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洞庭湖区民歌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南洞庭湖区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民间歌曲形式存在的文化生动而鲜活。文章以南洞庭湖区的号子、山歌、小调等民歌的几种形式为研究对象,挖掘当地民歌的音乐特点,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当地民歌,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
【关键词】南洞庭湖区 益阳 民歌
南洞庭湖区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滨湖水乡特色的文化吸纳了楚文化的精华,其民间歌曲形式存在的文化生动而鲜活,是湖湘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到目前为止,当地文化部门已经收录了大量的南洞庭湖区民歌,并出版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湖南民间歌曲集——益阳地区卷》,对于深入研究当地民歌奠定了基础。在上世纪50年代,当地民歌手孙云台演唱的南洞庭湖区山歌《绿鸟绿肚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经播出,即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 南洞庭湖区简介
关于洞庭湖,据史书记载,古名云梦泽。其水域原北起湖北荆州,南至浮丘(今桃江境内),西靠荆楚(今常德),东抵岳州(今岳阳)。由于长江洪水几次泛滥,洪流夹泥沙一泻千里,加上东西南北四水所带泥沙一起注入湖内,日久天长,至清末湖洲初露且逐渐连片,形成了现在的“八百里洞庭”。
南洞庭位于洞庭湖西南,总面积1680平方公里,包括湖南益阳市的资阳区3个乡镇、赫山区兰溪镇、沅江市6个乡镇,以及大通湖区的部分农场。
二、南洞庭湖区民歌代表作品
(一)益阳资水号子
益阳境内水资源十分丰富。山丘区有资江南北贯通,平原地带河网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路经洞庭湖外通长江,内联湘、资、沅、澧水道,航行十分便利,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船渔号子。益阳的船渔号子主要包括背纤号子、划桨号子、摇橹号子、木排号子、撑篙号子等。其中,现收集的益阳资水的《木排号子》较为完整,包含了开排、起帽子、收缆、推车等多道工序对应的号子。
其中,《起帽子》是相对最为短小的一个部分,歌词和旋律都较为简单。起帽子是指解开盘绕在岸边石头上木排的大竹缆,犹如把帽子取出来,与谐音“起锚”意义一样。领唱部分的歌词是由“呀”“嘎”“哦”3个衬字循环重复组合而成,而和唱部分的歌词也是少数的几个衬字“呃”“哦”“吆”的结合。其中,“呀”“嘎”“吆”3个衬字是以音素“a”为主要母音,“哦”“呃”是以音素“e”为主要母音。领唱部分是“a—a—e—a”,以“a”为主要母音进行歌唱,伴唱部分是“e—e—a—e”,以“e”为主要母音进行歌唱。两个声部中,“a”母音与“e”母音的交替反复出现,形成了一个既对比又统一的排列。
在音乐上,《起帽子》是一支对比复调音乐作品,五声商调式。领唱部分一开始就强调了调式主音re,以及到其属音la的交替。乐曲中间则是主音re到其下属音sol的进行,最后到变化重复了乐曲的首句音调,起到了统一的效果。和唱部分与领唱部分的音乐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乐曲一开始就沿袭了领唱部分中间的音调和节奏,但它与领唱又有区别,特别是在节奏上,相对而言,和唱部分的节奏更复杂,出现了一些密集型的连音节奏,最后和唱音乐结束在调式主音商音上。如木排号子《起帽子》。
(二)益阳兰溪山歌
兰溪山歌种类繁多,有高亢粗犷的高腔山歌、流畅悠长的平腔山歌、低回婉转的低腔山歌等,故旋律特点或豪放,或深沉,或明快,或缠绵。各种唱腔虽然风格迥异,而美却是共同的。
兰溪山歌中的高腔山歌一般旋律高亢、粗犷、激昂、奔放,音程往往跳动很大,“la—re”“sol—do”之间纯四度的跳进比较常见,四五度的音调连接,把粗犷豪放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除了跳进旋律音程外,还有很多小三度、大二度的基本旋律音程连接,使得音乐更加平稳地进行。如老歌手孙云台演唱的兰溪高腔快板山歌《绿鸟绿肚皮》中就凸显了“la—re”的旋律音程连接,将高腔山歌的高亢粗犷表现得淋漓尽致。
兰溪山歌唱腔上旋法多变,“啊呜啊呜”的颤音和略带下滑的抖音等特殊音效是山歌中常见的声腔特征。如《绿鸟绿肚皮》《山歌唱走千年愁》中都能看到这种有特色的“啊呜啊呜”颤音。
兰溪高腔山歌的演唱,运用窄嗓、丹田支撑,将声音逼到头腔产生共鸣,声腔高亢激越,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兰溪山歌的原有曲调,虽然节奏上比较自由,但由于多年赛歌会的交流,唱腔已经规范化,并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三)益阳小调《铜钱歌》
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湖南各地、各民族中采录下来的极为丰富的民歌资料,不仅艺术表现手段多种多样,音乐语汇也是多姿多彩的。其中,一种带有升高“sol”(5)的五声羽调式的旋律就是本地民间音乐风格的重要代表之一,益阳小调《铜钱歌》就属其列。
这首民歌音调从头至尾,都使用了以“羽(6)——宫(1)——角(3)”为骨干的、建立在“小三度——大三度”这一音调结构基础上的旋律音型,同时,它又用低八度的徵音和高八度的徵音在两端将三个骨干音包围起来,而且,低徵音经常是升高半音的“sol”(5),这也是之前所说的——带有升高“sol”(5)的五声羽调式的基本含义,对此,我们称之为“湘羽调”。这种“湘羽”色彩,除了一部分民间歌曲外,在湖南花鼓戏唱腔中使用得更为普遍,成为湖南民间音乐风格的一种标志。
结语
南洞庭湖区民歌是洞庭湖平原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特产”,历史悠久,深入民心,对研究本土文化和生活习俗很有价值,值得广大音乐工作者去探寻和发展。
(注: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编号:12YBA051)
参考文献:
[1]乔建中.中国传统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2]唐海燕.湖湘地域性音乐文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3]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