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渔拟话本小说对女性价值的追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渔拟话本小说对女性价值的追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的拟话本《无声戏》、《十二楼》代表了清代拟话本小说的最高成就。本文试图通过女性主义视角,以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分析李渔对女性价值追求的肯定。在封建旧体制尚未消亡并与新兴商品经济共存的社会里,作者大力表现女性的“才情”,他肯定女性的智慧,认可女性婚恋自由、勇于追求爱情,并且极度关心、赞美底层女性。

关键词:李渔;女性主义;女性形象;女性观

前言

女性这两个字包含着一段悲哀的历史,在数千年父与子的循环中,女性虽有生命但其历史却是苍白的。那里有妻子、有夫后、有妇人、有婢妾、有女奴、而没有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女性被排除于家庭和社会的中心,处于边缘位置。封建宗法体制把女性规定在被动和服从的地位上,《礼记·郊特牲》上所说的“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即是女性地位的说明。然法国存在主义女作家西蒙·德·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认为“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女性是在文化和社会规范强制的性别和行为模式下“产生”的,女性并非天生就应该是弱者。

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现象,一方面,封建礼教束缚下的贞节观盛行,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和风俗发生很大变化,妇女反礼教思想盛行。女性的保守性与反抗性并存,使得女性观念发生改变,女性的文学地位有所提高。当时的不少戏曲、小说就及时捕捉到了这一变化,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女形象,明末清初的李渔就是这样一个致力于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家,《无声戏》和《十二楼》共30篇小说,其中涉及到女性问题的就有18篇。在对待女性的问题上,李渔表现出了对女性价值追求的肯定,他肯定女性的智慧,认可女性婚恋自由、勇于追求爱情,并且极度关心、赞美底层女性。

一、慧心巧舌智慧胜于男

在封建社会,男子一向充当主导的角色,儒家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女性身上,束缚她们的思想,压抑她们的才华。明清以前的文学作品中,男子多为作品中心,被塑以封侯拜相、保家卫国的形象,正面肯定女性智慧或成就的文章非常少。李渔却一反常态,对女性的智慧推崇备至,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聪明伶俐、智慧过人的女性形象。

《丑郎君怕娇偏得艳》中的吴氏不仅有花容月貌之姿,更有聪明绝伦之脑。她原来是袁进士的爱妾,由于种种原因嫁给了丑陋愚蠢的“阙不全”,面对糟糕的处境,她镇定自若,表面上还大大方方和“阙不全”谈笑,私下里却在想办法脱离苦海。即使后来身体被阙里侯箝束住了,也生出法子,把前两个夫人说服,替她“分些臭气”。聪明才智不仅能帮女性逃脱不幸的婚姻命运,更能帮助女性争取到自己满意的爱情和婚姻。《寡妇设计赘新郎众美齐心夺才子》中曹婉淑是个年轻的寡妇,拥有绝世美貌,又兼通文墨,有心再续一段姻缘,并且非要找个般配的郎君才罢休。在遇到让自己心动的吕哉生后,精心策划了求亲的方法和步骤,果然顺利引得吕哉生主动上门。人见人爱的吕哉生被才艺双绝的曹婉淑深深吸引住,当场立下婚约,欲结两人百年之好。虽后来美满的婚姻被三阻挠,曹婉淑也不气不馁,在殷四娘的协助下与三个及乔小姐斗智斗勇,最终迫使四个女人接受她。另有《说鬼话计赚生人显神通智恢旧业》中的顾云娘亦是个善为无米之炊的巧妇,堪称又一个女陈平。

在处处限制女性的封建社会里,李渔笔下的这些女性不能像男子那样出去到社会中历练,但即使在家庭这样狭小范围里,她们一样发挥了自己的才智。李渔对她们是认可、赏识的,他为她们大开道德上的绿灯,如吴氏、曹寡妇、耿二娘、顾云娘等,按照古代的道德标准,她们的行为已经离经叛道、违反妇德妇道,但是李渔对她们的才华心仪有加,于是大开方便之门,将她们容纳在道德神圣的大门之内,给她们设置了圆满的结局。

二、婚恋自由勇追求爱情

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矩,使女性失去了婚姻选择权,许多人所适非偶的婚姻并不幸福。虽如此,李渔小说中常常却出现许多勇于追求爱情、大胆执着的女性形象,她们或为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或为待字闺中的小家碧玉。

《夏宜楼》中写了一位帮助自己和意中人争取婚姻的大家闺秀形象。詹娴娴是乡绅詹总管的女儿,她“既有裱桃艳李之姿,又有璞玉浑金之度,虽生在富贵之家,再不喜娇妆艳饰。”盛夏的某日午后,风流才子翟佶通过望远镜发现了她的美貌,又通过群女洗澡事件了解到她“宽严得体,御下有方”是个治家的贤助,就对她产生了爱意。不几日就派人到詹家求亲,但因未得仕而没有得到应允。的娴娴听到左右之人都说翟相公俊俏风流,就不免芳心暗动。这时翟佶托媒婆再次造访,娴娴就不再矜持顾及自家千金小姐的身份,嘱咐媒婆“叫他放心,速速央人来说”,中间又通过媒婆中间传信交往过几次后,吩咐媒婆“叫他及早说亲,不可延时日,我这一生一世若有二心到他,叫他自作阎罗王,勾摄我的魂灵,任凭处治就是了。”到后来为反抗父亲抓阄定婿的方式,娴娴更是亲自帮翟佶出谋划策,以实际行动捍卫自己的幸福。詹娴娴从原来的端庄自持到后来的敢于追求爱情,从习惯父亲管教下的枯燥、刻板生活到体验爱情来临后的相思、折磨,代表了在禁欲主义的压抑下从青春中觉醒的少女们的心路历程。对于这种禁欲主义下青春萌动的少女为爱执着的描写还有《合影楼》中的玉娟,她更是不惜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纯洁的爱情。

与书香门第的女子相比,平民阶层的女子所受的礼教束缚较轻,她们敢爱敢恨敢妒敢怨,敢于执着追求婚姻幸福,性格直率外露,形象更鲜明、生动。《谭楚玉戏里传情刘邈姑曲终死节》中的刘邈姑,她出身于戏班家庭,天资聪颖,模样俊俏,从小被身为名旦的母亲悉心调教演戏。落魄世家子弟谭楚玉在台下对刘邈姑一见倾心,为了接近藐姑,不惜投身戏班,借同台演戏之机,向刘邈姑表达爱情。两人借戏文互表心意,眉目传情,日久天长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藐姑虽为倡优,但心地善良,珍视爱情,她不受金钱的诱惑,公开反抗父母将她许给富翁的命运。面对见利忘义的母亲的威逼责骂,她正言以对:“孩儿是有了丈夫的人。烈女不从二夫,岂有再嫁之理?”“孩儿是个知道理、受节操的人,所以不敢不嫁谭楚玉。”在迎娶之日,她又巧借《荆钗记》,借戏发挥,痛斥富翁的恃才不义,最后与谭楚玉双双投江,以死殉情,展现了一个刚烈坚贞、追求真爱的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在《无声戏》、《十二楼》中,像詹娴娴、管玉娟,刘邀姑这样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她们在追求幸福婚姻的道路上,积极勇敢,不畏艰难,表现了独立、机智、大胆、执着的精神。李渔小说中女性追求自由的婚姻爱情观,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偶然行为,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股强烈的反对封建礼教、程朱理学的潮流,并形成了一股重视感情和强调人欲的社会新思潮,而作为个性解放、人性解放思潮一部分的恋爱自由观念也得以伸张。

三、梅香亦是女中花

李渔对女性价值追求的肯定,不仅表现在他充分显扬女性的“才情”,肯定她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婚姻,还表现在他关心、赞美底层的、为世人所看不起的女性,如、婢女等。

在中国古代是一类身份特殊的女性,她们沦落风尘、靠倚楼卖笑维持生计,其实她们身心都是伤痕累累的,李渔对出身卑贱的深感同情,对这一形象亦进行了着力地塑造。

们沦落风尘,因为其身世都比较悲惨,所以非常懂得知恩图报,李渔在《乞儿行好事皇帝做媒人》中就塑造了一位有情有义的姓刘的,她在听到曾慷慨资助自己葬母的乞丐“穷不怕”已气息奄奄地躺在破庙里时,顿时花容失色,含泪向人们追诉他的恩情,嫖客(正德皇帝)深受感动,出资为“穷不怕”置办棺丧,刘妓还特差家人随去探望。后“穷不怕”被救醒,获悉刘妓感他昔日之恩,大惊道:“这等看来,不但我乞丐之中有人物,连娼优隶卒之中也有人物了。”这里李渔借“穷不怕”之口表达了对中重情重义之辈的敬佩之情。不仅如此,也是有廉耻之心的,《归正楼》里的苏一娘就是如此。她本是一良家妇女,被贪赌的丈夫逼迫做暗娼,对赠以百金,可以帮助自己脱离苦海的贝去戎铭记在心,并恳请其将她赎出,愿出去后削发为尼,为表决心“竟把一头黑发、两鬓乌云剪得根根到底。又在桃腮香颊上刺了几刀,以示破釜焚舟、绝不回头之意。”后一娘改名净莲,安心在庵堂里静修,还潜移默化影响了贝去戎的思想,使其改邪归正,共修善事。

“梅者,媒也;香者,向也。梅传春信,香惹游蜂,春信在内,游蜂在外,若不是他向里向外牵合拢来,如何的在一起”古代把“梅香”二字做了婢女的通号。婢女是古代才子佳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形象,在男女主人公的恋爱婚姻中担着重要作用,如《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婢女红娘、《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婢女春香等。

李渔小说中也塑造了不少婢女形象,以《拂云楼》中的婢女能红最具特色,她不仅促成小姐的姻缘,更为自己争取到了满意的婚姻、名分。能红是小说中韦小姐的贴身婢女,她聪明伶俐,姿色出众,兼通文墨,颇得主家的赏识。容貌上,她和小姐“竟像一朵并头莲,辨不出谁花谁叶”,虽然身为下层奴婢,内心深处却而不甘于做婢,曾向韦母自言道:“我虽是下贱之人,也还略有些志气”,自信凭着“三分人才,七分本事,不怕不做个家主婆”,她是个非常有主见的少女。小说中裴远重聘韦小姐不成,有意转求能红,她内心不仅起了涟漪。经过数番试探,能红确定裴远是真心倾慕她的,为了争取到这份自己满意的婚姻,她巧施计策帮助裴远成功求取小姐。为保证自己以后的尊严和利益不受侵害,能红在婚前跟裴远提出了“约法三章”,婚后,又巧借解梦等方法,让小姐求着给自己名分。她这种不甘居人后,机智大胆,有独立意识规划设计自己人生的性格特征,使其成为独具魅力的婢女形象,也体现出了李渔对其的喜爱之情。

、婢女等是身份卑贱的女性,在封建士大夫眼中没有人的价值,就和物品、动物一样,是花几个钱可以买到的。但是,李渔却突破封建思想,注意到这些下层女性也是有其聪明、善良、自我的价值追求的,他关心、赞美她们。

通过李渔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中众多的女性形象,使我们了解到了明末清初时期的世态人情,在小说中李渔表现出了对女性价值追求的肯定,他肯定女性的智慧,认可女性婚恋自由、勇于追求爱情,并且极度关心、赞美底层女性。

参考文献

[1](清)李渔.李渔全集.第四卷.笠翁小说五种[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2](清)李渔.李渔全集.第十二卷.李渔研究资料[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3](清)李渔.李渔全集.第一卷.笠翁一家言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4]李渔,单锦珩校点.闲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5](法)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6]郝文静.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