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疑”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疑”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近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以“质疑、解疑、梳疑”为主线,以“解疑”为核心,在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一、阅读教材,引导质疑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因此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中质疑问难,提出自己遇到的困惑或疑难的数学问题,同时注意梳理、归纳出本节课应重点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学习讨论,带着问题开展探索研究。

1.在推敲概念、公式、法则、方法中质疑。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质疑问难时,可以先通过推敲概念、公式、法则以及解题方法进行质疑。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再引导质疑,有学生提出:“三条线段能改为三条直线或三条射线吗?”“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改为“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行吗?为什么要用括号注明“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呢?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研讨,能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特征,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

2.在分析“旁注”语句中质疑。新教材例题中有不少旁注语句,这些语句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或者关键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思考旁注语句,进行质疑问难。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例5:7.65÷0.85=?)时,先引导学生阅读其旁注:“可以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同时……”再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吗?省略号是表示除数扩大到它的几倍,被除数也要扩大到它的相同倍数吗?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研讨,能使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3.在做习题中质疑。新教材中的练习题大部分是例题的变式或提高,而且大多数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应充分利用巩固练习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在做练习题中进行质疑问难。如教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完成一道题:“一个包装盒,如果从里面量长28厘米,宽20厘米,容积为11.76立方分米。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的长方体玻璃容器,是否可以装下?”先引导学生质疑,结果由学生研讨交流、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促进了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二、研讨交流,引导解疑

学生在阅读教材后,会提出许多的问题,有简单的、有较难的;有次要的,有重要的。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经教师梳理、归纳后,学生能自主解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较难自主解决的,教师可进行启发和引导,帮助解决。

1.让学生自主探索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能从书中直接找到答案的,或通过独立思考,能自主解决的,都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如:方程一定是等式吗?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吗?这些问题,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阅读教材,举例说明,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起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2.让学生合作研讨解疑。组织合作研讨学习,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优势互补。针对学生提出的重难点问题或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研讨学习的方式加以解决。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引导学生看书、质疑,结果有学生提出:能用“底边乘邻边”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这个问题涉及本课的重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各自用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学过的长方形,然后想一想,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合作研讨:(1)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2)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3)能用“底边乘邻边”计算平形四边形的面积吗?怎样验证呢?通过动手实践、讨论交流、操作验证,学生就能感悟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能用“底边乘底边上的高”,而不能用“底边乘邻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3.教师指导帮助。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出现思维障碍,对于一些疑难问题很难通过自主探索或合作研讨加以解决,此时就需要教师启发、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疏通障碍,促进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引导学生质疑,有学生提出:已知正方体的体积,怎样求正方体的棱长呢?为此,我相应设计一道练习题:“已知正方体的体积是27立方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学生感到困惑,原因是还没有学习求平方根、立方根的问题,不知如何求出正方体的棱长。于是我进行点拨引导: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棱长×棱长×棱长。”有什么特点呢?27是由哪三个相同的数相乘得到的积?学生幡然醒悟:因为3×3×3=27,所以正方体的棱长是3厘米,这样可以求得正方体的表面积是3×3×6=54(平方厘米)。

三、回顾反思,引导梳疑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后,如果能再引导学生回顾反思一下质疑、解疑过程,进行梳疑,不仅能巩固已学的知识,还能对质疑、解疑的过程做进一步的整理和归纳,从而达到深化知识,积累经验,总结规律的目的。结合教学实际,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反思,进行归纳梳疑:

1.梳质疑。先让学生说一说,在阅读教材后,会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有些什么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些什么问题,接着帮助学生总结提问题的方法。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度或无价值时,鼓励学生反复阅读,多问几个为什么。还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梳解疑。让学生说一说,解决提出的问题主要有哪些方式,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差错,对解决问题有哪些经验和困惑,引导学生去反思得失,扫除或纠正学生思维中的盲点,这样就可以化错为对,促进优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反思,必能获益。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平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