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锅盔馍香 第3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锅盔馍香 第3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吃锅盔馍算是一种美好的享受。那时候,虽然家家都会烙锅盔,但是家家却没有白面去烙锅盔。地里收回的多是包谷杂粮,因而几乎天天吃玉米面发糕,吃得人实在没有了胃口。唯有走山的大人们能吃一点细粮,大人们走山是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由于在大山里面要翻沟爬坡,攀岩越涧,因而各家对走山的人都格外地予以关照,总要想方设法做一点好吃的。大人们吃一点好饭,娃娃们也就跟着解解馋。于是,我便常常企盼着父亲走山的日子。

父亲要走山了。母亲便于夜里取出珍藏的一点点白面,起早为父亲烙锅盔准备干粮。我呢,就悄悄地趴在被窝里偷偷地看。看母亲将面粉和成面团,做成面坯,然后放到铁锅里,用细柴火慢慢地翻烙。直到那诱人的香味儿飞出了锅,钻到了我的鼻孔里,我才轻轻地喊一声“妈――”其实母亲早已经明白了我的心思,她知道我没有睡觉。她切下了一小角滚烫的锅盔递给我,我便心满意足地钻进被窝里吃了起来。等吃完了锅盔,才带着香甜进入了梦乡。现在,每当我和老母亲回忆起过去吃锅盔的情景来,心里便泛起了阵阵的酸楚。

当锅盔馍终于多起来时,父亲早就下世,母亲已是白发苍苍,我也到了“知天命”之年。正如乡间一句俚语所说的“有牙没锅盔,有锅盔没牙”一样,寓意世上的好事、顺当事、享福事,往往不会同时存在,总要缺这少那,总要伴着困苦和艰辛。

我当还钟情于锅盔,这倒不是小时候难以吃上的缘故,而是由于这种馍入口粘绵,荃香筋酥,有嚼头,耐饥。据说好锅盔的制作并非易事。专门制做锅盔的地方,要用松木或柏木扛子挤压硬面团数百回。用松、柏是为了采其香气,反复挤压是缘于“面不压不筋,铁不锤不钢”的道理。那面一直要压到面光色润才好。之后,将面饼放入鏊内烘烤。这时的功夫是在勤看、勤翻、勤转的“三翻六转”上,只有这样,才能火色均匀,馍白如雪,无半点儿烙痕。

至于为什么叫锅盔?我一直不大明白。后来听乾县的同事讲,“乾县锅盔,岐山面,秦镇的皮子绕长安”,才知道锅盔数乾县的好,也才知道锅盔得名缘于乾陵。他说唐朝修乾陵时,因工程浩大,工匠军卒众多,因而饭食不能按时供应。有一军卒遂将面团压在头盔里,放到火上烧烤成饼,竟香酥可久放不馊,受到众人欢迎。又因其形状像头盔,故叫“锅盔”。从此,便世代相传。没想到这一普通的民间吃食还有着这样悠久的历史呢!

关于锅盔,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清末京都官员宋伯鲁,系礼泉县人。每次还乡,除自己饱食锅盔外,还要置备木箱,采买锅盔,装箱运抵京城,馈赠僚友。今日的乾县锅盔,更要优于清时,它以其面硬、酥脆、雪白、香口和独特诱人的风味,远近闻名,正在成为旅游和宴食佳品。

现在,西安街头卖锅盔的也日见多了起来。问之,都说是乾县来的“正宗品牌”。看那一厚的斜面和雪白的颜色,已经勾起了我很大的食欲。买了一块,尝了尝,只觉入口粘绵,越嚼越香,果然好吃。妻说这硬面锅盔咱可烙不来,想吃时,去街头买它一二斤,既方便省事,又能享了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