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何杰:一个医者的无畏与无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5月12日下午,成都市第九人民医院一所新修的妇儿中心工地现场,院长何杰正在视察。
瞬间,旁边的楼房开始摇晃,正在施工的吊塔“啪”地倒下,脚下的土地如波浪般翻滚,何杰顿时惊呼:“啊,地震了!”
他当即摸出随身携带的手机,拨了医院办公室的电话号码,这时,通信已经中断。他赶紧朝医院方向跑去。“那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要马上回到医院。”事后何杰回忆。
医疗队赶赴灾区
回医院的路上,何杰很快考虑到另一个问题:“发生了大地震,灾区肯定急需医生。”
于是,第一时间赶回医院的何杰,很快召集了员工会议,他当即下达通知:各部门尽快抽调人员,准备好药品、水、干粮、军大衣还有棉被,随时待命,准备奔赴前线灾区!
当天下午四点左右,人员和物资刚刚筹备到位,领导的电话就来了:“赶紧组建医疗队,去往汶川救灾!”
5月12日下午四点多,地震发生后的两个小时内,在何杰的指挥下,成都市第九人民医院派出两支医疗队和两台救护车,急速赶赴灾区!
然而,没想到医疗队仅仅出发半个小时,通往灾区汶川的公路前方发生大面积塌方,救援受阻。“当时,医疗队的处境很危险。天下着大雨,地震过后的公路发生变形,扭扭曲曲,非常难走。信息全部中断,谁也不知道前方和后方是什么样。幸亏当时医疗队员谨慎机敏,否则,很有可能就被埋在半路上。”
这时,医疗队遇到有些灾民背着伤员翻山过来。其中一支医疗队便迎上去,把伤员迅速往成都转运救治。
同时,另一支医疗队奉命改道,前往都江堰。到达时,已是深夜。眼前的房屋基本垮塌,剩下的大多是危房,搜救工作正在紧张开展。由于都江堰医院的房屋也已倒掉,不具备救治条件,医疗队将大量的伤残灾民转往成都医院。
到底转不转移?
医疗队在都江堰紧张救援,院长何杰也坐镇成都,指挥救灾。
当天晚上,新闻报道说,还有余震。成都市民滞留大街,彻夜不回。而在何杰所管辖的成都市第九人民医院妇产科医院,大量的产妇、新生儿和医护人员,还滞留在医院楼下的场地。
外面渐渐一片漆黑,白天穿着薄衫和短袖的人们都感觉到丝丝寒意。后来竟天气突变,风雨大作。有孕妇起来,新生儿哭声一片。
“当时就觉得,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很有可能地震没带来什么伤害,露天的状态倒会导致病人感染加重,或者摔着碰着,反而更麻烦。”何杰开始考虑要不要转移病人。
“那么多产妇,还有婴儿,不能让他们就呆在露天,那些新生儿必须回到暖箱,否则他们娇嫩的身体根本支撑不住。当时虽未断电,但在露天,各种医疗仪器和设备根本没法用。”
考虑到这些,何杰下达命令:将病人转移回楼口。
他的决定遭到很多病人的反对。有些病人很恐慌,不愿转移,他们不断地找到何杰,要求给予明确的答复和保证。甚至有病人跑到何杰的办公室,指着他鼻子责备:“回楼层?你能保证我的安全吗?!”
有同事也很疑惑,直接跑来问何杰:“院长,不能转移吧?万一又有地震,房子塌了,病人的生命受到威胁,可怎么办?”
当时,何杰压力特别大。“说真的,刚刚经历地震,我自己还有点恐惧呢。动员病人回楼层、回病房,我也很担心万一发生意外。但在那种情况下,仔细权衡各个要素,我最终还是这样决定。”
于是,何杰当即对属下表态:“这样吧,我来负这个责。”对前来问责的病人,何杰拍拍他们的肩膀:“你们放心,我能保证你们的安全。而且,我可以负责地说,万一再次地震,我们医护人员一定会走在你们后面,绝对不会丢下你们不管。”
“其实,病人心理的恐慌我很能理解。那样的时刻,重要地是给他们信心。”事实证明,何杰的决定是对的。大震之后的余震并没有震塌房屋,而从户外转移回病房,确实有力地保障了病人的安全。
无愧于这个职业
作为三家医院的院长,又适逢抗震救灾,何杰的繁忙可想而知。
从地震发生一直到接受青联刊专访时,三个多星期以来何杰就一直住在医院,至今未顾上回家。每次主持和布置完手头的工作,立即又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他的脚步就一直辗转于三个医院之间。用他的话说:“儿子什么时候复学的,我都不知道。”期间,儿子生病,被爱人送到他所在的医院,何杰竟浑然不知。一直到儿子治愈出院,他才从同事嘴里得知此事。
“这些天,一直也没有时间给家人打电话,上上下下的事情太多,我手机就一直处于通话状态。”他说,他并不是不担心家人安危,只是很难有时间去想这些。“小孩有他妈妈管嘛,应该没什么问题。我嘛,医院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其实不只我一个,我的同事们也都是这样的。他们在这场特大灾害面前的表现令我感动,更令我骄傲。”
他还记得,地震那天,虽然秩序有些混乱,但等他到达医院时,医护人员已经将病人全部转移出来。后来他了解到,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护士们抱着孩子朝楼下跑,后续医护人员则抬着婴儿床,紧急疏散。医院楼下的场地上,那些身着白衣的护士,一个个都手举吊瓶,护住病人……
“适逢地震,我们都很害怕,但几乎所有的医务人员都坚守岗位,即使在外面的,也自觉赶回医院。转移病人时,也绝对保证病人先行,断不会自己先跑。不计个人得失,不惧个人安危。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是这样做的。在最危急的时刻,我们无愧于这个职业。”何杰说。
“之前,我知道有些同事肯定能做得很好,但我没想到,这一次所有的人都表现得这样敬业和无私。关键时刻,就看出了人心。我可以很自豪、很骄傲地说,我们完成了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没有辜负灾民们对我们的期望。”
地震发生以来,何杰所在的医院已经救治了300多例灾区的伤员。目前,医院的工作重点已慢慢发生改变。很多伤员已经康复,进入疗养阶段;医院从最初以救治灾民为中心,转变为增派多支巡回医疗队,驻点为灾民服务。
“在灾区病人没有恢复之前,我们的医疗组会一直坚守在那儿。”
对于何杰和他所在的医院,挽救生命的重任仍然在肩,而灾民们心理上的创伤,却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视察病房时,何杰发现了很多不愿说话的孩子、撕心裂肺哭诉着的父母,还有神情哀戚的老者。那样的时刻,他倍觉沉重,也更加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担当和作为医者的责任。
“心理创伤的康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医院的治疗毕竟是暂时的,他们回去后怎么办?后续的问题太多。因灾致残儿童怎样康复,如何走向社会、快乐成长;鳏寡孤独怎样走出心理阴影,如何健康面对以后的生活……所以,我们还准备联合当地志愿者,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培训。这样,他们就可以结对地长期对灾民进行安慰和抚慰。”
据何杰介绍,医院已经和香港方面的医疗心理专家联系,正组建更多的医疗队,去灾区长期驻点医疗。
“兴邦”的希望
地震并未改变何杰对于职业的信念,他内心的信仰反而更加坚定了。“最近几年,舆论的报道也让大家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怀疑,但这次,我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素质,捍卫了我们的声誉和形象。”
这次地震也让何杰开始重新审视当代的年轻人。
医院有个“80后”护士。地震当天,他即以志愿者的身份被派往都江堰参加救灾,当晚回来后,他又连夜赶赴另一个灾区。当时,通讯中断,危机四伏,他却一直坚守在救灾一线。像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
“之前,我总觉得他们特别爱玩儿的,特别会玩儿。但没想到,真正工作起来,也能这么敬业,这么吃苦耐劳。突然觉得,我们的年轻人还是非常有前途的。”何杰在电话里笑声十分开心。
“总理在灾区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其实在灾难面前,所有人惟有不断履行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才能坚守住这四个字的真正内涵。而这一次,我们整个民族所表现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是对死难者的最大告慰,也是面对灾难时我们最坚强的姿态。”
何杰说,他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自己和身边的人所做的一切,正是“兴邦”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