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礼乐相成 第24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礼乐相成 第2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儒家文化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使中国传统建筑始终以现世的军权为核心,以宫廷寺庙建筑为主导,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而影响中国建筑的基本因素“礼乐”观,在支配建筑的型制和内容、形态和图案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建筑与环境、空间和意境,造园与造景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 礼乐 传统建筑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优秀的文明成果之一。它不仅是人类修身养息的场所,还是历史文化的容器。它是一种借助内外空间、形态与环境来表现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审美观念和哲学理念的文化现象。建筑最初是为了“以待风雨”,但纵观古今中外的建筑发展史,会发现建筑的文化、历史、艺术、精神、哲学价值绝不次于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和技术价值。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艺术精神和哲学理念、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不仅表现在建筑形式上,更在建筑审美的精神层面上有着显著作用。中国建筑融入了“礼乐合一、情理并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基因,是世界建筑丛林中一支独树一帜的奇葩。

1 礼乐文化的含义

1.1 礼的意义

礼者,等级森严的典章制度与伦理规范,其着眼点在于对社会人群的“分”、“分而治之”这是礼的精神实质。在三千多年来的中国文化历程中,“礼”成为规范整个社会的纲,它贯穿了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宗教、文艺、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规范了一切的人和事。礼,在于要求社会有条不紊,秩序严格。

1.2 乐与礼的辨证关系

然而,一旦强权意志过分强烈,惟礼而无其他,最后必然导致天下大乱。于是,作为对立互补因素的“乐”出现了,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维持其统治。礼的本质是上下尊卑的等级伦理;乐的精神则是调和各等级类别之间的关系。所以,“乐统同,礼辩异”,“礼乐皆得,谓之有德”这便是儒家的礼乐观。在《乐之初义及其历史沿革》中说道:“礼是意志的训练,乐是情感的陶冶;礼是由外而内的教育,乐是由内而外的教育。”从中可以看出“礼”、“乐”的辨证关系。“凡音(乐)之起,由人心升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里的“物”,就是天地。所以,礼乐的和谐,就是“天人合一”。这种礼乐“和谐”,在中国建筑文化舞台发出磅礴的声响。

2 礼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以“礼”文化为特征。自周代以后,历代都把“礼”当作文化的主体框架。“礼”,在儒家的字典里,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在建造中则体现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从普通民居到宫殿建筑都体现了这种礼制影响形成的秩序。

2.1 城市选址

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已经十分注意城市及村落的选址。“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思想是当时城市选址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古人看来,居中为尊,左、右次之。古时宫城一般都在位于王城的中央,以体现王者至尊的礼制思想,其余建筑大都左右对称布局,进一步烘托至尊地位。自先秦以后,居中为尊的观念已成为历代社会的礼制规定,成为分别贵贱等级的原则。所以历代都城的选址多以“天下之中”而自居。

2.2 城市布局

同时,在城市布局中等级的概念也表现得十分充分,例如在布局中“内之为城,外之为郭”。历代城市布局以主城居中,追求轴线对称,《考工记・匠人》中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其中所包涵的礼制精神表露无疑。

2.3 建筑型制

由礼制秩序所确定的尊卑等级制度不仅表现在总体的规划结构中,也表现在单体建筑的型制中上:秦代就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的规定;而到了明代,尊卑有序的伦理更加细致入微,住宅有以多为尊者:“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色彩”;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更有以“中”为尊者:“中正无邪,礼之厚也”;同时在屋顶型制上也有尊卑等级之分:按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悬山硬山排序;色彩等级按照:黄赤绿青蓝黑灰排序;甚至连建筑的彩画也有高低贵贱之分,以用金多少来区别级别:和玺金琢磨石碾玉琢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墨线小点金……正如《礼记》所言“礼有以多为贵,有以大为贵,有以高为贵,有以文为贵。”

2.3.1 对宫殿建筑的影响

宫殿是都城的主体建筑,作为帝王理政与生活的场所,其建筑制度依“礼”而定,十分严格。这里以北京故宫为例,其作为两代王朝的宫殿,其型制可谓是中国的礼乐文化的最集中体现。

故宫在整体布局上分为外朝内廷二大部分。外朝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以太和殿为尊,采用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赤柱黄瓦,彩绘以龙凤为主题,色彩偏于金黄。中和殿在太和殿之后,为帝王朝政的准备之所,位居次;保和殿采用歇山式,作帝王举行庆典和欢宴之用。而整个外朝地位又高于内廷,内廷主要建筑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座宫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为嫔妃居住之地。这就是渗透着儒家思想的“前朝后寝”之制。

2.3.2 对居室建筑的影响

(1)尊卑有理:宗法伦理中的“礼”在中国传统民居中主要体现在正室居中,左右两厢对称在旁。在居室的安排上父母之居称正屋,一般安排在整个族群的中轴线,居中在上,以显示其在家庭中的至尊地位。对称排列在正屋东西两旁的称为“厢”,归子孙辈居住。“房,旁也,室之两旁也。”所以,房对正屋而言,属于从属地位,这与其居住者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吻合的。长辈与子孙辈的居室在坐落方位上有别外,在建筑规模、室内装饰上也有尊卑之分。

(2)以堂为尊:堂不仅是活着的家长之居所,同时也是祭祀祖宗的场所。传统的宗法观念认为,一族一家之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在天之灵仍会关照在世的子孙,视他们“孝”的程度赐福降灾。“堂屋”既为在世家长之居,又为在天祖宗灵位之所在,因而家庭中最重要的活动一般也在堂屋举行,成为家庭成员汇集的场所。

北方的四合院,长辈住正房,下辈住厢房,前后辅助房间则为家奴,下人的住房,整个庭园的建筑秩序象征着家族内部的伦理秩序。南方民居的堂屋天井组合也是如此。堂屋是家族的象征,正中供奉祖宗牌位,家族内部重大事务都在这里进行。以堂屋为中心进行组合是家族伦理秩序的最理想的形式。

2.3.3 对陵寝的影响

中国历代陵寝礼制的儒家规矩,首先表现在帝陵上的“以高为尊”。汉武帝茂陵“高十四丈”,唐太守倡言薄葬,庆因山而葬,勿需起坟,其实陵之所居九崤山海拔1184m,其高峻雄伟不言而喻。而臣仆之陵,不论功劳多高,都不得超过帝陵。唐代规定一般情况下,一品官坟高一丈八尺,从二品以下依此递减二尺,六品以下为七尺,庶人仅为四尺,甚至不起坟。中国历代陵寝礼制,不仅以高为贵,而且以多为贵。如秦始皇陵,地上、地下建筑之繁丽是人们所熟悉的;再如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周七里一百八十步”,其地宫的设置也是极其繁复。

3 乐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透过“礼”的表面,我们还应看到“乐”的作用。儒家不仅追求社会各等级间的和谐统一,还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乐”,指人的内心情感及自然欲望,表现在建筑上就是以“适形”体现,所谓适形,就是指人情味,建筑要有宜人的尺度,适合人的居住需要。因此,历代统治者在都城建设中,虽然极力强调“礼制”,但同时他们也没有忽视“乐”的作用。无论是宫殿寺庙,还是住宅、园林,都与自然结合的十分密切,有些建筑形式追求的就是不严格对称、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根据需要自由组合宜人的空间尺度和体量,总的来说,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舒适感。而在众多建筑类型中,则以园林建筑和文教建筑最能说明中国建筑的“乐”的精神。

3.1 庭园

庭园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基本单位或母题。有人指出,“庭园模式”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构成的根本特点。它的主导思想乃是中庸和谐之美,其结构明显的表现出以礼乐精神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精神。

礼乐精神中“礼”主地、阴、理、静,“乐”主天、阳、情、动,“礼乐”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整体框架。礼乐互补在建筑中表现之一就是建筑与庭园的结合,建筑为“礼”,庭园为“乐”。从功能上来看,庭园的出现为建筑群的平面扩展提供了空间框架。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来看,庭园乃是“精神的居所”、“诗意的居位”。因此,庭园具有物质及精神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庭园有着向内的模式并且具有完整性,可满足秩序、伦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庭园又为人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因此,庭园成了人与自然、礼与乐共同的中介。宋代以后,封闭、内向的庭园逐步加强了与自然的融合,扩大为花园,建筑的布局也更为灵活,形成了园林的雏形。陶渊明的《项脊轩志》中就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寥寥几笔写出了庭园的诗意。

3.2 书院

书院,作为一种具有综合功能的文教建筑,其组合方式是“礼”与“乐”相结合的典型。书院属于教学场所,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要有授课的讲堂、自修的斋舍等建筑物;第二则是需要有纪念名人的祭祀建筑;最后一个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有园林,因为陶冶性情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所用的讲堂、书斋等建筑一般都按照中轴线布局以体现“礼”的秩序感,而用来休息和陶冶情操的园林建筑则具有“乐”的审美涵义。所以,书院建筑实际上是礼与乐的综合体,典型的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礼乐合一。

无论是文人园林还是书院,它们在空间、光、影、色的艺术表现的同时,还有声音的艺术表现,如优美的琴声伴随着大自然的风雨声、潺潺流水声,形成一幅幅有声有色的建筑画面,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礼乐文化相互融合的表现。

4 结语

“立于礼,成于乐”,中国传统制度与规范,一直受到礼乐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礼”的建筑秩序和“乐”的审美理想早就开始了他在各类建筑中的实践,不论是城市的形成和建筑的形式、形制,都深深地打上了礼乐文化的烙印,对礼乐文化在传统建筑方面的影响和研究,有助于理解和完善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的理念和思想,对于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楼庆西.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三联书店,2001.

[2]马敏.中国文化概论[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沈福熙.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 [D].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吴隽宇,肖艺. 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J],中国园林,2001

[5]张振. 中国建筑文化之根基――儒、道、佛(释)与中国建筑文化[J],华中建筑,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