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吴滇辨治脾胃病经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吴滇辨治脾胃病经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脾胃病 吴滇 临床经验

脾胃病的范围比较广泛,现代医学消化系统诸多常见病均可归属于中医学脾胃病范畴。吾师吴滇系杭州市名中医,从医四十余载,在脾胃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辨治经验总结如下。

1 清热化湿祛除病邪

脾胃病患者常常饮食不调或过食肥甘厚腻,导致湿从中生,湿久化热,湿热郁滞。湿热之邪最易伤脾,脾气受损而致水湿运化失常,生为痰饮,郁而化热。症见脘腹痞满,不思饮食,泛恶,嘈杂,头身困重,舌苔白或黄腻而厚,脉濡。结合现代医学胃镜检查往往可见胃粘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以红为主,或可见糜烂、溃疡灶。吴老认为此时应依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当先清化脾胃湿热为主。常用药物:白术、苍术、蒲公英、黄芩、厚朴、白花蛇舌草、草豆蔻、薏苡仁等药物达到化湿健脾之效果。我国南方梅雨季节雨水较多,此时湿邪更盛,故常加用藿香、佩兰等药品清解暑湿。

2 升清降浊调畅气机

脾与胃,一表一里,共司升清降浊之职。在治疗脾胃病变时,要做到升清降浊,动中求效,以恢复脾胃的生理状态。肝属木,主疏泄,性喜条达。五行学说中肝脾有相克关系,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克侮,相互传变。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木克脾土则出现肝脾、肝胃同病之证。在治疗时应注重疏肝理气,调畅脾胃气机。升清降浊,调畅气机应该贯穿脾胃病治疗的始终。常用方剂如:枳术汤、柴胡疏肝散、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芍药甘草汤、四君子汤等。常用的药物有:柴胡、香附、枳壳、川楝子、郁金、当归、白芍、炙甘草、太子参、白术、茯苓、薏苡仁、木香、槟榔等。

3 健脾助运益气养阴

脾胃病患者往往病程较长,病久易损伤脾胃,导致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是发病的根本原因。此类患者常常出现上腹隐痛,饮食稍有不慎或冬春季天气转寒凉即感不适。平素多伴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脾胃虚弱之象,健脾益气是根本治则。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健脾益气,可使脾气健旺,水谷精微得以输布于全身,从而达到“四季脾旺不受邪”。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汤为临床常用方,偏阳虚者则加用温肾之品如益智仁、淡附片、高良姜之类。尚有部分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缠绵不解,病久耗伤阴液,症见口干不欲饮,或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薄净或部分光剥,脉细,胃阴不足之证明显,临床多选用益胃汤、沙参麦冬汤、一贯煎。方中重用生地、麦冬益胃养阴,生津润燥。

4 病久必瘀 兼顾活血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病变,日久病人血分,常见血瘀之证。临床上表现为胃痛部位比较固定,状如针刺,按之不适,或有包块,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等。故吴师在治疗慢性脾胃病时十分注重患者血瘀的证候,常在行气药中酌加化瘀行血之药,常用枳壳、佛手、丹参、郁金、川芎等行气活血药,使气行则血行。

5 辨病论治 中西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吴师认为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各有千秋,当有效结合。适当运用现代医学的手段有助于明确诊断,避免误诊。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也可利用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成果服务于临床。如经研究证明黄芩、蒲公英、川朴可抑杀幽门螺旋杆菌;白及、瓦楞子、乌贼骨可抑制胃酸过多;木香、槟榔、枳壳可以促进胃肠蠕动等,临证用之,确有疗效。

综上所述,吴师在辨治脾胃病时认为湿热蕴阻是发病的直接原因,尤其在急性期,治当清热化湿为主。脾胃为气机枢纽,升清降浊,调畅气机的治法当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若以脾胃虚弱为主,治当求本,以培补后天,健脾助运为主,并要注意固护胃阴,兼血瘀者活血,还要辨病与辨证结合,善于运用现代医学手段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