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抵制洋节日不如赋予传统节日新内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抵制洋节日不如赋予传统节日新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又是一年情人节,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浓烈了,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每年的这个时候,坊间总有一种很亢烈的声音,显得不满、焦虑,甚至愤怒,这就是对洋节日的排斥。为何排斥?主要原因在于,一面是洋节日的兴盛,一面是传统节日的衰微,令国人情何以堪?不少人甚至有些过敏了,把情人节等洋节日在中国的“抢滩”当做居心不良的文化入侵。

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日”的情况,早在2006年,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十位哲学和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洋节日。随后,新民网分别与北大、人大的博士研究生以及活动的发起人取得联系,活动发起人王达山对新民网表示,要通过此联署文章“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但是七年弹指一挥,洋节日不但没有从我们身边走开,反而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现在在国内确实存在过热的现象,这一方面与国人的盲目崇洋意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洋节”中存在的与“家节”迥然不同的合理性、甚至可以说是先进性的因素有关――西方节日注重精神内涵,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则过于务实,国人过节的方式更是“唯物主义”,缺少激情浪漫。想想,从端午节、中秋节到春节,哪一个节日不是与吃喝有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文化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不可小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文化遭受到沉重的打击,现在许多年轻人只知道过圣诞节、情人节,却不知道春节怎么过,许多节日没有了文化气息,没有了文化记忆,文化出现了断层。节日中大量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美好的民俗生活意境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了,如清明节的踏青、中秋节的赏月、重阳节的登高等早已与年轻人的生活渐行渐远。

其实,面对洋节日,我们需要多一点文化自信,而不必大惊失色,更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提出抵制节日这样极端的看法,这绝对是因噎废食之举。我们应该把洋节日还原成一个普通节日。无论是圣诞节还是情人节,这些洋节日本质上都是一个节日。为何洋节日在国内备受欢迎,年轻人为何喜欢过这些洋节日?这应引起我们国人的思考:我们应该从洋节日中取取经,将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继续保持下去。

中国的传统节日为何会失去魅力

不可否认,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都在发生着变化,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在现代城市里已经很难见到,甚至很难操作,并且一些习俗,比如清明节烧纸钱祭拜先人,在现如今看来多少有些“不文明”。因而,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将传统节日简单地看成是一次“休假”,而不在乎节日的文化意义,只是关注节日会放多少天假,可以去哪里旅游。不知不觉中,传统节日丧失了原本的魅力。而“洋节”相对更加私人化,在现代社会中更易“操作”,加之商业部门把节日成功地商业化,使得“洋节”更符合青年人的心理需求,因而逐渐占据了上风。

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呼吁保护传统节日。的确,我们应该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弘扬自己的传统节日,但这种弘扬绝不是简单地与“洋节”对立,强迫青少年去过传统节日,而是要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支持、倡导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改变一些繁文缛节或是不文明的习俗,比如用鲜花代替烧纸、用电子鞭炮代替传统鞭炮,让传统节日能够与时俱进,更加富有新意。

中国的传统节日应该向“洋节”取哪些经

想必很多人都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件事――尽管如今很多中国人将欢度西方节日视为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但2013年的感恩节在中国却没闹出多大动静。即便在节日消费氛围颇浓的北京,也几乎没有商家大张旗鼓地趁这个时间节点促销;而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关于感恩节的话题也是寥寥无几。这个在大洋彼岸举国欢庆的盛大节日,为何在几乎不会错过任何“洋节”的中国全面遇冷?

与朋友谈起这个“反常”现象,他认为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感恩节是一个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美式节日,与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难以“兼容”。很多人都知道感恩节的历史渊源――1620年,一艘名为“五月花号”的船,载着一批不堪忍受英国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到达美洲,他们在冬天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是善良的印第安人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美国人设立这一节日,最初是为了感谢上帝和印第安人。

从文化渊源和宗教习俗的角度寻求解释,固然是一种比较靠谱的思路,但我觉得这个理由难以自圆其说。理由很简单,中国人过“洋节”很少真正考虑节日背后的文化和宗教因素,只要能给狂欢制造噱头就能流行。事实上,圣诞节也是一个典型的宗教节日,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备受中国年轻人追捧的热门“洋节”。

既然如此,我认为问题并非出在感恩节本身,而是与中国的节日生态有关――更准确地说,感恩节在中国难以流行的原因,其实是受到“光棍节”的制约。现如今,节日消费实质上已成为节日文化的内核,几乎只有那些能与节日消费形成共振的节日才会流行。在感恩节之前的“光棍节”,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经被集中释放――数百亿元的消费额,甚至已经“透支”了不少国人的消费需求。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商场的实体店家,还是淘宝、京东等电商,近期内都不太可能再次调动消费者的购买欲。与此同时,不少店家在“光棍节”的促销中处于“赔本赚吆喝”的状态,也没有再搞一次促销的意愿。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处于相对低潮的时期,这使得“节日氛围”严重不足,感恩节自然也就“火”不起来。

借用电影行业的术语来说,感恩节在中国难以流行,主要是因为它赶上了一个糟糕的“档期”。如果没有之前将民众消费需求榨干吃尽的“光棍节”,这个以感恩为主题的节日,应该会备受商家们的青睐吧。事实上,时间退回到几年前,在“光棍节”购物狂欢尚未形成规模前,那时的感恩节确实比现在要更热闹一些。

分析一个节日为什么流行或遇冷,最能启发我们如何走出传统节日的危机。一方面,感恩节在中国魅力尽失,是因为它没有契合中国消费者的购买需求,而这同样也是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重要原因。如今很多人对“节日变成消费日”的现象嗤之以鼻,其实换个角度想想,西方社会的几个重要节日也都是商家促销的黄金时间,狂欢式节日消费何尝不算一种新的节日传统?

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要从危机中突围,就不能固守包粽子、吃月饼等单调的传统习惯,而应该懂得“与时俱进”的艺术。尤其重要的是,要创造出一些新颖时尚的节日形式,提高年轻人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以此延续传统节日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感恩节在美国本土历经三百多年的传承和延续,依旧散发出勃勃生机,这其中应该也有值得中国传统节日借鉴的地方。感恩节不是“人造节”,而是已经完全融入美国民众的文化传统,这样的节日在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等方面均功不可没。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妨也向这些“洋节”取取经。

此外,我们要让传统与时代相连,让时代接受,让年轻人接受。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开发与节日相适应的文化载体。通过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扩大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可以借鉴春节、中秋节等文化模式,开发代表相应传统节日的食品、礼品,开展丰富多彩、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交活动,营造热烈的节日氛围。

因此,我们与其排斥洋节日,不如赋予传统节日以新内涵。土节和洋节完全可以共处,洋节可以登陆中国,我国的传统节日同样也可以进入异国他乡,比如我们的春节在西方发达国家就已渐成气候,也没见洋人气急败坏地抵制。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传统节日果真衰微了,我们就应该追问传统节日为何衰微?保护传统节日不是通过排斥洋节的方式就可完成,而应该把洋节的兴盛当做我们反思传统节日的契机,这一点上冯骥才说得好,“产生文化自信,才有文化的自觉,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相信只要多用心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将传统节日与现代文明生活相融合,就一定能赢得青少年的心,就一定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