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茶一人间 一佛一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茶一人间 一佛一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程然大概是少见的能将婉约与阳光集于一身的女性,一般婉约者少不了带着哀伤、自恋之类的气息,可程然虽身着中式服饰却举止豪爽,虽文字清丽悠扬甚至还有很多我所看不懂的形容词却说话干脆,同时,在这豪爽与干脆后面,还隐匿着她的内秀、害羞。

茶禅一味

程然祖籍山西,因为父母都是搞核工业的科学家,所以她生长于四川的乐山和峨嵋山之间,巴山蜀水的灵秀之气滋养了她,也养成了她喝茶的习性。但真正地开始喝茶,她说是从2000年开始,“因为那之前我还喝饮料和咖啡,也不喜欢,就是瞎喝”。2000年时,她的一位朋友去了趟武夷山,回来给朋友们泡那里的乌龙茶,这次给程然留下很深的感触:一是茶醉了,二是茶在七泡后被扔了。茶世界,于此刻在她面前被推开了一扇窗。

早在进入茶的世界几年前,她就已开始学佛,92年皈依佛门成为居士。就是在2000年,程然经历了思想上感性到理性的质变,她开始看佛经,因为她领悟到茶与禅在特性上的相通之处:“学禅务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饮茶”,说明了茶的提神益思功用:“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茶与禅定的联系,茶对于“坐禅五调”(调食,调睡眠,调身,调心,调息)都有帮助。

程然说,这就好比现在的自己去看以前读过的文章,当时读不懂的现在完全能够理解,而这种心性的成长不能简单归结为阅历的增长,更是长期的积累。就像一个笨小孩,在人生旅途上,不知道为什么身上背了一个又一个包,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身轻如燕。如同喝茶时不能有功利心,如果喝茶还有目的,茶就不再是茶,就离道很远了。

程然就是她说的笨小孩吧?她几乎遍访了国内的寺庙,但她只是去走,去看,并不知道会带来什么,有一天她遇到了茶,就像懵懂之中的世界观突然找到了方法论,如此简洁的方法论就是茶叶,能够让她开口,可以表达,说出自己那颗长大的心。这便是“生活馈赠给我这个笨小孩的礼物”。通过茶叶,她找到了写剧本的灵窍――感同身受,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意即“大道归一”。感同身受并不是“我有多了解你,而是我有多了解我自己”,如同喝茶为返璞归真,“如果我彻底地了解我,对自己不自恋,不怜惜,看自己像第三只眼看自己一样客观公正时,便做到了佛教所讲的‘内观’,也叫‘深观’、‘广观’。透彻地了解自己,便了解所有人。我的好,是人的好,我的不好,是人的劣根。别人的善良与偶尔的不菩,与我,并无两样。”

当我问到人的劣根是否能被克服时,程然说她已不用“克服”二字,而是“转化”:“实际上,你要跟你自己和解,当你看到自己的缺点,要做的不是鄙视和放弃自己,而是你了解了,这种了解带来两方面的观察,一是你和别人一样,对自己不存幻想,丢弃那种‘别人都是伤害我的人,而我是一个无辜的人’的念头:二是产生对自己的同情,这时可以慈悲一切人。”原来,我们解决不了问题,是因为我们不观察,回避观察自己。

学茶如同学佛,需要一颗本真的心,需要一个老实的人。泡茶时,人就安静下来,会产生思考,变得客观,破我执:喝茶的过程如同照镜,就像茶未泡开时蜷曲在壶内,当最滚烫的水浇进去时,每一片茶叶舒展开来,相互碰撞挤压,但就是如此狭窄的空间,挤出了最好的香气。想像自己如地牢中的茶叶,在最恶劣的环境中激发出最好的自己。

一心一意

初见面时,我问了她一个愚蠢的问题:“您也喜欢喝茶?”她莞尔一笑,从包里掏出三本书,送我们一人一本,这是一本关于茶的散文集,叫《一心一意来奉茶》。

程然写了三本散文集,第一本关于佛教,第二本关于茶,第三本关于爱情。《一心一意来奉茶》是那本关于茶的书,分为茶本身,茶与人、茶与禅三辑。

第一辑“白泥赤印走风尘”记录了她习茶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茶,其后的故事,她对茶对人对人生对人心的感悟;

“人不也是如此么,还原本性,返璞归真,由品位茶而端正心,才是真喝茶,才是喝出了茶的真味。否则,即便是腰缠万贯的茶社老板,也不过是对一颗谦卑茶心完全不通的门外汉罢了。”

第二辑“一个人的思念”记录了她因为茶界看到的亲眷苍生界,“茶开始只是个引子,写得写得就广阔起来,慢慢会想到爸爸、朋友,我一想到他们,就会想到跟他们有关的茶”。其间可见她的心性与情愫:

“论名论量论价格,六安瓜片都不列前,甚至,若不寻访,也容易与其失之交臂。而这好茶,就那么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的成长,成长到可以与他见面,才肯告诉你关于思念、关于芳香、关于坚忍宽厚的故事。”

第三辑“琴瑟琵琶,妙指而发”记录身为佛教徒的她回想喝茶由味觉模糊到舌根锐利,发现锤炼来自于日日夜夜操练,杯杯盏盏亲尝,修佛岂不如此?

“喝茶的时候沉默,收敛心神,全部的意思都会聚在这茶味上,那么,唯有此时,我才能虚心待己,不掺杂戏论,不掩饰真情,不云遮雾障。我要看清来路,明白去处。唯有沉默,才能清醒,明决,而独立。沉默,是养精蓄锐,是心无旁骛,是耳边嘈杂不动心怀。”

在程然与我们真诚的交谈中,我体会出她身上折射出的“一心一意”。

身为《大敦煌》第三部、《案发现场》、《因为爱》等影视作品的编剧,程然认可曹禺先生的一句话:“所有的文艺作品看到最后看的都是世界观”。而程然在喝茶时的静默与收敛心神以及从喝茶之中体悟到的种种也无不与她一路走来的积累有关在她四度报考北影的那些日子,她只能专心、沉默,协调自己的承受能力,一个人面对,“最要紧的时候,是不需要同伴,不需要长辈的,更不需要理解和安慰”,只因心里有目标,不盲目,沉默下去,茶味便由最初的苦昧回甘,“仿佛漫漫的西天,有温暖的光崭露头角”。在她毕业时终日奔波只为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又在做了中央电视台的编导七年后,因为栏目定位转变,离开了她所喜欢的表达人生观和思想的方向,她开始转向写作,一种更为接近内心的表达方式。

两个好朋友

程然和李易祥同出北京电影学院,一个毕业于文学系,一个毕业于表演系,虽从未合作过,但是不折不扣的好朋友,程然说李易祥演两类人,一类黑帮,一类小人物。在程然眼里,李易祥虽然比她接触茶的时间要晚,但从知道他对茶有爱好到他把茶作为专业之外的一块天地却丝毫不感惊讶,因为,“他绝对是我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一个另类”。程然讲了一个故事,92年已入学的她看到93年的新生汇报演出,只记住了李易祥一个人。首先在自我介绍时,李易祥说自己是一名自费生,这个班唯一的自费生:其次他在折子戏《柜中缘》中反串了一个媒婆。这让程然觉得李易祥不俗而且出奇,身上没有浮躁与虚荣,比较质朴。这就是他们最终与茶结缘的原因吧。

程然在《一心一意来奉茶》中写道“我们走世界,不是为了认识世界,而是为了认识自己。这就是我对人和红尘的关系的理解。万物万事,都有其中的深意和道理,我们经万事,与万物擦肩,都是为了了解那里面对我们思想成长有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