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动静结合 练养相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动静结合 练养相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健身法中有的功法以动为主,有的以静为主,但从锻炼目的来讲,二者都是为了强身健体、祛病养生。从锻炼实质来讲,两类习练方式都是在意念主导下进行三调(调心、调息、调身)协同锻炼,不过各有侧重而已。进行以外在形体动作为主的动功锻炼时,勿忘注意保持“内静”,否则不利于真气的培育和积聚,以及脏腑功能的调控和增强;同样,进行以意念运用、体内脏腑功能调整为主的静功锻炼时,勿忘适当辅以“外动”,否则不利于经络疏通、气血调和。因此,传统健身法倡导锻炼时应当根据体质和健康状况,将动功和静功有机结合起来适当配伍,做到“动中求静,静中有为,动静有作”。实践证明,“动静结合”不仅能提高练功质量,而且增进锻炼效果。正如《养性延命录》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传统健身法锻炼中的“动静结合”,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动静结合”反映了传统健身法锻炼的内在特征,静功锻炼时虽然体态外形上处于静态,但人体内部各系统、脏腑无时无刻不在意念的主导下进行着积极的调整,常可见到锻炼时唾液分泌增加、肠蠕动增强(腹部听诊肠鸣音增强)、脑电活动有序化(显示不同于睡眠和催眠状态),提示“静中有动”。反之,动功锻炼时虽然体态外形处于动态,但它是在意念主导下身心放松状态中进行的,不追求短期内人体的剧烈运动,而是强调“精神内敛,导气令和,用意轻运,引体令柔”,实质上是“动中有静”。动功和静功是相对而言的。

配伍习练,增进功效

传统健身法锻炼时可以将动功和静功有机结合起来,并按一定程序配伍编组进行习练,二者相辅相成,不仅可增进功效,而且便于辨证施功和操作安排。

比如,习练静功时要求心神宁静,如果一上功就强行意念集中意守某穴(如丹田),往往难以顺利入静,甚至心烦意乱。可以先练几节健身导引,将注意力放在形体动作上,经过逐步引导慢慢平静下来(动态意守),待心平气和后再意守某穴位,这样就能较顺利地进入心神宁静状态。

又如,习练动功时若只关注形体动作的操作和规格,难以达到圆活协调、运行自如。建议锻炼动功时,习练之初要做好预备功,打好心静体松基础,习练之中要注意呼吸的调整和意念的运用,用意轻运力求“内静”,这样才能逐步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

“动静结合”适应于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实际需求。可以根据体质和健康状况配伍和掌握:体质尚佳者,能动者一定要动,体力差时少动些,体力好时多动些,以不太疲劳为度。病情较重而未稳定者,以习练静功为主,适当辅以保健按摩和健身导引。待病情好转后,可以适当多练些动功。静功前先练几节导引动功,加速上功速度,易于放松入静。动功后再做几节保健按摩和健身导引,有助于练功者精神振奋、精力旺盛。这一从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的“动静结合”锻炼过程,可以使人体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

静极生动,勿求勿助

静功锻炼时,偶尔有人会出现一些“外动”现象,对此业界曾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偏差,应当坚决防止;有人则认为外动是效应(自发动功),竭力推荐,甚至讲非“外动”不能治病。以上两种看法都值得推敲,锻炼过程中出现一些“动”“触”现象,本是平常事何必自扰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出现“动”“触”现象,而是应当分析一下“外动”是在什么条件和基础上发生的。比如,一辆汽车要安全行驶(动)条件有三:一是道路平坦通畅(身心放松,气血运行流畅);二是加足了汽油(丹田之气较为充实);三是驾驶技术过关(意念调控运用较佳)。如果习练者遵循锻炼要领,打好松静基础,丹田之气较为充实,意念调控较为自如,锻炼中不出现“动”“触”现象亦可有较佳功效,出现“外动”亦无大碍,功效亦不错。建议对锻炼中出现的“外动”现象应当采取“四不”态度,即“不追求,不助长,不害怕,不炒作”,一心一意地按照锻炼要领把握好火候,循序渐进地坚持锻炼,一定能取得好效果。

练养相兼 交替进行

健身锻炼中既要认真地“练”,又要适度地“养”。我向大家推荐“交替跑”,这是一项十分适合中老年慢性病患者锻炼的健身项目。大家都知道跑步具有增强体质、改善体能、增进心肺功能等功效,但要求达到一定的运动时间和强度方见成效。若跑步时间过短难以起到健身效应,若跑完达标全程,某些年老体弱者就会感到负荷过大难以承受,勉强坚持又恐安全难保。采取“慢跑—步行—慢跑—步行……”交替跑方式,每次30~40分钟,通过慢跑激发和增强人体内在潜能,引出众多有益健康的生理效应,通过步行既充分享用了慢跑产生的后效应,又较好地减轻运动负荷量,因此既安全又有效,是少花钱多办事的好方案。

从某种意义上讲,“跑”是练,“走”是养。传统健身法中动功偏重于练,静功偏重于养,“练养相兼”则功效更佳。“练”是指在意念主导下,调整姿态引动形体、调整呼吸以意领气、排除杂念简化思维等一系列过程。“养”包括以下两层意思:一是坚持传统健身法锻炼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生保健。临床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况,有些慢性病患者习功锻炼很认真,功法掌握好,效果也不错。但因一时情绪波动,或过度劳累,往往干扰了锻炼顺利进行,病情也可能出现反复。二是按照锻炼要领和程序习练并达到心平气和、心静体松、运行自如状态时,应有意识地保持这一宁静舒适状态,即“保养”一段时间。一次锻炼过程中不宜从头到尾不停地进行意和气的调控和锻炼,而应当练一会,适当养一养,然后再练一会。这样“练中有养”可以使练恰到好处,不致用意过浓劳累难支;“养中有练”则可以使养的时间延长,效益更大,“练养相兼”交替进行,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火候把握好则功效更佳。

(下期将刊发第七讲《如何做到“形神共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