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语》的内在救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浅谈中西方思想差异及一些历史原因,侧重阐发《论语》的宗教性和社会性道德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和个人文化心理的建构作用。
关键词:《论语》;中西差异;宗教性;社会性;道德建构
时下一直盛行着一种观念,中国人如今普遍缺乏信仰,导致全民的浮躁性,无畏无惧。强调《论语》对现代人空虚的精神生活的一些补益与启发,以呼吁人们重拾对传统经典的热爱和尊重,不仅仅停留在一种商业性的“国学热捧”,从而增强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提高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应对国际舞台上纷繁复杂的竞争较量。
一、儒学的巨大包容性。中国的儒家思想虽在汉朝时被汉武帝尊为至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是“外儒内法”或“儒道互补”,甚至“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文化合流。这与儒学自身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相关。反观西方宗教,例如基督教,上帝就严禁他的信徒阳奉阴违,必须是全心全意地虔诚,才能受到主的庇佑,背叛上帝和异教徒的下场一样凄惨。但是儒学不但能兼采众长,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同时也并不排斥宗教,甚至融入宗教的成分,也正因此,儒学才能在中国千年文化中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它不仅仅如黑格尔所说是“警世格言”,“处世哲学”,更是一种理性探索。中国的知识分子数千年来没有宗教份子的偏执和迷狂,却是“唯理是从”,能够博采众长,接受各家学说,纳为己用,所谓“海南百川,有容乃大”,这是儒学这种宽容性,能使它在如今成为建构社会公德的一种重要资源,注重个体的自由发展,允许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这也将助我们的儒家思想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二、《论语》的人情味。《论语》中的孔子从来不是在庙堂上正襟危坐、完美无瑕的神,而是会因为子路不高兴就认真地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会在江水之畔惆怅地哀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缺点,有脾气,有任性,深具人格魅力。这也正是他可爱的地方,虽然他有时会狠骂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粪土志强不可圬也。”甚至诅咒子路“不得善终”,但其实他是一个活泼又喜欢开小玩笑的性情中人。而且孔子也一直特别重视人性情感的培养,由情入理,不是泛滥的个人情感,主观臆想,也不是冰冷的理性判断,而是“情理交融”,重视人际关系的情感交流,重视人伦的社会关系,但其中又蕴含着理性的积淀,有底线,有原则,有条件。如“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使是到了古稀之年,历经世事而虚怀若谷,凡事看开,由心所欲,但仍需不逾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论语》不是《理想国》,孔子也不是柏拉图,没有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而是要求仅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直接的现实作用,所谓“以实事程实功”。而且《论语》通俗易懂,从不卖弄玄妙艰涩的文字游戏,或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与大众生活和社会现实息息相关,所以古代知识分子大多把《论语》当做案头小书作为休憩闲暇的“心灵鸡汤”,后代朱熹等人的“四书五经”反倒把原来活泼可爱的孔夫子变作一个迂腐陈旧、不苟言笑的刻板圣人。我们在《论语》中品味着人生的智慧,感受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三、强调“人治”。论语中有很多篇都涉及劝服君主实行仁政的教导“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希望通过选贤任能,唯才是举来达到政通民和。后又有孟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孰不知没有制度的保障,再清廉的官吏也很难做到“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所以比起西方的民主和自由的政治观念,儒家的过于理想化不够现实,百姓只有期待明君、贤臣的出现,才能伸张正义,天下为公,这种消极的等待使国民性受到几千年的压抑,所以才产生了所谓中国的“顺民”,鲁迅先生批判的“奴性”,出现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制度。即使是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也只是强调为人君者要for the people, 而不是像西方文明主张的government of the people.因为儒家思想的预设是“人性本善”,乐观地相信人性是好的,政府也是好的,由道德修养,礼仪教化可以让整个社会臻于郅治。只能说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图景,,暗中有其现实的政治目的,但本质上还是蕴涵着对人的终极关怀。
四、“人文主义”思想。需要注意的是儒家思想虽然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但并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提倡的“人文主义”,儒家思想注重道德性的教化,由内心的道德责任感上升至政治思想观,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西方则是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人本身的价值和欲望,从而发展出“人道主义”、“英雄主义”。而且西方事实上是以机械理性为主导,提倡民主和科学,儒家则更多的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实用理性,经验积累。儒家思想所持的是人道主义者的态度,与宗教的神秘玄学也完全不同,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艺术的力量,相信礼教的力量,相信文化历史的传统,相信国家间的规范准则,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可如今物欲横流,人们更多地关注外面的世界,却荒芜了心灵之园,这越来越偏离孔子的训诫,人亦步亦趋地陷入周而复始的被动工作中,与曾经的理想越来越远,无法超越现世的精神困境,不能不说是现代人的悲哀。
五、结语。分享《论语》的心得体会,比较东西方的思想差异,为了站在不同的角度、视点,客观地看待文明的发展轨道,从而帮助我们看清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向,也为了更多的人能回归我们的传统经典,不仅向外,更由内探寻建构主流价值观、社会公德的智慧资源。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论语今读》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3
[2] 于丹《 心得》中华书局2006-11
[3]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2006-12
[4] 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