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时期化学学科教育转型研究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时期化学学科教育转型研究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就化学学科教育研究的方法论、高师院校化学学科教育的发展、化学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和师范生素质提升等多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化学学科教育转型的任务,结合实际探讨了转型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化学学科教育;转型;化学教学论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11-0001-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化学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带给人类物质文明,同时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长期的实践证明,化学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化学教育自诞生之日起,人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化学课程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无疑是化学教育研究的一笔宝贵财富。而更重要的是,这百多年来的历程还清楚告诉我们:化学学科的探索无止境,化学教育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方显其强势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教育价值。

21世纪初,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瞬息万变,中国的教育已步入崭新的历史时期。传统的化学学科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猛烈冲击下,显得风雨飘摇。何去何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时代的转型,逼迫我们思考一系列无法回避的问题:化学学科教育怎样继往开来、持续发展?化学教育研究方法论和研究重点有何变化?如何有效地促进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的化学教师教育?笔者结合多年的思考和实践,就此大胆尝试作一些理论探索,以求教同仁。

1 坚持“源于中国问题,提炼中国特色,达成国际共识”的指导思想

将近一个半世纪化学教育的发展,它有力支持了中国科学人才的培养和经济腾飞。然而,回望我国化学教育的轨迹,在自其诞生后近百年间深受国外的影响,尤其“学习日本,借鉴欧美,照搬苏联”,尚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有所改观。然而,历史与现实均表明,学习国外的东西固然重要,但只有从本国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教育及研究之路,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理由很简单,教育的对象是一定区域、一定背景下的个体,它往往与独特的环境、文化、历史、民族、国度等因素紧密联系。各国的教育情形不同,所面临的问题迥异,解决的方式方法有别。建国近60年来,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自身的经验和问题。若不立足实际,针对自身的矛盾问题展开探讨,形成自己的特色,只是简单地迁移、模仿或套用国外的东西,必然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我国化学教育的这片沃土上,中国化学教师长达50多年的实践,孕育着丰富的化学教学知识和教学思想,催生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化学教学模式,如“化学程序启发式教学法”、“化学单元结构教学法”以及“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验启迪科学思维”等理念,留给今天许多厚实的教学法“土壤”和新的研究课题。这些带有中国“烙印”的化学教学经验应由中国学者去挖掘,并运用国际认同的研究方法探索其微观机制,揭示其因果关系,在方法论层次上提炼成果并介绍给国外同行。这是一项颇具现实意义、但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去深入研究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有学者从关注中国的基础教育转而对我们的科学教育抱有极大的兴趣,我们并不反对外国学者来研究中国的科学教育,但自己袖手旁观、却只移植外来“理论”的现象是值得反思的。当然,继承和探索中国化学学科教育的优良传统,必须借鉴国外科学教育研究的经验和发展规律,特别是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积极探索化学学科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策略,赋予经验成果一定的理论形态,运用统计方法使教学成果在最小成本前提下实现最大程度的“可重现”。因此,我们提倡,化学教育研究应在基于“源于中国问题”的同时,形成“提炼中国特色”、“达成国际共识”的研究优势。

2 化学教育研究应为一般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依据,两者相辅相成

化学学科教育的转型,必须理清它与教育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否则在实践中容易导致形而上学等不良倾向。曾有人认为,化学学科教育是从一般教育学“自上而下”演绎出来的,因此“教育学理论+化学例子”一度成为化学教育著作的“集成”方式,将一般教育的原理或命题直接迁移到化学教育实践中,将一般教育理论与化学教育特例简单地对等起来,以最“简约”的方式构建化学教育的“理论体系”,这种过度“依赖”教育理论来解释学科教育的行为导致化学教育研究走入歧途。另一种倾向是,大学生只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即可承担教学工作,教育学知识可有可无。也有人将高师化学教育的任务理解为“教材分析”和“实验操作”,试图完全摆脱教育学理论而自成体系。我们认为,上述认识都有偏颇。

实际上,教育学理论在宏观层面上提出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学的一般原则,对学科教育研究和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学科教育需要遵循一般的教育原理,忽视教育理论、理念的指导,学科教育研究就会迷失方向,抓住细枝末节,零散琐碎,缺乏整体思路,乃至进入歧途。同时,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必将通过具体学科教育的实践加以实施、筛选和提炼,缺少这一环节,教育理论仅仅成为一句空话或教育假说。由此可以理解,学科教育研究不仅成为沟通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更重要的是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教育学理论。所以,两者既不是简单的包容关系,也不是互相独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就化学学科而言,因其有独特的化学专用语言和内容体系,其思维方法与其他学科也不尽相同,需要解决的问题既有教学表象的,但更多地隐藏在学科教学的深层。化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既有一般的、显性的教学技能行为,更多地则是在化学知识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思维行为,如对“异常”化学问题的应对行为,化学教学方法组合与优选的行为等等,所牵涉的问题往往是学科的具体特点密切联系的。因此,对教师而言,学科素养是必须强化的重要基础。然而,教育现象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授予”的过程,它必须根据不同知识的类型、学生的经验水平和期望达到的目标重整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方式,形成可操作的、高效的、直接可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工作方案,继而在教学中予以实施。提出教学方案的思维依据和教学实施的工作方式更多地受教育学原理的支撑。

实践证明,忽视正确的教育理念、原理的指导,教学就会迷失方向。目前,在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师的教学偏离课程标准的状况,“加大学习容量、提高学习要求”和“重复演练”盛行,不顾学生的身心负担和实际接受能力,偏重学科知识和解题训练,这正是教师教育学素养欠缺的具体表现。值得指出的是,不少教师教育理论方面的书读了不少,“通识”培训中也接受了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许多观点耳熟能详,但难以左右实践,更缺乏在实践中去探索其规律。因此,教师需要的教育学素养,不是一个理论家的“学识”,而是实践中的智慧!

毫无疑问,学科教育是教育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化学学科教育要发展,离不开一般教育学理论的指导,同时通过对化学教与学规律的深度探讨,特别是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揭示学科特征(如化学用语学习,宏、微观概念转换,定性与定量结合,实验与思维关系等)下学生学习的规律,逐步形成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法体系,从而为一般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生动的素材和实践依据。教育学的一般理论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指导探索学科教育的规律,同时又能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应把握好两者的相互关系,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的现象都是不可取的。

3根植学科“土壤”,将师范生的学科优势转化为教育研究优势

前面提及教师实践中存在“学科主义”倾向,忽视自身教育学素养的提升。在高等师范系统内容,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学科专业学习与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相脱节。几乎所有的高师院校都十分重视本科生的专业学习,在课时、精力、师资、物质条件等方面投入是巨大的,从打好专业基础而言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这样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之下,仍有相当多的师范生的化学专业基础十分有限,对中学化学问题的现代背景和思想方法了解甚少,在化学学科教学研究中没有显现专业优势。由于没有足够的学科优势和明显的职业特点,不少中学将眼光转向综合大学毕业生,师范生不受青睐,这种现象正在逐年加剧。

上述现象,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学对高等师范生的培养规范不“信任”,也意味着我们四年“用心投入”所培育专业人才的“职业性”不明显,在“市场” 竞争中渐渐失去应有的优势。这足以引起我们深思!作者认为,强化师范生的特色和优势,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科专业基础必须向教育教学及研究能力转化,这有助于解决当今高等师范的“师范性”和“专业性”问题。

首先,强化师范生勇于探索化学教学规律的意识。教好化学知识固然要学大量的化学知识,但这些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按化学学科体系直接“拷贝”给学生的,而需对其进行改造、加工、设计和传递,这需要遵循化学教学的规律。化学教学规律有两大要素:一是教学的一般规律;二是化学知识形成和演化的逻辑规律。唯有两者结合,才能揭示化学教学的内在规律,教学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才能有效解决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特殊问题。这也正是师范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特质和化学教育研究优势。

其次,引导师范生结合化学课程内容展开深度研究。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深入研究新编中学教科书的逻辑结构和内容组织思路,分析教科书中“核心知识”的内容细节;限于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教科书在某些知识表述上常采用“模糊表达”方式,揭示其隐含的准确要点;对某些“反常”知识和“异常”实验在化学上给出合理的分析;对教材中现有实验的改革与创新;从大学化学视角解释中学化学中与知识背景有关的种种疑难问题,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中的思想方法。这些正是体现化学师范生区别于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又一特质,也是直接促进未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因此,将学科专业优势转化为教育研究优势,既要防止“去学科化”,也要避免“学科中心主义”。化学教育研究工作者应努力改变简单套用教育学框架的做法,自身打好较为扎实的化学专业基础,植根于化学学科体系的“土壤”,深入化学学科教学实践,“自下而上”地探索化学学科本质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努力揭示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之间的“衔接点”,提出一系列问题有助于新教师化学专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持续学习,避免师范生出现“他们正在学的东西和中学学过的无关,而当他们回到中学任教时,突然发现大学所学的也用不上”的困惑。这种“双重脱节”的现象过去有,现在仍不衰减。作者在17年之前曾撰文深入分析过这一现象[1], 希望能在以后的实践中得以改观。

4 加强化学学科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扭转该学科边缘化的局面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总是依靠一个由一定数量的、经过专门训练、素质优良的专业人员组成的队伍,他们对自身的专业有极大的兴趣和思维活力,期望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新时期化学学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该学科的人员队伍结构状况。然而,当前化学学科教育师资队伍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据了解,有些高师院校甚至没有专职的化学教育教师;有的学校由其他专业教师“改行”或兼任;不少学校虽设学科教育岗位并有专职教师,但人员组成、硬件条件、科研经费与其他专业方向相比差距悬殊[2],教师队伍严重萎缩,长期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这固然有学科教育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些问题,但‘学科教育’不能得到所在‘学科’以及师范院校的足够重视,缺乏有效机制激励更多的人才热衷于该领域的建设与研究,这将直接影响中国当今师范教育的发展和教师教育的质量。

要改变这一局面,首先需要有关教育部和高校领导,从学校未来教师培养质量和学科长远发展出发,进一步审视学科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学科教育的学科建设,制订发展规划,建立研究机构,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和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促进学科教育和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其次,高等师范院校应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设立学科教育的研究机构和实践基地,迅速扭转学科教育边缘化的局面。充分认识目前高师学科教育师资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积极探讨“学科教学论”教师的培养规范。对化学学科教育教师而言,应立足研究,将专业视野逐步从学校教学、国内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实践移向国际范围内的科学教育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5 积极探索高师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改革,强化师范生的教师特质

为培养适应新时期的化学研究型教师,作为高师化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化学教学论,其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尤为迫切。首先,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出发,通过一定规模的教师调查、访谈,征求教育界、化学界人士的意见,提出化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和培养规范;其次,制订符合化学教师培养规范的“化学教学论”课程标准,深入研究高师院校化学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探索教学活动方式的转型,合理安排方法论与实践活动的比例,设计从“化学教师入门指导”过渡到“化学教师职业训练”的内容衔接,以强化师范院校毕业生的教师特质。

华东师范大学在《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贯彻“将本科生的化学学科专业优势转化为教学实践优势”的课程改革理念,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进行系统设计和实践尝试,努力将学生专业学习中获得的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转化成为未来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部分[3]; 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将教学重点落实在“化学教学方法论”、“中学化学实验研究”、“中学化学教材研究”上,结合实际素材,建构丰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努力为学生精心创设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从实践问题中提炼观点,学习思想方法。小班化教学、模拟课堂、实践问题解决等措施和多层次的评价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这为未来化学教师尽快实现从“教学技能―教学研究能力―优秀教师素养”过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使四年师范学习经历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科教学论教材编写如何更好地体现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一直存有争议。我们坚持化学学科、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方法规律相结合的原则,精心构思教材体系。即将出版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新编化学学科教学论》将呈现新的内容框架,以化学课程的核心问题、化学教师的基本能力为线索,通过分析生动的教学素材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方法,并促进学生将理论、方法应用于新的实践情景之中。教材注重思想方法的介绍,努力改变学生对优秀教学案例的简单临摹,要求从教学的深层次去理解、分析,学会从化学学科的内在规律入手进行思考、判断、优选、设计和创新;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教学实践。我们期望,教材改革能进一步促进化学教学论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6加强化学学科教育研究的合作交流,提高我国研究的整体水平

化学学科教育要摆脱“边缘化”的命运,在培养21世纪化学教师教育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仅仅依靠少数高校教师的艰苦奋斗是不够的。化学教育研究涉及的范围广,应汇拢相关各方之力量,形成研究合力,以攻克化学教育研究的若干难题,以有效推动化学教育学科的发展。

当前化学学科教育专业大多分散于全国各地的高师院校,工作的侧重点以日常教学为主,多是各自为政。尽管网络技术为不同研究者的成果共享提供了便利,但仍难及时“捕获”这些学者深层的学术观点、敏锐的学术思想以及独特的研究设计。化学学科教育要持续发展,在研究选题、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上要有新的突破,应充分吸取国外科学教育研究的经验,倡导有意义的实证研究。我们要勇于突破狭隘的学术心理,超越各种因素的牵制,鼓励高校、教研部门、中学等各种力量的交汇融合,互相碰撞智慧的火花,整合优势资源和研究力量,齐心协力跨越共同面临的障碍,切实提高我国化学学科教育研究的整体水平。

高师化学院系是化学教育研究的主阵地,要进一步开展广泛的合作。重点高等师范院校应积极承担其他院校化学教育师资的培养任务,通过攻读学位、学术访问、进修学习、合作研究、专题研讨等途径,汇集更多有志于化学教育研究的学者,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各地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研究计划,搭建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提出问题,专题深入,扩展视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教育学科点于2008年4月召开的“2008化学学科教育转型研究学术论坛”就是一个成功的示范。专家报告结合自身课题,就化学教育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课题涉及课程研究、学科心理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理科教材设计研究、信息技术整合研究等领域,研究的问题具体而深入,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受到高度关注。与会代表踊跃参与对话讨论,取得了很好的辐射效果。

总之,面对新时期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课题,化学学科教育的转型刻不容缓。上述几点思考并不成熟,旨在抛砖引玉,我们期待广大学界同仁积极投身于这一意义深远而极富挑战性的事业,共同致力于探讨新时期化学学科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转型的思路,为化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更新的见解。

参考文献:

[1]王祖浩. “学科教学法”教材的改革思路与内容构想,教育研究,1991(7):51.

[2]尹筱莉,王祖浩. 化学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化学教学,2006.11.

[3]方华. 化学教学论:将学科优势融入教学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校报,200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