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牧马人 祖国的呼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牧马人 祖国的呼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伤痕”中提炼正能量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刚刚召开完,丁玲为谢晋导演介绍了一部小说―张贤亮根据自己下放大西北农场劳改的经历创作而成的《灵与肉》。谢晋读完小说后马上决定把它拍成电影,并把想法上报给了上海电影制片厂。

很多好心的同志开始担忧,他们悄悄对谢晋说:“你刚拍了《天云山传奇》,又再拍一部反映的影片,是不是……”此时上影厂的领导也顾虑重重,不过,谢晋没有管这些,他在没有剧本,没有演员,没有拍摄计划,被质疑触碰的情况下,带着一本小说和六七个创作人员,前往银川体验生活,而时任上影厂厂长的徐桑楚,则开始跑前跑后,疏通《牧马人》的立项工作。

按照谢晋的想法,电影《牧马人》的基调应该是从惨痛的经历中提炼出美的元素。“张贤亮的小说,写的是一个被错划的命运,他的不幸遭遇,好像又是一篇‘伤痕文学’……尽管作者的原意是反‘血统论’和阐述人是可以变化的哲理,但是作品产生的强烈的社会效果―爱国主义,恰是作品的真正内涵。”也就是说,谢晋对把敏感题材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并能顺利通过的信心在于―从“伤痕”中提炼出“爱国主义”的正能量。

要给人以振奋的力量、精神的鼓舞、以信心和希望,这是谢晋改编的原则。在邀请张贤亮改编电影剧本被拒绝后,谢晋找来他的老搭档,著名的编剧李准,李准没有花费更多的笔墨描写主人公许灵均苦难经历,而把这些尽可能地推到后景,许灵均和李秀芝、郭子等牧民的内心挖掘成为影片的重中之重。“这样的题材不是不可以拍,而是怎么拍,‘’完全可以突破”,谢晋导演对影片的改编胸有成竹,他安排李准独自入了兰州省委安排的宁卧庄宾馆创作剧本,又带着其他工作人员到张掖市山丹县的军马场考察外景地。

一封信引发的下马风波

早在影片立项之初,文化部长陈荒煤还曾好意提醒过上影厂党委书记丁一,要他多加小心。上影厂厂长徐桑楚一时吃不准上面领导的意思,让总技师韩尚义给陈荒煤打电话探探口风。电话并没有找到陈荒煤,韩尚义留了口信给陈的秘书,请她转达如果对影片有进一步指示,就直接电话通知上影;如果没有电话来,就视为同意拍摄,剧组就不再请示。

一个礼拜后,上影厂没有等来陈荒煤的电话,于是通知谢晋可以开机拍摄。等到拍摄快结束时,剧组人员却陆续接到了家人的电报,说《牧马人》被批了,要下马。整个剧组人心惶惶,拍摄一时陷入了泥沼。原来上海电影局的这位领导给市委宣传部写了一封上告信,说上影厂不顾文化部领导的意见,坚持要拍电影。消息传开后,家属们不放心,发了电报。

为了安抚情绪,上影厂厂长徐桑楚从上海飞到大西督促拍摄照常进行,之后又飞回上海,亲自把《牧马人》的剧本交到了上海市宣传部长陈昕手里。三天后,徐桑楚接到了陈部长的电话:“剧本看过了,很好,拍吧!”徐桑楚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宁夏,把上级领导的意见转达给了剧组。这样,《牧马人》才得以拍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