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对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对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禁忌语是中西方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英汉忌语的迥异必定会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上的异同点。本文从、姓名与称谓及个人隐私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英汉禁忌语所反映出来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 英汉禁忌语文化对比

一、引言

禁忌语是普遍存在于语言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无论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禁忌语无处不在。但是,由于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禁忌语的使用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相同和不同之处的比较,可以探讨隐藏在英汉两种禁忌语中的文化的异同,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二、禁忌与禁忌语

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国际学术界对这一文化现象的通用名称是“taboo”,汉语中有人将它音译为“塔布”(陈原,1980)。“taboo”一词源于汤加语,原指“神圣的”或“不可触摸的”,禁忌存在于世界上已知的各种文化之中,指社会力图避讳的某些行为、事物或关系,引申至用于表达这些内容的语言(Crystal,1987:8)。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依德在他的专著《图腾与禁忌》中指出,“禁忌是表示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件东西或一种暂时性的情况,它们具有这种神秘力量传导作用或者本身即是这种神秘力量的来源。同时,它也常代表有这种事物禁忌预兆所产生的禁制”。

语言禁忌是禁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之中,无论是原始部落,还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语言禁忌都普遍存在。可以说,从降生到社会的瞬间,各种禁忌就规约着其言语行为。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语言禁忌有效地协调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异同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刑福义,1990)。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折射出来,语言禁忌亦不例外,其背后潜藏着一定的文化。而各民族的文化模式有其个性和特点,中西方的历史沿革、社会制度、价值观念、风尚习俗、生活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两者在语言禁忌的内容与形式上均有不同(顾嘉祖、陆,2002)。

1.英汉禁忌语的文化相似性

英语和汉语中,在讲究礼貌的场合,都忌讳直接提到人体的某些器官、人体排泄、和死亡等。如人的“腿”不说“leg”而说“limb”,“裤子”不说“trousers”而说“unmentionables”或者说“inexpressible”。汉语也是如此,如果某些话不好张口,就用“×”或“……”来代替。再比如拿“死亡”这个词来说,在英语中它的原词是“die”,在汉语中,它的原词是“死”,但是,无论是英语国家的人还是中国人,在提到这个概念时,总会用很多不那么刺耳的说法来代替它。汉语中,如,“去世”、“逝世”、“亡故”、“寿终”、“与世长辞”、“上西天”等。英语中,如go,depart,decease,pass away,to see the God,go to a better world,be with God等。另外,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一般都不随便提到神灵或所崇拜的对象的名字,否则就被视为是亵渎神灵。于是在英语中,就用gosh来代替God,用Goodman来代替the devil。在汉语中,同样有所谓的“避讳”。比如,在中国有些地方,老虎被视为神灵。因此,“虎”字是不能随便说的,凡遇到“虎”字就要用别的名称,像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就改称“老虎”为“猫”,而东北一带的山里人则改称老虎为“大虫”。

通过上述的英汉禁忌语的相似处可以看出这两个民族在文化观念上的一些相似之处。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都认为表示人的排泄之物的词语不堪入耳,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不慎用到了这类词,就会被认为是粗俗的表现。在对待性方面,虽然英语国家对于性的问题比较开放,但是如果不慎使用了四个字母的词语也会被认为下流,而对于一直受封建礼教束缚的中国人来说,有关性方面的事情更不能在公共场合提及,因为性会被中国人联想到很不道德的行为。另外,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都有着不同的,所以他们认为如果随便提及他们心目中的神灵是大不敬的行为,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2.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差异性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分别具有独立完整的语言体系,而且英汉两个民族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两者在禁忌语方面又有所不同。

(1)

如上文所述,无论是英语国家的人还是中国人,他们都有着各自心中所崇拜的神灵,而这些神灵是不能随意被触犯的,于是就出现了很多言语上的禁忌。但是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在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西方国家主要信奉基督教,而中国人主要信奉佛教。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上帝的名字便是最大的禁忌语,不能被随便提及,如果有人随便提及上帝的名称,则将会受到人们的谴责或回避。而在中国,因为对佛教的崇拜,所以对佛祖的称呼上也有许多的禁忌语。比如“观世音菩萨”一直被中国人认为是救苦救难的神仙,所以有许多人信奉这位保护神,他们相信他能保佑一家人的平安生活,因此买来供奉于家里的厅堂之内。但是“买”字是被忌讳的,所以用“请”来代替。

(2)姓名与称谓

“称谓是人类社会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戴昭铭,1996:211)。作为一种社会礼仪,英汉语之中的称呼总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在中国,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孩子对家长绝对不允许直呼其名。在与长辈或上级说话提到对方时,往往要使用敬语或尊称。而英语国家的姓名禁忌是不多的,尤其是在美国,不论地位的尊卑、辈分的高低、年龄的长幼,人们都喜欢直呼其名。不论年龄相近的人还是年龄悬殊的人之间,彼此之间都可以直呼其名(如:Jack,Bill,Bob,Jane,Jenny,Susan),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也可以这样称呼。

通过以上在称谓上的不同,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对称呼方面的禁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如果有人听到子女对父母直呼其名的话,就会被视为不敬与不礼貌的行为。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对谈话对象不加分别的直呼其名,便会被视为高傲无礼、家教不严、没有规矩。而在西方国家的文化里,尤其是美国文化,它强调的是个人主义、个性、个人权利。“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文化心理之中,于是对于关系较为亲近的人,即使是长幼辈与上下级之间也可以直呼其名,所以被中国人认为是大不敬的做法却被美国人欣然接受。

(3)个人隐私与话题禁忌

隐私,是指人们不愿意公开的个人情况或不愿意告知他人的个人私事与生活状况。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的隐私观对隐私的态度和重视程度大相径庭。在语言中,对于隐私等个人话题的言语禁忌也有着诸多差异。

西方人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因此,对隐私很尊重。英语中有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这句话充分表明家是不可侵犯的,未经允许,不得入内。对于个人的隐私,不愿让别人知道或者提及,更不能让他人干涉。如被问及诸如年龄、体重、薪水等方面的问题,就会被看作是刺探别人的私生活,如:

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纪?)

What’s your age?(你多大年纪?)

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at car?(你的汽车是多少钱买的?)

What’s your income?(你的收入是多少?)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你结婚了吗?)

What’s your religion?(你信什么教?)(邓炎昌&刘润清,1989:95)

如果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询问这些问题,他们就可能会产生误解,甚至会感到受到冒犯显示出厌恶与鄙视。中国人通常不理解西方人对隐私的看法,因为在中国“隐私”这个词几乎不存在,一个原因可能归因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来,在中国农村,村庄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分布很密集,这种居住方式一直沿袭至今,在这种背景之下,隐私几乎不可能存在;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独居一院,这就导致了人们不关心别人的事情。另一个原因是中国人重亲情、友情和同事情谊,彼此间相互关心、相互依靠,关系非常紧密,一个人的事情就是整个群体的事情,这与英语国家完全不同,他们总是依靠个人的努力。而且,中国人口众多,并且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生活在整个国家偌大版图中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中国人一直这样密集地生活在一块土地上,使他成为具有社会观念的人,使他时时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周围的社会习俗;因为在他的一生中,很少生活在其他人问所不及的圈子之外。一个中国人,他不是一个个体,而是由他的集体文化塑造的群体中的一个成员,他更多地是被看作一个公司的雇员、一个国家的国民、他妻子的丈夫、他孩子的父亲,而不是他个人这个个体,他习惯想到别人,这样的无私和利他主义在中国文化中得到提倡。他头脑中的集体主义使他会问别人一些诸如“你在哪里工作?”“你结婚了吗?”等问题,实际上他是想表达“我对你的工作很感兴趣,如果你遇到问题我愿意帮助你。”或者“如果你单身,我愿意帮你物色一个女/男朋友。”。对中国人来说,问陌生人问题是表明想和对方聊天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友好的表示。西方人以个体主义文化为基础,他们更多地是被看作一个个体,而不是一个集体的成员。在西方世界,个体价值得到广泛认可,没有人赋予他关心别人的义务和权利,反之亦然。因此,通过问上述问题以示交流的愿望被看作是一种侵犯,甚至会引起激愤。可见,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语言的运用,语言禁忌的使用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四、结语

总之,由禁忌所形成的语言特殊形态是中西方社会共有的现象。禁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具有社会禁忌文化方面的背景知识是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顺利进行交际的必要条件。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到来,中国和西方社会在各方面的交流会日趋频繁,因此通过禁忌语使用方面的不同充分了解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异同点,必将给跨文化交际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Crystal,D.The Cambri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M].CUP,1987.

[2]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三联书店,1980.

[3]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语文出版社,1996.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顾嘉祖,陆.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刑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