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手入门,管理有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不仅能够保障班级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更能够为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对于第一年带小班的新教师来说,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是提高自身能力、丰富经验的关键。
一、关注全体幼儿,不因个别而失整体
案例:晨间活动中的安抚。
某小班正在进行晨间活动,来园的幼儿都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各种运动,老教师正在和一位家长进行沟通,新教师则关注每位幼儿的活动与安全。恰此时,刚来园的一位幼儿A情绪很不稳定,站在校门口不肯进来,新教师担心这位幼儿,转身离开操场就去门口安抚这位闹情绪的孩子,这时,操场上有两个男孩开始对打起来。
(一)案例分析――孩子的安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晨间体育锻炼活动时,教师的职责就是关注每位幼儿的安全并适当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器材,因而两位教师理所当然地都应该在幼儿的身边,这样即使幼儿之间发生小摩擦、小碰撞,其中一位教师能及时处理,并不会影响整个活动的进行。而案例中,老教师正在与家长沟通,只有一位教师在关注幼儿,这位教师又去安抚刚来园的幼儿,如果活动的幼儿出现什么闪失,责任归咎于谁?很多新教师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哪有那么多如果,存在侥幸心理,但当事故真正发生时又懊悔无比。
(二)完善策略:兼顾到集体与个别,学会散望与凝神
对于这种情况,新教师应该要顾全大局,学会先散望,看着大多数的孩子,不能因为安抚某一位幼儿的情绪,把其他幼儿抛之脑后。可以先远距离观察幼儿A的反应,一般情况下,幼儿看到伙伴在快乐地游戏时,会忘记伤心,加入游戏。若幼儿情绪依然很激动,新教师可以让A的好朋友B去安抚,A情绪不稳定多半是由胆小、孤单引起的,小伙伴的安慰能鼓励他加入晨间活动,教师再适时进行深入地安抚,通过微笑、拥抱等非语言沟通消除幼儿的不安情绪。在户外晨间活动时,新老教师都应该在活动场地一起关注幼儿的动态,适当与家长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位幼儿的安全。
二、合理进行安排,不因快慢而分层次
案例:餐后管理中的失调。
冬天的午后,幼儿都在安静地用餐,大约过了十五分钟,个别幼儿很快地吃完了午饭,新教师提醒幼儿擦嘴、洗手、漱口,然后让这几个孩子搬着小椅子坐到教室外面晒太阳、玩积木。还有很多小朋友没有吃完饭,新教师就将关注点全部放在了吃饭的幼儿身上,几乎不去看外面的孩子。不断有吃完的孩子出去,教室里的人越来越少。
(一)案例分析――合理的安排
《纲要》指出:“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午餐是教师轮流看班,一位教师去吃饭时,带班老师就要关注每位幼儿的用餐情况,若只有少数幼儿吃好饭,那么带班老师就要妥善安排好这些幼儿,既关注吃饭的大部分孩子,又要关注吃完饭的个别孩子。案例中,新教师的安排是依据孩子的快慢情况进行了分开化管理,就连场地也分开。安排吃完饭的幼儿在教室外面玩积木,出发点没有错,可是却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脱离了自己的视线,一旦发生安全问题,教师不能及时处理。
(二)完善策略:安排好地点与方式,学会协调与等待
首先,在只有新教师一人的情况下,是切忌把幼儿分散到不同的场地去的。对于那些吃饭快的孩子,可以先安排他们在教室里的安静区角进行动手操作、阅读等活动,并提醒幼儿不要影响未吃完的孩子。教师的重点放在未吃完的孩子身上,要积极鼓励他们用餐。教师在来回走动时也可以给区角里的孩子一个温柔的微笑,一次轻盈的抚摸,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注。然后,新教师可以等老教师来了之后再带领吃完饭的幼儿坐到操场上,与之进行适当的交流和沟通。最后,新教师在出去前,一定要和未吃完饭的孩子约定:“吃完出来,我们一起游戏,一起去散步,老师会等你。”不要把孩子的快与慢分出层次来,让幼儿感到焦虑。
三、建立良好常规,不因活动而无秩序
案例:教学活动中的混乱。
开学一个月后,新教师正在上数学活动“大和小”,当老师提问:“有谁能告诉老师,哪只熊大,哪只熊小?”问题还没问完,个别幼儿就已经在说:“这只熊大,那只熊小。”接着很多宝宝都在七嘴八舌地讲话,课堂很混乱。好不容易等到孩子们安静下来,老师又提问:“哪个宝宝能指出大的苹果啊?”老师还没有叫谁的时候,个别幼儿就自由下位,跑到黑板处,指给老师看了。最后,在幼儿操作环节中,很多幼儿未经老师允许就已经开始操作了。
(一)分析――良好的常规
《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这次活动看起来很混乱,幼儿的常规是个大问题。由于新教师在每次的教学活动中都未重视幼儿的常规管理,使得在活动中没有纪律性和规范性。一方面是因为新教师还未具备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灵敏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新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幼儿的兴趣点。因此,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是很有必要的。
(二)完善策略:有效地学习模仿,学会观察与反思
新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要善于观察发现幼儿的喜好和感兴趣的事物,并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或在活动中通过亲和的言语沟通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等非言语沟通感染幼儿。其次,新教师可以利用晨间谈话或饭后谈心,进行有效的情感疏导,让幼儿知道在活动过程中要遵守课堂纪律,回答问题要举手,不能随意插嘴、离开座位。
四、与家长有效沟通,不因面生而欠交流
案例:亲子活动中的无言。
某小班正在进行一次亲子活动,新教师对到场的所有家长都能面带微笑,但却很少与他们主动沟通。整个过程都是老教师在进行,新教师在旁协助并认真学习,老教师亲切的话语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家长,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信任和满意的微笑。亲子活动结束时,很多家长都与新教师道别,但新教师除了微笑点头、说再见,完全没有与家长进行其他的沟通交流。
(一)分析――有效的沟通
由于新教师第一次接触亲子活动,显得很陌生,难免有些紧张,她们不知道如何与家长主动交流,更不知道与家长沟通时需要讲哪些内容。此时她们还不明确与家长主动沟通的重要性,更不知道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幼儿园相对于家庭来说,它的优势在于其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业的幼儿教师,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能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因此,在家园合作中,教师应该处于主导地位。
(二)完善策略:掌握沟通技巧,学会尊重与主动
《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新教师要主动与老教师交流探讨,学习如何与家长主动沟通,掌握沟通的技巧。沟通的首要原则就是要理解尊重每一位家长,只有让家长感觉你在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你们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其次,关爱幼儿,对孩子的表现了如指掌。很多家长在把孩子交给新教师时肯定会存在一些顾虑,为了消除家长的顾虑,作为新教师,必须要时刻关注每位幼儿的动态。最后,选择合适的时间与方式,主动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园的基本情况。例如:幼儿A今天午饭点心都是自己吃的,而且全都吃完了;幼儿B表现很棒,会自己穿鞋子袜子等等。
新教师班级管理经验不足,因此需要每位新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认真观察老教师在各环节的组织与实施细节,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其次要明确自身对班级管理的职责和权利,正确理解和处理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最后要把握班级管理的几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参与性原则、高效性原则等,只有把握这几项原则,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与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与沉淀,新教师将会从一位充满疑惑、焦虑、烦躁的初学者蜕变为一名淡定、从容、自信的管理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