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尼莫地平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尼莫地平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方法 将120例Ⅱ型糖尿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给予尼莫地平片40 mg,3次/d,脑心通胶囊3粒,3次/d,连用4周。对照组给予Vit B1片20 mg,3次/d,Vit B6片 20 mg,3次/d,连用4周。结果 治疗组显效17例,有效3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3%。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32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安全、方便。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尼莫地平;脑心通胶囊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我们用尼莫地平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Ⅱ型糖尿病全部来自2004年3月至2006年4月我院内科门诊和住院的患者。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40~76岁,平均57.2岁,病程5~16年,平均8.8年,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时间0.25~8年。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 符合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有四肢末稍浅感觉异常和(或)感觉障碍,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饮食控制,药物降糖,调脂干预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尼莫地平片40 mg, 3次/d,脑心通胶囊3粒, 3次/d,连服4周。对照组:Vit B1片20 mg,3次/d,Vit B6片 20 mg, 3次/d,连服4周。

1.4 疗效判定 两组均按统一标准进行评定。显效:自觉四肢麻木感或针刺样疼痛基本消失,感觉障碍及肌腱反射明显改善或基本恢复;有效:自觉四肢麻木感或针刺样疼痛范围减小,程度减低,感觉障碍及肌腱反射改善;

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或症状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17例,有效3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3%。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32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发生轻度头晕1例,减量尼莫地平后消失,发生消化道反应2例,改为饭中服用脑心通胶囊后症状消失。对照组发生1例食欲减退,未做处理。两组比较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47%~90%,发生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多数专家认为发生和发展是糖、脂代谢异常和神经血液供应障碍共同参与的结果,早期以代谢异常为主,后期血管因素较大。研究表明,高血糖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血供减少或中断;高血糖使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减少,灭活增加,导致神经滋一养血管扩张能力下降;由于循环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活性增加,聚集性加强,同时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脆性增加并趋于发生聚集反应。总之,血管结构改变及功能异常,血液流变学障碍,最终导致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功能受损。预防的根本措施在于早期积极控制血糖,进行调脂干预,改善微循环障碍。尼莫地平是钙离子拮抗剂,不仅有扩血管作用,同时可促进微循环血管的生长,增加毛细血管密度、改善神经血流量、提高神经内膜氧分压、改善神经缺血缺氧状态,并能改善神经突触前肾上腺素能反应,通过对神经内流的特异性阻滞,对神经起到直接保护作用。脑心通胶囊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是首创应用中医理论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其主要由黄芪、当归、川芎、红花、乳香、没药、桂枝、全蝎、地龙、水蛭等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其组方中所含水蛭,具有类肝素作用;地龙、全蝎等虫类药物含有大量血栓溶解因子,能抑制血栓形成;乳香、没药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滞度作用;红花同时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提高耐缺氧能力的作用;黄芪、丹参具有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能使血管扩张,抑制血栓形成及溶栓作用。我们将扩血管药尼莫地平与中药制剂脑心通胶囊联合使用治疗,即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改善了症状,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扩张细小血管,使血流加速,微循环障碍得以改善,进而改善了神经和营养。另外,两药联合使用,对糖尿病易发生的心、脑、肾及视网膜病变也有很好的防治作用,作用优于使用维生素族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