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生为本 有效参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生为本 有效参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课堂上听不懂,可课后教师单独辅导时,却都懂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起来可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是无效教学,究其原因是:教师课堂只顾“自己讲”,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观念和教法滞后,“满堂灌”、“一刀切”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二是低效教学,即教学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的教不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为目的。面对新课改的要求与现实课堂的实际情况,我们不禁反思,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主动参与

儿童往往有着积极主动的天性。只要从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出发,创设恰当的情境,充分利用他们探究和表达的自然冲动,唤醒学习热情,就能促使他们主动参与。那么,教师可以创设哪些恰当的情境呢?

1.结合生活情境。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积极情感。

例如,“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看见过哪些东西的面是圆形的,学生会举出多种实物。比如,车轮、水捅底、酒桌等等,那么,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讲出了许多为什么这样设计的理由:“车轮做成圆形行驶起来就很平稳;水捅的底而用圆形可以多装水;圆形的桌子大家好夹菜。”接着教师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些好处都是与圆的特点有关,等学了圆的认识之后,大家就会更明白它的设计道理。”这样的教学过程,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自然地积极参与其中:

2.利用已有知识。奥苏贝尔说过:“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正确分析把握教材,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顺利进行迁移,探索解决类似的新问题。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先让学生复习已学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回忆推导过程,接着提出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探讨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能不能用转化方法来解决,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推导出公式。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操作”是学生的爱好,因此,组织操作时学生总是情绪高涨,思维活跃,那么怎样才能使操作不流于形式,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1.利用学具,获得知识。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动手操作的,都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折一折,比一比。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对于学生的猜想笔者引导学生验证:“在你们的学具袋里放着一些材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全体学生都有了自由选择的机会,验证方法也是丰富多彩,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时,教师选择了合适的时机,留有适当的空间,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和方法的指导。操作活动真正自主开放,使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通过操作,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能比较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

2.通过操作,渗透方法。皮亚杰说过:“人最初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使用。

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学生认识了“面积”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学生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的通过观察法,有的用重叠法,渗透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再出现一个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形,不能直接比较,怎么办呢?此时每个学生都有了主人翁的意识,积极热烈地参与讨论,即使是班里最胆怯的学生也能在小组里畅所欲言,这样满足了每个人的自我表现欲。最后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测量。”

三、分层施教,关注学生多方参与

1.活动分层,体验成功。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要针对每一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使他们跳一跳,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游戏:摸一摸,猜猜是什么物体?教师有意识将A层学生(优生)与C层学生(潜能生),B层学生(中等生)与B层学生搭配。活动时请C层学生手拿物体,由A层学生闭上眼睛先摸再猜猜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再由C层学生裁判对还是错。这样设计,对于C层学生来说,既巩固了新知,又享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对于A层学生来说,摸物猜形状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学生兴趣极高,又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笔者发现在这样的课,每位学生都洋溢着笑容,很乐意投入到这样的教学活动中。

2.及时反馈,师生互动。课堂上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个人。如果学生能及时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能对教学做出适时调整,有效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更好开展。因此,鼓励学生不懂就问,提倡学生课后主动多问。此外,还可利用学生间的差异,在课堂上进行及时的“一帮一”学习。

例如,教学“平移”一课,练习环节一名后进生上台板演,遇到问题,再请一名“同学师傅”上台指导帮助,暴露各个层次学生的思想观点及对知识理解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从而使知识体系建构得更全面、更深刻。有时也可以进行师生换位,教师不要独占讲台,让学生充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面对同学“老师”完全释放自己,争着抢着回答,让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有效参与,力求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