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辽宁铁岭县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建设的几点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辽宁铁岭县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以来,铁岭县树立“大沟域、大旅游、大文化”的理念,依托凡河流域优越的区位条件、优美的自然环境、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将整个凡河流域确定为“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其规划范围具体包括凡河流经的白旗寨乡、鸡冠山乡、大甸子镇、李千户镇、凡河镇五个乡镇,辐射范围为熊官屯镇、横道河子镇。“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利用5~8年的时间,分三期建设完成,目标是将其打造成“辽宁沟域经济综合实践的实验区、沈抚铁山水休闲生态旅游的中心区和铁岭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中发展的先导区”。为了促进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尽早建成、早见成效,本人对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的建设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以鲜明的生态特色引领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建设

生态是铁岭县凡河旅游谷建设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漫步凡河岸边,应是田园风光美如画,青山绿水共为邻。如何凸显生态特色,值得进一步探讨。一是积极推进区域内生态农业的发展。把观光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精品农业、休闲农业与旅游相互融合。目前,大甸子镇寒富苹果采摘、李千户小屯果蔬采摘、凡河镇依农现代农业示范区已经初具规模,应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土地流转,进一步强化农产品生产的规范性和规模化,将铁岭县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内的东部山区农村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亦乡亦城的美丽田园。二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旅游谷内的村屯环境进行重点整治,实现村容村貌整洁。对重点路段要美化绿化,对村民住宅院内的美化也要提到日程上来。农村的特点是一家一户、一户一庭。现在农民富裕了,在建房时都比较重视庭院建设,重视环境绿化。建议政府部门多加引导,把庭院建设与生态经济建设相结合。在屋前屋后多种些珍贵名木、四季果木,这不仅可以美化庭院,还可增加农户收入。三是结合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水平的全面提升。特别是要加强旅游谷区域内重点乡村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村镇污水处理厂(站),推广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把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的问题想在前面,在规划建设之初就注意这些问题的解决,避免建成后随着游客增加而导致种种问题的出现。力争达到到村村绿色环绕,镇镇绿地成片,创建一批环境优美的小村镇。四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农村,村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野花、野草不胜枚举,这正体现了村民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朴素意识,应进一步引导村民爱护村庄的一草一木,为游客创建更为接近自然且优雅舒适的环境。

二、以清晰的文化定位引领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建设

当前,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文化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景区必须具备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才具有吸引力。寄希望于通过文化来打动人心、吸引人、形成特色是文化的本质所在。但文化包含很多方面,很多层次,究竟铁岭县的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所指的文化是什么?从目前规划建设的实际看,文化优势不突出,文化定位并不十分清晰。我们认为,其文化定位应紧紧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河流文化。凡河作为铁岭县的母亲河,孕育了一方人民,形成了一方特有的民俗民风。凡河旅游谷的建设不能脱离凡河的河流文化而存在,挖掘、梳理、提炼、展示凡河的河流文化应该成为凡河旅游谷文化定位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是满清文化。在旅游谷内的李千户镇李成梁家族墓、横道河子镇红带沟村的爱新觉罗后裔的渊源,无不与大清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好好挖掘并注入旅游谷的规划建设,铁岭县的旅游发展才会展示出越来越丰厚的文化底蕴。三是农耕文化。凡河旅游谷建设覆盖铁岭县东部山区,世代的农业耕作形成了山区特有的农产品及农业耕种模式,吸引城里人到山区村屯,通过开展干农家活、采农家菜、吃农家饭、住农家炕等活动,使城里人更深层次体验农家餐饮文化,享受农事体验快乐,使凡河旅游谷成为城市人返璞归真、回归田园的最佳选择,这是凡河旅游谷的生命力之所在。

三、以突出的凡河文化引领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建设

将凡河河流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旅游品牌来重视、来挖掘、来拓展,体现了铁岭县人的智慧与创新。重视河流文化,回归经济转型、生态发展、环境改变、满足现代人深度体验、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新需求,正是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的活力所在。实现河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恰恰是铁岭县旅游产业的特色所在,当前,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一是重视挖掘河流文化的内涵。河流是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地标区,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展示区。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挖掘河流文化的内涵,就是要把铁岭县沿凡河流域的传说、故事、可以挖掘的人文资源、历史遗迹进行搜集、梳理、提炼,在旅游景点规划建设中巧妙注入与展示,结合流域内的文化创意资源,建构铁岭县河流文化新据点。二是重视河流文化的深度体验。要规划设计好系列亲水设施,充分运用人们对情、趣、闲、思、动的心理体验进行规划与设计,建设人与水亲近、沟通的景观节点。在旅游项目的规划与建设中融入休闲风潮、亲水文化、河畔文艺等元素,打造出独树一帜的文化形象。三是重视河流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就凡河生态文化谷建设而言,要以凡河为轴心,努力打造一条亮丽的景观带、生态带、文化带。加强凡河水系及周边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治理,使铁岭县东部山区沿凡河流域一带山更清、水更秀,以环境幽静洁净、空气自然清新、民风古朴淳厚弥补非名山大川之不足,吸引八方游客,促成河流文化与观光度假的时尚休闲文化的结合。加强凡河流域周边村屯农业生产活动的统筹调控,将艺术性、观赏性融入农业生产,如李千户镇的“十里花溪”建设,既增强景观的吸引力,又增加农民收益。四是叫响“凡河”河流文化品牌。能否叫响“凡河”河流文化品牌,影响着旅游谷的建设成效。在项目设计建设上要突出“凡河”,要紧围绕“凡河”河流文化做文章,处处体现“凡河”形象,时时展示铁岭县母亲河的风采。在旅游景区的标识、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旅游手册的印制中,要把“凡河”形象突出出来。

四、以独特的品牌特色引领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建设

要想在省内外叫响旅游谷的品牌,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引来八方客,没有特色不行,没有亮点不行,没有独特的品牌也不行。打造旅游谷的品牌特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借力区域优势,形成自己的独特气质。对于铁岭县的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而言,其间没有名闻遐迩的名山大川,没有巧夺天工的奇绝险峰,缺少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故事传说。但是,我们有淳朴的民风、浑然天成的幽静、绵延无尽的青山绿水,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借助这些优势,发挥好这些优势,不简单重复别人,不盲目模仿别人,凡河旅游谷的建设与发展才会形成自己独有的特点与魅力。于喧嚣中带给游客一丝宁静,于旅行中带给游客一丝清爽,于自然淳朴中带给人一丝感悟,就已足够。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的特色应该就在于它的清新自然、朴素淡雅、古朴唯美。这是规划建设中需要大力突出的。二是依托农业资源,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建设区域内农业资源丰富,接下来要依托凡河,细化特色农作物种植区域,形成沿凡河景观带,把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沈北新区借助稻田画项目,把农业生产与观光很好结合在一起。三是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形成自己的独特吸引力。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而情感的引发离不开文化的感染与触动。在此,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既包括河流文化、满清文化及农耕文化的多重呈现,也包含着凡河流域民间工艺品的保护与传承,如剪纸、嘎拉哈、烫画、皮影、绢花、刺绣、手指画等,承载着铁岭县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过往生活的不尽记忆。把这些工艺品与当地的故事传说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旅游商品开发,供游客赏玩收藏,物件虽小,但承载的是游客美好的回忆。

五、以不断的创新突破引领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建设

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的建设应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着“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土地开发集约化”的原则,以不断的创新突破,使其在建设、管理等方面逐步走向规范与完善。一是开发模式方面的突破。在旅游谷的开发中,不仅要有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招商引资的介入,还需要充分发挥旅游谷区域内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的参与性,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要让农民通过土地、资金入股等形式,通过规模化的生产方式的带动,促进农民就业与多渠道增收,使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农民)增产、增收,共享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此外,还可以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土地认领等措施,吸引城市市民加入到旅游产业的开发中。二是管理模式的突破。凡河生态旅游文化谷规划范围具体包括凡河流经的白旗寨乡、鸡冠山乡、大甸子镇、李千户镇、凡河镇五个乡镇,辐射范围为熊官屯镇、横道河子镇。为避免分散经营,各行其是,促使其规范运营有序发展,应组建专门的运营公司,对旅游谷进行统筹协调,统一运营、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宣传,实现旅游区的公司化运营、规模化经营,使旅游谷以整体形象示人并确保收益。三是建设形式的突破。注重整体推进,样板突破。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涉及的乡镇多,范围广,如果每个乡镇都大规模上项目,势必导致线太长、点不亮、景区分散等问题。因此,要集中力量,选择几个核心的重点项目积极推进,要注重重点核心项目与其他项目间的关联性,然后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最后形成整体形象。比如,以大甸子羊汤节为核心,可辐射带动榛子岭水库漂流、当铺屯采摘、鸡冠山龙王顶民俗村等旅游景点,这就需要在建设的过程中,彼此间要有呼应,而不是各自只注重自己的景点建设。四是资源整合方面的突破。要把旅游谷的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与农民致富增收紧密结合,与当前全市大项目建设推进紧密结合,积极争取各方资金支持,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佳组合,使旅游谷不仅成为旅游产业的隆起带,也成为铁岭县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展示带。

(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