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线网络当自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线网络当自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有线电视事业20年来“列国并立,各自为战”的局面即将过去,国家级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也即将在今年挂牌运营。据格兰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5月底,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9702.7万户,有线数字化程度达到51.80%。一省一网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国性的规模效应将使有线网承载各类传输业务成为可能。然而,体制的整合仅仅是有线网络迈向三网融合的第一步,正如刚刚降生的孩子,出生较容易,存活是考验。因为“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一降生,就面临着和三个成年人抢饭吃的局面,除自身体制有待完善、资金短缺、实力薄弱之外,在具体的业务运营、发展规划等方面也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以下是个人的一些粗略看法。

(一)整合各类传输资源,完善壮大有线基础网络。

这里所说的“完善网络”,不单指光纤入户,双向改造等,更要强调有线网络与其它运营商相比,不仅仅是个“雏鹰”,还是个“单翅雏鹰”。众所周知,三家电信运营商在几年前重组整合的过程中,无论谁被拆分,谁被整合,其目的就是想形成一个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这个格局的前提,是三家运营商在重组过程中都尽量形成实力相对均衡的态势,并且形成全业务运营。说简单点就是移动开展的移动电话业务,电信和联通也可以开展;电信、网通的固话和互联网业务,移动也要开展,只有这样才算是公平竞争。因此三家运营商借2G向3G技术升级之机,重新洗牌,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上都建成了自己的无线加有线、固网加移动、“天上和地下”的综合网络构架,这为今后的各类业务运营打下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而目前的有线网络充其量仅仅是个“固网”,且单向居多,虽说广电也上有“卫星”,下有“地面数字电视”,若想将这些资源统筹调配、综合利用,恐怕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三网融合的讨论中,不少业内人士和专家也提出了有线网络和中移动“互补”的思想,这其实是个好主意,而且不少地市已经开展了业务合作。尤其对中移动而言,这种合作的益处更多,它可以在自己没有接入网或者接入网建设难度较高的情况下,尽快地开展起“固网”业务;当然,有线网络也可以从中受益。然而在政策不甚明朗的前提下,中移动投资构建自有“固网”的战略是不会改变的,要想和其它两家在全业务领域竞争,“固网”不建,即是致命短板。同样,有线网络要想真正面对三网融合的市场,无线网络的“短板”迟早也要补齐。

(二)明确业务分类,放开多种经营。

有线网络的经营思路打不开,不能说和其本身的行业性质无关,也不能说和政策对其的制约无关;其鲜明的公益属性和喉舌职能,过去有,今天有,将来还要有,这是其基础、其特色,甚至是其存在的根本,这也是它和其它网络运营商的区别所在。

有线网络因其肩负着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职责,因此受到了格外多的关注;而互联网则是无论好坏对错,真善美丑,芸芸众生相,尽现眼前。换句话说,这也算是当今大数据时代,海量的个性化信息及时传播的一个侧影,更是互联网能够快速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尽管互联网的用户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有线电视,但人们还是倾向于携着在互联网上得到的信息到电视上探求权威结论。换而言之,互联网可以传输有线电视的播出内容;但是有线电视却不能随意传播互联网上的个性化的、碎片化的信息,这种公共性和个性是一对矛盾。个性、多元的今天,如何既保证公共性,又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有线网络该何去何从?

我个人认为,有线网络业务的细化和分类才是解决之道。简单地说,就是把业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公共性的,一类是个性的。

公共性的主要包括基本电视节目、广播节目、专业付费节目甚至包括大众视频点播节目和游戏类内容等。当然,难免会有人产生疑问:视频点播和付费专业节目应归于个性化的服务,何谈其“公共性”?

实不尽然,这里定义的“公共性”是指由某个专业机构(有线电视台或者其它内容提供机构)向全体用户提供的服务,其传播形式主要是一对多的广播形式。例如节目点播,虽然看起来是在某个时间为某个个人服务,其实这类的服务任何人只要申请付费,都可以享受。况且,某些优质点播节目的公众影响力不比热门的卫视节目差,因此这类节目也可归结为“公共性”的服务。凡此类节目或服务,因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必须做好内容的审查和监管,这也是目前有线电视网从事的主营业务。

再说个性化,所谓的“个性化”的业务,主要是指那些“一对一”的服务,比如类似于聊天工具、视频电话、电视博客、个人电视信箱等等,多是个人行为甚至是隐私。有线网络可为此类个性化内容传输提供通道,比如通过TV视频对话业务、文件传输业务,真正把“看电视”变为“用电视”。

(三)统一技术标准,降低建设成本,超前规划网络。

市场需求是决定一种业务存在与否的前提,而业务的实现则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三网融于IP”,几乎是大家的共识,光纤入户更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目前通信运营商已经开始了光纤入户的商业铺设;多地的有线网络进行的EOC改造,也只是过渡的权宜之计。既然如此,何不来个一步到位?究其原因,无非就是钱闹的。

其一,线路成本问题。如果现在直接光纤入户,仅是传输目前的电视节目,其成本将远远大于同轴电缆,得不偿失。

其二,用户接入端成本问题。数字电视光接收机+ONU+数字电视机顶盒,无论这三个设备是做在一起还是分立开来,用户要想既看到广播式的普通数字电视,又使用上交互点播和宽带服务,这几样缺一不可。尤其是,目前广播式的传输模式和IP的传输模式各有优缺点,因此有线网络需将这两种技术全部保留,和IPTV相比,其成本是高的。

在此,我们并不想说何种技术孰优孰劣,关键的是,有线网络不要在意识上把技术人为分类。

其一,“拿来主义”没有阵营之分。例如不要认为IPTV就是电信搞的,我们就要用QAM打败它。好技术我们完全可以实行“拿来主义”,适合即为科学,如果有一天IPTV的应用成熟了,我们未尝不可以使用。

其二,还要学会“舍得”,该放弃的技术就要毫不犹豫地放弃,只有“舍”才会“得”,不涅槃怎会重生。例如同轴电缆,有些新建小区的新装入户就可以弃之不用,电信的光纤入户,有线网络在有条件的区域也不能落后。

其三,制定技术标准是首位。光纤不贵,是终端接收设备较贵,只要标准诞生了,各厂家的技术研发和生产线投入目标就明确了,无需现在这样投入大量的资金做各类技术性尝试。接下来,按标准进行流水线生产,工艺和人员成本就会下降。

其四,还要具有前瞻性。目前光纤入户的成本是高了一些,高的不是光纤本身,而是光器件,两芯皮纤也不过几毛钱一米。而现在铺设光纤入户和铺设同轴电缆入户的人工成本是差不多的,况且和通信运营商来比,我们到小区铺设有线网络的阻碍还是比较小的。所以,借助这几年的有利时机,大力抢占“家庭光纤入户”这个市场还是很有必要的,不要等到其他通信运营商把光纤升级到位后再步人后尘,恐怕为时已晚。况且那时把同轴电缆抽出来再重铺光缆也是一种重复施工的浪费,这种事例在有线网络的发展史上不是没有过的。最重要的是,一旦用户看上了IPTV,就真正和有线网络形成了激烈竞争,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再者,规模化生产能够大幅降低成本,但这个规模的大小是要看市场需求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于广电高层对有线网络的远景规划。倘若从现在开始,明确新装用户光纤入户的技术规划和标准,那么有线网络家家通光纤的日子还会远吗?

(四)整合广电系统内部资源,精品内容充分挖潜。

有评论认为,双向网改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改造完成后,没有核心业务提供,更没有经济效益可言。且网络出口攥在他人之手,网间结算费用高居不下,出口没优势,价格没优势,即使“双改”后也看不到希望。

的确,上述说法不无道理,然而,三网融合之竞争,要靠内容来竞争。有线网络虽无出口、价格之优势,却忘记了自己的一个先天优势——精品内容生产。广电之前虽搞台网分离,但还同属广电系统,砸断了骨头还连着筋。广播电视系统的版权资源,尤其是视频资源何其丰富,新闻、电视剧、电影……,试看互联网上的视频内容,不知道有多少是从电视上翻录下来的,有的竟然还挂着台标,就堂而皇之地上线了。这些好资源仅是被传输了一遍,并没有好好的再利用,充分挖潜。

在刚刚结束的广电2012科技共工作会议上,张海涛副局长透露,2012年有线网络的工作重点是建设全国有线电视互联互通平台。而且,互联互通平台要是一个开放业务平台,要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开发推广新业务,接入各行各业的信息资源,把电视终端变成智能化、多媒体、多业态终端。

据了解,广电总局已经让科技司、网络司、广科院等单位联手组建互联互通技术平台的筹备组,计划2012年投入资金来完成这一技术平台的组建,在平台建设后将让完成整合的20多个省网公司的网络,以及新建的NGB网络与其对接,这将为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的组建创造最好的网络条件。

有了好网络,何愁内容不变现呢?

(五)从电视机单一客户终端向多种形式的电子产品终端跨进。

说到数字电视,首先想到的就是电视机和机顶盒,目前数字电视的增值业务也主要是围绕着电视机这一客户终端来开发的,比如时移电视、互动点播等。很多广电人一听说IPTV来了,就大惊失色,惶惶不可终日,似乎我们的饭碗就要被砸了。大家试想过没有,有线网络何尝不能开发PC终端服务呢?大家会质疑,不就是互联网接入吗?

此言差矣,让用户在PC上看数字电视,在技术上也是可以实现的。把机顶盒做成PC的内置卡,或者USB接口,或者把现在同轴缆传输的节目全部网络化,无论哪种方式,只要用户看到我们的数字电视了,就是我们的客户,用什么端看并不重要。

这仅是举个例子,打个比方,未必恰当。重点想要表达的是,不要仅仅把发放机顶盒看作是我们的工作目的。要轻形式重效果,三网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网络的概念会在用户心里淡化,用户不一定在乎自己在使用谁的网,更看重的是享受什么样的服务。随着科技的发展,客户终端的形式会越来越多,用户使用哪种终端产品,取决于该产品是否给用户带来了便易性。如果我们有线网络公司提供的服务,不能出现在新的、时尚的电子终端产品上,那么说明我们的产品距离被冷落的那天也就不远了。因此,从电视机单一客户终端向多种形式的电子产品终端跨进,必不可少。

(六)有线网络要坚守互联网接入这块阵地,不可放弃。

目前,国内的互联网经营仍把控在几家电信运营商手里,他们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大家普遍认为有线网络后期介入,不会再有什么好的效益可言,况且出口资源还受制于人,即使做了,也是在为电信运营商“打工”,因此积极性不是很高,发展迟缓。我个人认为有线网络不可放弃互联网运营的原因有三:

其一,互联网已经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人们工作、生活已经离不开网,完全独立于互联网之外的行业几乎不存在。我们作为网络经营者之一,如果不提供互联网接入势必会被淘汰出局。

其二,随着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和覆盖的普及,有线网实现互联网接入的成本不会高得离谱,反而还会提高我们有线网络的利用率,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其三,关于效益的问题。确实,有线网络在价格偏低,网间结算高的双重挤压下,仅宽带接入这一项的利润是有限的,甚至是入不敷出的。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把宽带看作是黏住用户的一个重要业务,看作使得有线网这根线不被用户清理出户的一个重要保证。众所周知,自移动电话普及之后,固话的流失率很高,如果不是为了装宽带,很多家庭几乎都不装电话线了。虽然有线电视暂未发展到这一步,但未雨绸缪之意,人人皆可体会。

以上是个人关于有线网络后期发展的一点浅薄认识,欠妥之处恳请业内同行指正。拙著此文,谨寄厚望与即将挂牌运营的国家有线网络公司,愿中国有线网络奋发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