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经历到精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如何克服学生从小学算术到初中代数的弯路?首先要正确认识错误的原因,分析刚刚步入初中的孩子在数学方面错误的症结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从而达到学生从小学经历数学到初中精深掌握数学知识的转变。
【关键词】 数学 错误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16-01
刚刚步入中学的孩子,怎么样克服从经历数学知识到精深掌握数学概念的弯路?错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因此,对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1 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
学生顺利正确地完成解题,表明其在分析问题,提取、运用相应知识的环节上没有受到干扰或者说克服了干扰。在上述环节上不能排除干扰,就会出现解题错误。就初中学生解题错误而言,造成错误的干扰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小学数学的干扰,二是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1.1 小学数学的干扰
在初中一开始,学生学习小学数学形成的某些认识会妨碍他们学习代数初步知识,使其产生解题错误。
例如,在小学数学中,解题结果常常是一个确定的数。受此影响,学生在解答下述问题时出现混乱与错误。原题是这样的:礼堂第一排有a个座位,后面每排都比前1排多1个座位,第2排有几个座位?第3排呢?设m为第n排的座位数,那么m是多少?求a=20,n=19时,m的值。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时,受结果是确定的数的影响,把用n表示m与求m的值混为一谈,暴露出其思考过程受到上述干扰的痕迹。
总之,初中开始阶段,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常可追溯到小学数学知识对其新学知识的影响。讲清新学知识的意义(如用字母表示数)、范围(正数、0、负数)、方法(代数和、代数方法)与旧有知识(具体数字、非负数、加减运算、算术方法)的不同,有助于克服干扰,减少初始阶段的错误。
1.2 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随着初中知识的展开,初中数学知识本身也会前后相互干扰。
例如,在学有理数的减法时,教师反复强调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因而2-5中7前面的符号“-”是减号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紧接着学习代数和,又要强调把2-5看成正2与负5之和,“-”又成了负号。学生不禁产生到底要把“-”看成减号还是负号的困惑。这个困惑不能很好地消除,学生就会产生运算错误。
学生在解决单一问题与综合问题时的表现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学生在解答单一问题时,需要提取、运用的知识少,因而受到知识间的干扰小,产生错误的可能性小;而遇到综合问题,在知识的选取、运用上受到的干扰大,容易出错。
总之,这种知识的前后干扰,常常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出现困惑,在解题时选错或用错知识,导致错误的发生。
2 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方法
由上所述,学生不能顺利正确地完成解题,产生解题错误,表明其在解题过程中受到干扰。因此,减少初中解题错误的方法是预防和排除干扰。为此,要抓好课前、课内、课后三个环节。
2.1 课前准备要有预见性
预防错误的发生,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方法。
讲课之前,教师如果能预见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
例如,讲解方程x/0.8-(0.18-0.2x)/0.08=1之前,要预见到本题要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性质,两者有可能混淆,因而要在复习提问时准备一些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性质的练习,帮助学生弄清两者的不同,避免产生混乱与错误。因此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科书正文中的防错文字、例题后的注意、小结与复习中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同时还要揣摸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过程,授业解惑,使学生预先明了容易出错之处,防患于未然。
2.2 课内讲解要有针对性
在课内讲解时,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
讲解。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对于规律,应当引导学生搞清它们的来源,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以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展示揭示错误、排除错误的手段,使学生会识别错误、改正错误。要通过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分析其原因,进行针对性讲解,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课堂练习是发现学生错误的另一条途径,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总之,要通过课堂教学,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识别对错,知错能改。
2.3 课后讲评要有总结性
要认真分析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总结出典型错误,加以评述。通过讲评,进行适当的复习与总结,也使学生再经历一次调试与修正的过程,增强识别、改正错误的能力。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其间正确与错误交织,对错误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有效控制,就能够使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能力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精心《数学教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王斌艳《数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张瑞其《数学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