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过程质量控制对内部控制持续监控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过程质量控制对内部控制持续监控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COSO的《企业内部控制监控指南》和ISACA的《内部控制系统与IT监控指南》的,内部控制监控日益受到重视。而且COSO和ISACA都强调了,在可用信息得以满足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用持续监控的方式。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内部控制随着信息系统的实施,大部分都内嵌到了信息系统之中,实现了自动控制,相应的监控手段也要求实现信息化的持续监控。持续监控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所采用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可以充分借鉴相关控制领域的成果,特别是在质量管理领域,过程质量控制和内部控制持续监控理念高度相似,对内控制持续监控的发展颇具借鉴意义

一、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

质量是任何产品生产的根本追求,最早的质量管理是由人通过经验来进行直观判断的,后来休哈特开始将数理统计技术引入质量管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演变,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基于数理统计的质量管理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应用于两个领域:一是在零件工业中应用的统计过程控制(SPC);二是在过程工业中使用的工程过程控制(EPC)。

(一)统计过程控制 现代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自动化、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过程中的人为失误因素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过这个过程所生产的产品质量都能达到要求,残次品往往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我们很难保证操作人员、机器设备、所用原料、制造方法、测度方法和环境等要素长期保持不变,这就会导致所生产的产品的质量偏离既定的质量标准,也就是所谓的波动。如果等待产品生产完成来监测质量是否波动,再查找具体问题的原因,这是事后的补救性控制。如果将产品质量控制定位在生产过程,则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纠正,就不至于让问题延续到后面的生产过程中,可实现事前的预防性控制。

休哈特提出的SPC正是着眼于生产过程的各阶段,他将影响整个生产过程的因素分为随机原因和异常原因。随机原因可观存在且不可避免,它具有偶然性,而且对产品质量波动影响较小。异常原因,这类原因可以识别,它们的发生能引起较大的产品质量波动。如果只有随机原因,那么该过程就处于受控状态。如果有异常原因的存在,则该过程会处于失控状态。SPC是假定我们对具体生产过程输出的观测值相互独立,且围绕该过程的目标近似正态分布,如果这种正态分布被打破,那么就可能意味着存在异常,基于这个原理,休哈特将控制图技术应用于SPC。控制图是对过程质量加以测定、记录,据此进行管理的一种统计图形,它包括中心线、上控制限、下控制限、随机抽样的样本序号、统计量数值的描点序列等五部分,中心线是该过程的均值,上、下控制限为该过程标准差的3倍,随机抽样的样本序号是控制图的取数来源,统计量数值的描点序列可以直观展示统计值是否超出了控制限,如果发生某个点超出控制限的情况,那就会发出过程失控的警报,相关人员需要对失控的原因进行调查。控制图应用的就是数理统计中的假设检验,由于是随机抽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警报的错报或漏报,这时就需要根据情况对控制限进行调整。

控制图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直观展示过程的状态,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持续监控。随着SPC研究和应用的日渐深入,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数理统计方法,目前已达近百种之多,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极大地提升了控制图的监控能力。利用控制图不仅可以帮助查找过程中异常原因的根源并对过程运行进行纠偏,还可以通过对控制限内描点序列的变换来减少随机因素的影响,实现对过程的持续改进。不过,SPC的实施要求企业具备应用的基础条件,管理层要重视企业全体人员的参与,以实现生产的全过程应用。

(二)工程过程控制 在连续过程工业领域,EPC被用于对过程进行自动调整,以保证流程的持续稳定运行。EPC主要运用的就是反馈控制原理,通过将过程的输出值和目标值进行比较来获取一个反馈,同时对输出值与目标值之间的偏离进行补偿,以使该过程运行能够输出期望的结果。

EPC和SPC一样,都是力图减少过程中的波动。不过,由于EPC是由过程工程师发明的,他们着眼于生产过程本身,针对的是过程中无法认为消除的导致过程波动的随机原因,比如,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温度、材料性质的差异,而对于具体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异常原因,EPC并未予以考虑。EPC对随机原因所造成的输出值与目标值之间的偏移进行补偿,使输出值重回目标值,从而保持过程的稳定性。而SPC是用来消除引发过程波动的异常原因,但对随机原因所造成的过程波动却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因而无法维持过程的稳定性。可见,EPC与SPC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将两者的有效整合可以充分发挥EPC对过程稳定,以及SPC对过程改进的作用。图1是一个EPC与SPC的集成模型。

在图1中,过程同时受到SPC与EPC的监控。EPC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调整规则,不断地对过程进行调整,以保证过程按期望的状态运行。由于受到异常原因的影响,EPC的调整并非持续有效,这时候就需要通过SPC的控制图进行监控,找出超出控制限的原因,并对过程中的异常原因进行消除,如果某些原因本可以由EPC来消除,则可以考虑对EPC方案进行修正,实现对这些因素的自动调整。如果未能找到异常原因,则可能是控制图本身设计的问题,就需要对控制图的控制限、所运用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并非是数理统计方法、自动控制技术如何先进,而是工程人员对导致过程的深刻理解,只有工程人员能够对过程中的异常原因进行分析、理解,提出解决方案,最终通过数理统计方法与自动控制技术将解决方案固化下来,这个EPC与SPC集成的模型才会有持续改进的生命力。

二、内部控制持续监控的基本原理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信息系统都是有目的性的。信息系统要实现其目标,需要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控制和调节。控制作为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其目的主要表现在施控主体总是力图使被控客体合乎目的地变化。从施控主体来说,控制是施控主体根据被控客体可能的状态空间,选取施控目标,并通过调整被控客体的输入,进而保持或改变被控客体输出状态的过程。从被控客体来说,控制又是被控客体根据施控主体的指令信息来调整和改变输出状态的过程。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一种典型的控制系统。自COSO整合框架提出内部控制五要素之后,内部控制才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控制系统。在内部控制中,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中的前馈控制,监控是内部控制的反馈控制,控制活动是施控手段,信息与沟通是整个控制系统中的信息通道,而控制环境则是整个控制系统得以良好运行的基础。监控对于内部控制的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给我们对内部控制的认知提供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契机。由于风险评估是建立在认知主体(如经理层)先前的实践经验和认知成果,并且对未来作了诸多假定,借助监控过程,认知主体可以更好地认识受控系统的运行规律,从而加深对控制系统和控制环境的认知,进而将监控的结果内化为风险评估的内容。监控和风险评估的结合,使得内部控制表现为一个自我完善的“动态过程”。

可见,内部控制五要素是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的,如果其中信息与沟通能力能够消除内部控制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利用自动化的信息系统来使信息在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中自由流动,那么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与监控三要素就实现自动化了,内部控制系统由此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动控制特征。内部控制各要素的协同运行保证了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应环境变化动态能力。这个过程可用图2来表示。其中,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一种前馈控制,它通过将风险进行评估所得结果形成控制规则,作为控制活动的输入;控制活动是严格执行控制规则的机制;监控是根据业务的运行、风险的变化来对控制规则进行动态调整,它所运用的技术和方法和风险评估是相似的,只不过风险评估是事前进行的,监控是事中进行的,因此,在信息系统建立好之后,监控其实已经开始履行风险评估的职能了。从监控与控制活动的关系来看,ISACA在《内部控制系统与IT监控指南》中就提出了,监控是具有双重目的的,在控制活动存在时,它要对控制活动的设计和运行进行监控,在控制活动缺失的地方,监控又可作为控制活动而存在。综上分析,在自动化的内部控制系统中,监控是以持续监控的形式来运行,它与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之间的技术界限和功能边界区域模糊,是各种控制技术的集成体。

三、过程质量控制对内部控制持续监控的意义

对比过程质量控制与内部控制持续监控,会发现两者存在高度相似性。首先,两者都是以提升质量为根本目标,前者着眼于生产过程的质量,后者着眼于内部控制系统的质量,如果将内部控制看作是由一系列过程组成的,那么两者的根本目标都可归为提升过程质量;其次,两者都需要大量信息支持,前者的数理统计方法的执行是建立在大量观测值基础之上,后者也需要对业务数据及控制规则进行详细的分析;第三,两者效用的发挥都需要一个自动化的运行环境,以确保信息的及时采集、分析和处理。

过程质量控制中所运用的SPC与EPC的最大优势,就是基于数理统计原理建立起了庞大的过程质量控制方法,这些方法越来越多的实现了与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相结合,使这些控制方法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解析、预测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现有过程机械式的纠偏。客观来说,要发挥这些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的优势,需要大量过程信息的支持,这就是为什么目前SPC与EPC主要是用于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半导体制造工业。相比而言,内部控制持续监控运行以信息系统为平台,数据库中存储着丰富的历史业务数据、业务流程运行数据及业务处理规则,这更加有利于SPC与EPC中的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的应用。在此应用背景下,还可利用信息系统本身的优势,对现有的过程质量控制方法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进一步丰富这些控制方法体系。

从SPC与EPC整合的角度来看,SPC的优势莫过于将过程中流动的信息的规律,用控制图直观展示出来,EPC的优势在于对过程的自动调整。在内部控制持续监控中,可以充分运用控制图的原理来展示内部控制的运行状况,对于一些可以进行推理解决的问题,有可以运用EPC的方法来对内部控制进行自动调整。需要明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过于强调SPC与EPC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优势,希冀实现内部控制能够象生物一样有自组织性,这在目前来说还是不可能的,如此控制图的存在也就没有必要的。控制图的价值就在于给内部控制监控人员提供一种可视化的界面,对于那些超出控制限的情况,可以运用专家系统的原理,来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异常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褚崴、孙树栋、于晓义:《SPC与EPC的集成及相关关键技术研究》,《计算机应用》2007年第1期。

[2]张黎:《SPC、EPC和田口方法的比较与评价》,《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9期。

[3]贝塔朗菲;林康义、魏宏森等译:《一般系统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