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金融业全面开放背景下商业银行并购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融业全面开放背景下商业银行并购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的银行并购浪潮席卷全球,冲击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银行组织和金融机构。随着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和中国银行业迈向国际化,银行并购不可避免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面临新的世界经济发展势态和竞争环境,成功地利用好并购,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银行并购对于我国银行业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融业 商业银行 并购

中图分类号:F83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9-047-03

银行并购是银行合并和银行收购的统称,它是指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并购银行为获取被并购银行的经营控制权,有偿购买被并购方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以实现资产经营一体化。银行并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银行内在的发展动力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商业银行为进一步赢得市场而对自身机构进行的一种战略性调整。2006年起我国将履行加入WTO的承诺逐步开放金融业,四大行和其他中小银行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如果能够通过并购重组,国有商业银行与非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进行银行并购,通过重组国内银行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优势互补,迅速扩张规模,提高竞争实力,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国际银行业并购的现状及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银行并购风潮此起彼伏,“航母”式的新银行不断出现。在最近的15年中,美国银行从1.5万家左右减少到1998年的不足9000家。1990年全美10家银行占据28%的市场份额,而到1998年则上升到42%。国际银行业的并购有多种原因,一方面,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多数国家对银行发展的限制都在逐步减少,实施了有利于银行并购的宏观政策,这为银行并购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并购可使银行极大地提高竞争力,增强资本实力,节省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和进行业务扩张。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银行业的并购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保证了银行并购的实现。国际银行业并购具有以下特征:

(一)由弱弱合并和以强吞弱逐步转向强强合并

过去银行并购的特点:一是弱弱合并,以增强中小银行竞争实力;二是以强吞弱,实现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银行并购开始转变为以强强联合为主。1996年日本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合并后,总资产超过703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成为美国最大金融集团;瑞士的瑞士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合并,资产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直接挑战欧洲银行业的霸主地位。

(二)并购的具体目标和功能日趋多元化

现代的银行并购浪潮,指导思想上主要是为了增强银行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着眼于进一步改进、完善银行的服务手段和金融工具,形成新的技术、产品和市场优势,并购的具体目标包括调整结构、争夺市场、降低成本、获取技术等,银行并购趋于务实,并具有战略意义。

(三)并购由过去以国内并购向跨国并购发展

1997年全球银行业跨国并购总值为全年银行并购总值的37%,1998年这一比例已上升为41.3%。如1997年瑞士的苏黎士集团收购英美烟草集团的金融服务部门,1998年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信孚银行的全部股权。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国也纷纷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吸引欧美银行参股或收购本国金融机构,欧美银行也趁机大举并购亚洲有经营特色、有发展前景的中小金融机构。

(四)并购形式由单一的横向并购开始向混合并购转化

历史上的银行并购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以减少同业竞争对手,扩大对相关市场的占有和控制。然而,随着政府管制的放松和监管条例的变化,近几年的银行并购出现了新的跨行业并购态势,使银行逐步向多功能的“金融百货公司”发展。美国第三大银行-大通曼哈顿先是收购了 Robert ―FlemingHolding ltd,接着又宣布与摩根银行合并,新组成的公司取名为摩根―大通公司成为位于花旗集团和美洲银行公司之后的全美第三大银行集团。

(五)银行并购方式多种多样

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合并,主要是两家银行合并之后,相同的部门“合二为一”,后来又出现了现金并购,即由并购方出资购买目标银行的资产。随着金融制度和金融手段日新月异地发展,各种并购方式也不断涌现。最常见的是股权式并购,即由并购方增发本银行的股票,以新发行的股票替换目标银行的股票。

二、中国银行业并购的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银行业并购的现状

90年代以来,在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进程中,我国也发生了多起银行并购活动。如1996年广发银行收购“中银信”;1998 年12月,中国投资银行并入国家开发银行;1999 年3月,中国光大银行整体收购原中国投资银行;2001年7、8月间,浦发银行斥资收购浙江瑞安市瑞丰城市信用社、浙江台州和江苏昆山三家信用社等等。进入2007年,中国履行加入WTO的承诺,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外国资本参与银行业并购使得国内商业银行迎来了整合的新机遇,截至2007年6月底,26家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了18家中资银行,入股金额179亿美元。中国银行业的并购出现以下的趋势:

1.银行并购将彻底改变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外资大型商业银行纷纷加大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渗透,多家外资金融机构纷纷借助并购方式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今后我国银行业的竞争不单是中外资银行间的竞争,而且是中资含有战略投资者之间的竞争,以及具有相当网络优势的外资银行与占有实际控制权的中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新型股份制银行如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积累了一定的实力,目前也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并购活动的主角。他们借助并购方式进入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市场,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找到了新的道路。因此,未来几年中国本土市场会出现既国际化又本土化的竞争;今后的银行业会走向银行业产品、银行服务以及更加重要的资源配置的竞争。

2.外资银行更大规模的参股或并购中小银行

2006年12月11日起实施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规定,外资银行可以在中国本地注册法人机构。随着外资银行在中国注册成为法人机构,他们不再受外资并购政策的限制,这种入股和并购行为必然会更大规模地出现。2006年7月,荷兰合作银行参股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10%股份;8月下旬,杭州市商业银行向亚洲开发银行定向增发近5%股份,加上一年前向澳洲联邦银行集团出售的19.92%的股份,杭州市商业银行成为国内外资股份比例最高的商业银行之一;11月中旬,花旗投资集团牵头国内外投资者团队,与广东发展银行签署了股权重组协议;11月下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行集团有限公司(澳新银行)与上海农村商业银行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表示将出资2.52亿美元收购上海农商行19.9%的股份。这些都预示着银行业中外资的大规模“入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3.外资银行并购中金融安全更加受到重视

央行近日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表示,在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对外开放,适度放宽外资进入金融服务业的股权比例、业务范围和投资来源限制的同时,强调要坚持国家绝对控股和“加强对主要金融机构的控制力,确保国家金融安全”。按照现行的外资金融机构入股比例不超过25%、单个机构入股比例不超过20%的规定,似乎国内商业银行不会失去控制权。但如果国有股份分散到一定程度,外资相对控股就有可能存在,金融安全问题就会变成一个现实问题

4.国内商业银行将利用并购手段大举进军国际市场

在新形势下,应该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促进中资银行到境外发展。随着银行内部管理的加强,资本充足率逐步提高,资产质量不断改进,中国将有一定的条件在自由贸易区谈判和双边贸易谈判中提出要求对等开放,从而积极推动中资银行到海外设立机构,提高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一体化程度。2006年8月24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其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签署协议,以97.1亿港元(约12.5亿美元)收购美国银行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这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已经走入了全球银行业的并购大潮。另外,民生银行、建行香港分行曾试图收购亚洲金融旗下的亚洲商业银行。在亚洲,工行积极尝试通过兼并重组、股权互换等方式扩大市场规模,并依托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结合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发展,进一步加大开拓东亚、东南亚市场的力度。

(二)中国银行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并购中政府干预过多

在市场经济中,银行并购应该是自主性投资逐利行为,政府主要起监管功能。而对于中国的银行并购,无论是大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购动机多是为化解危机,是政府安排下的对―些经营陷入困境、资产套现能力差、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而陷入支付危机的金融机构的挽救。政府的适度介入可以使并购得以顺利进行,降低并购成本,但政府干预一旦过度,将妨碍公开、公平的并购市场环境的创造,可能使处于收购方的优势银行难以对被收购方从经营机制上进行重构,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原有的金融风险。如海南发展银行因收购濒临倒闭的28家信用社,最终不堪重负而倒闭。还有徽商银行、晋商银行、一部分农村信用社的重组,都属于政府主导下完成的。

2.银行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由于银行业的行业属性和其特殊的经济地位,各国政府无不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公共政策对银行并购进行监管和控制,以保证银行并购的效率、银行(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我国有关银行并购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一些基本立法和法律还不完善。例如,并购的根本大法一一反垄断法还没有制定,涉及银行并购的资产处置、负债安排、税收程序、人员安排等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有关银行并购的指导准则,并购审查制度、审查程序、审查门槛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涉及银行并购的社会保险法等没有出台;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有关法律也迟迟没有颁布。由于缺乏完善而系统的法律体系,我国的银行并购就难以走上法制化、透明化的轨道,更难以与国际上的银行并购活动接轨,银行并购活动就必然会受到抑制。

3.并购后续经营战略不清晰

中资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在并购中还缺乏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发展战略,更多的强调通过并购达到规模优势,而不考虑自己有别于竞争对手的战略定位。这将可能导致同质化竞争。我国银行并购并没有发挥国外银行并购那样的经济效应和制度绩效,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兴趣去研究、实施并购活动,以实现快速扩张和成长,政府和监管机构也没有充分重视银行并购在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推进金融制度变迁中的作用。银行并购的规模和频率不仅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而且与东南亚、中东欧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存在较大差距。

三、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思路

随着我国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银行通过并购来扩张自己的实力是未来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然而从我国市场环境来看,要加快商业银行并购的步伐,为商业银行并购创造有利条件,我国商业银行并购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加快商业银行改革,提升并购动力

第一,深化银行业产权制度改革,转变机制,加强管理,真正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成为具有强核心竞争力的产权主体。第二,进一步扩大银行并购的活动空间,推动中国银行业的国际性并购和混业并购。第三,提高银行技术投入,切实提高金融业的电子化、网络化程度和金融人才的专业水平,缩小与国际大银行的技术差距和经营水平差距。

(二)强化商业银行战略性并购的目标意识

战略性并购是并购双方以各自核心能力为基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在适度范围内继续强化主营,产生一体化协同效应,创造大于各自独立价值之和的新增价值。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并购往往以短期获取生产要素资源为导向,过多关注短期财务利益,不注重目标银行是否符合银行长期战略发展方向,获取的资源是否为自身所需的核心能力要素,是否有利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等。因此,在实施具体的并购行为之前,商业银行必须明确本银行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充分评估目标银行与本银行的战略协同性和条件契合性,若目标机构不符合长远战略布局,即使短利可图,也不可轻易涉足。

(三)创造有利于商业银行并购重组的市场环境

资本市场是影响商业银行并购重组的重要因素,发达的资本市场可以为商业银行的并购重组活动提供有效交易场所和资金支持。此外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促进银行业并购重组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重视利率市场化,它能够增强银行业的竞争程度, 优胜劣汰而增加银行业重组的动力和压力。银行业的并购重组减员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应加快发展社会劳动保障体系和再就业市场来减少银行业减员的阻力, 使银行业的并购重组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建立健全我国银行业并购重组法律法规体系

严格的法律和公共政策对银行并购进行监管和控制,是银行并购的效率、银行(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纵观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等银行并购活跃的国家,一个共同的特征是有关银行并购的法律和法规非常健全规范,政府对银行并购的审查、监管纳入了法制化和透明化的轨道。我国商业银行前期的并购活动可以说主要是为化解局部金融风险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如果要进一步通过并购与重组来优化中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则必须为此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并购重组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但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银行业的并购重组。因此,应尽快出台银行并购法及相关法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五)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框架,建立灵活高效的金融监管机制

现代银行并购是以高效、严格、规范的银行制度为基础的。我国金融管理的体制建立比较晚,还很不完善,还不能适应大规模银行并购的要求。专业化监管的素质、水平还不能令人满意,对大型的综合化金融集团的监管缺乏应有的经验。在这种监管制度和监管能力下,一旦大规模进行银行并购或者进行规模较大的混合并购很可能因监管不到位而诱发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

(六)加强并购后的整合

整合工作是银行控制并购风险的重要措施。银行并购整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收购银行与目标银行作为两个不同的企业,在管理模式、财务资料、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会有显著不同,在被合并成一家银行,就得对这些相异点进行整合。收购银行在完成对目标银行控制权的转移后,还有必要通过出售、债务重组等形式以资产为纽带对企业组织进行优化、再造, 在两者之间进行包括战略整合、业务整合、制度整合、组织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的调整,通过一系列的整合工作,才能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价值增值,切实保证并购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聪.中瑞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研究[ J].经济学家,2004,(8).

2.葛兆强.银行并购、商业银行成长与我国银行业发展[J].国际金融研究,2005,( 2).

3.李石凯.欧洲银行购并美国银行:原因分析与结果预期[ J] .国际金融研究, 2005,( 4).

4.刘永生.建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财服务体系[ N].金融时报. 2005- 07- 08.

5.吕华根.从规模经济看国有商业银行并购重组 [M].金融论坛 ,2004,(1).

6.郑鸣.银行业并购国际态势与中国战略[M].经济管理 ,2003,(13).

作者简介:

门成庆东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