正是因为故事中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司马迁在写作中是不会依照一定程式去塑造人物的,也不会使用定义性或概念性的语言对人物作简单描述,而是选择历史事件中的关键时刻,来描写人物与事件有关的活动。他这种以人物为切入口,来讲述新闻事件的讲故事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采访,即由当事者自己来说,相比旁白配音,当事者本人的同期声采访能更直观地向观众展示人物,更生动形象地塑造人物性格。但是,想要获得鲜活的同期声采访,就不能坐在那儿搞一问一答,你必须在新闻现场、在采访对象活动的自然流程中来提问,让他带着原生态的情绪接受采访、自然讲述自己的故事。

电视采访是电视新闻中极其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美国经典新闻栏目“60分钟”里,人物采访分为三种:一个人在固定场合的静态采访;为获取一个人或一件事的信息,而向几个对象的采访;一个人在新闻现场的非静态的或动静结合式的采访。第三种和第一种相比,虽然难度更大,但也更具现场感和真实性。而“60分钟”栏目对于其记者的要求是:能让相关信息源(人)在镜头前直接说的就不用解说词;能让采访对象动起来的就尽量不让他处于静态;能让采访对象在新闻现场说话,就不要让他在其他地点说。正是这些理念让“60分钟”栏目在采访细节的处理上,不仅表达了人物的真实想法,同时还能还原人物,而不是试图表现记者想象中的人物,让观众在收看节目时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能更接近节目中人物生活的原生态,了解人物的真实处境。

3.“细节”是故事的闪光点

不论对于一条新闻或是一个故事来说,细节表现都是至关重要的。再好的文笔与叙述都抵不上一个真实细节的表现力。

最精彩的细节往往都是在现场拍摄时抓拍、捕捉到的。电视理论界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跟腚”。即紧紧跟在采访对象的后面进行拍摄记录。纪实拍摄的秘诀也很简单:“早开机、晚关机、中间不停机”。这样能尽量保持人物和事件的原生态,少干预、多记录,就是让节目鲜活起来的基本保证。

为了拍摄到具有突发性的精彩细节,记者需要具备高度的注意力和判断力。当采访某一对象时,对方讲述到令自己深受感动的人或事时,就很有可能会流泪,如果你能提前判断,并迅速组织镜头,捕捉到这一真情流露的瞬间,用画面作了最佳记录,那么这段采访就会成为故事中的一处闪光点。但这些突发性的细节往往稍纵即逝,所以没有高度的注意力,就有可能会错失这一精彩细节。

4.“悬念”是故事的吸铁石

悬念是一种文艺创作的表现手法,它能最大程度地引起观众对于故事发展、人物命运的关注。所以现在的新闻报道中,也经常会运用到这种表现手法,尤其在新闻故事中,悬念的使用更为频繁。比如在讲述法制类新闻故事时,“悬念”的运用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到观众的收视欲望。此类故事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在开头会抛出一个大案要案,引出故事最大的悬念,即“凶手是谁?”然后再层层抽丝剥茧,从案件发生、案情发展以及逐步侦破的过程中,设置一个又一个的小悬念,环环相扣,让整个故事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当故事每个环节都有能抓住观众的亮点和悬念设计时,就能吸引观众不断地继续往下收看。

除法制新闻外,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在不违背事实规律及其真实性的前提下,都可以充分利用悬念设计来吸引观众,为新闻报道服务。比如前面作者提到的《回家》一片,就在开头设置了一系列疑问,让观众对于流浪儿的身份、离家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宁愿死也不肯回家产生好奇与关注,吸引观众继续往下看。在之后的故事讲述中,也不断设计更多新的悬念,即“流浪儿到底是什么人?”“大学生将流浪儿带回学校后,遭到了很多同学的反对,他是否又会送走这个孩子?”、“流浪儿为什么宁愿和大学生一起生活,也不愿在派出所的帮助下寻找亲生父母?”、 “面对心理咨询师的开导,流浪儿是否会开口说出自己的身世及离家出走的原因?”……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悬念设计中,《回家》让观众不断在提出疑问和获得答案中看完整个故事,并一直被故事发展以及主人公的命运所吸引。

5.“真实性”是新闻故事的原则

故事化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种表现技巧,但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在新闻故事的讲述中,不能扩大故事化的娱乐性,使新闻故事成为过度“娱乐化”新闻。虽然有的新闻故事适合娱乐化的表现方式,然而一般来说,涉及到政治性、或比较严肃的新闻故事时,就不适合用娱乐方式去表现,否则就会影响到其真实性。虽然“新闻故事化”要求故事发展一波三折、悬念迭起,但并非所有的新闻事件都会像小说里的情节那样跌宕起伏,所以新闻在借鉴故事化表现手法的同时,绝不能像小说一样进行虚构。为了追求情节而影响故事真实性的做法,会违背新闻的基本原则。因此,新闻故事化必须遵守的是:任何故事都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记者只是运用讲故事的手法来展现真实事件。

目前,“电视新闻故事化”已成为电视媒体中备受关注的现象,“故事化”的表现手法也是新闻事件在收视率竞争上制胜的一种手段。与此同时,“电视新闻故事化”也对今天的电视新闻制作理念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1.电视新闻故事化使新闻从业人员的写作风格呈多元化,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说新闻,而非从前的就事论事,这就让新闻从业人员围绕“故事化”所需要的要素,在前期拍摄时尽可能多地捕捉新闻信息,对题材的挖掘也更加深入细致,并尽最大可能把有用的新闻信息以一种故事化的方式反馈给受众。

2.电视新闻故事化改变了新闻以往严肃有余而亲切不足的面孔,通过趣味横生的讲述,让新闻故事不同于以往枯燥直白的新闻表现形式。

3.电视新闻故事化更符合观众的收视喜好。如今,电视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电视新闻故事化让观众在看新闻了解信息的同时,也得到了轻松的文化休闲。在故事化的讲述中,记者通过对故事一步步地挖掘、设置悬念,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使其在充满期待和愉悦的状态下,看完整个故事。这种“故事化”的表现方式也使观众在心理上更容易、并更乐意接受故事背后的新闻信息。

(作者为武汉教育电视台节目制作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