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谁道人心不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谁道人心不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批年轻艺术家正在用最传统的绘画手法来建构具有当代审美精神的个性化图像

语言和图式均为精神的载体。 当代中国画在作品中以当代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精神支点,实现对传统水墨的精神置换,用当代精神来营构属于自己的语言和图式。当下,一批年轻艺术家正在用最传统的绘画手法来建构具有当代审美精神的个性化图像。有些从传统水墨中脱颖而出,又挪用借鉴西方的艺术观念和形式语言,在“中西调合”的基础上进行中国画在本体论上的重建。他们的作品或有形变异,或遁形写意,或在有虚无实之间穿插行进;有的笔墨并举,对笔墨的固有特性加以开拓和延展,有的舍形求影,甚至以非传统材料和媒介的工具性特征转化为自主性表达,来追求一种“非笔墨”的全新意趣,但都无不在圆融无碍的图像中,溶入了艺术家对中国画本质属性的深刻感悟,并将这种感悟置换到既定的当代文化语境中,毕现出艺术家人格精神的力量,产生中国画作为当代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些年轻的当代文人中,最打动我的当属艺术家郝量。其取法古人,尤其宋人。马远的水纹与半边之景,李嵩的城墙与骷髅,以及逐渐被遗忘的折枝花卉,甚至还有日本浮世绘中葛式北斋的水纹,都在他的画中重新诠释与呈现。而他也将西方文艺复兴及巴洛克时期的西方元素引进画作中,而构图又多借鉴于波斯细密画,因此对于画面中时空场景的切换,更是游刃有余,从东方古典美学至西方元素取材,这些因素在郝量的作品中和谐共生,而精湛的用笔技巧,更让作品中的角色栩栩如生。古典与当代的交合,形成一种新的视觉体验与呈现,一步步的引领观者进入自己营造的时光隧道。

而郝量对骨骸异乎寻常的兴趣,比戴上面具之类的当代艺术更加回避了形象的限定。普通的面容是“有”,到了只剩下骨骸的“无”,便彻底“大同”了,这证明了人只在表面上是人,揭下皮肤,去掉肌肉,这才回到宇宙的本来,直接道出了千载寂寥。在郝量的表现中,当“他”企图再度回望尘世的时候,连具体的皮相都置之不顾,直接披上了曾经的锦衣华袍。这个意象妙不可言,郝量通过内外的极致,说出了枯荣的辨证法,形象本身是开始和终结的对话,我们能倾听到两者之间山高水远的回荡。相比较而言,倒是那些面目清晰的人物造像反而遇到了造型上的难题,因为一旦有所计较,郝量的刻画也变得犹疑不决,但我们不妨将这些人物看作是骨骸的前传,他的肉身正处于历练中,或者在幻想自己的死亡。伫立于现实中央,以死观生,以虚观实,以枯观荣,以寂观喧,才能有益于发现世事间的交流原理。

郝量的作品以工笔画的正脉入手,正由于三矾五染的精研细作,那些可能会引起人们生理错愕的因素,从审美上得到了完好的规避和补赏。究其根本,自宋画传统以来,变相之类的形象在中国道佛造像中也是传承有序,就此说来,郝量没有逾越什么,而是循理变古。如果说“美”及“规范”是古典世界的原理,那么“畸形学”及“混沌观”就是中世纪的原理,而且还是巴洛克的原理,这些都是郝量一路穿越的理由。

“从中国画本体入手进行当代性探索,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找到源头在哪,不能是割裂似的从哪一块入手,要了解晋唐宋元到明的发展脉络,才会知道中国画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变化。”郝量相信,必须深入的理解之后,作品才可能呈现出一种当代性。他经常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当代和古代其实是一个道理,很多时候就像是镜子里与镜子外,电流的正负两极。以前看待西方现代主义这条线索时,会认为是割裂的、反抗的。最近几年,郝量去参观了很多欧洲的博物馆,发现西方现代主义的传统也是有脉络的,并非凭空创造,也不是一味的反对之前的东西。“我们现在学习的一些美术史把问题简单化了,核心的东西还是一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影响到整个文化的发展,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画的当代性就很难来谈。”郝量说。

正如从事中国画当代性探索的艺术家大都具有文人性,他们的绘画方法比较客观化,却保持了文人画的一些态度,文人画的创作对于绘画本身承载了很多背后的东西:他的认知,文化层次,见识,学养全部涵盖在内,这套方法跟宋代的写真传统是可以衔接的,当代一些优秀的艺术家,包括徐累,刘丹,武艺都有一个文人的共同特点。可能中国画当代性探索既要方法客观,还要回归到文人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