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那王爷”,从捡破烂的到收藏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那王爷”,从捡破烂的到收藏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京城玩瓷器的人里,有位研究收藏的“那王爷”。其实“那王爷”本名叫李有臣,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搞瓷器收藏已有30多年,多年的收集和潜心钻研,使他从一个普通职工成为全国小有名气的收藏家和鉴赏家。李有臣在央视网、中国古玩论坛、藏龙收藏网和他创办的北京收藏网时的网名叫“那日贵”,因为他在陶瓷界富有实战经验,加之他又是3个网站的版主,所以网友们便尊称他为“那王爷”。

捡“漏儿”高手

“那王爷”不仅仅是个尊称,也是李有臣形象的一个象征,在广大网友和藏友的心目中,李有臣可以说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有一次,陶瓷市场上新添了一把壶,卖主张口就要60万。这么高的价,整个市场都没有,也没人知道这是一把什么壶,更不敢轻易购买。可李有臣却认准了这把壶,果断出手,以40多万的高价买了下来。没过多久,这把不起眼的壶,在拍卖会上竟卖到198万。原来,这是把明朝永乐年间的古执壶。为此,人们不禁感叹道:“李有臣真是个捡漏儿的高手。”

其实,这种事发生在李有臣身上是不胜枚举。

还有一次,李有臣和朋友去天津逛古玩市场,无意中,让他捡了一个更大的“漏儿”。李有臣介绍说:“在这店里溜达一看,没什么特别吸引我的东西。就在要走之时,突然发现他柜子靠墙角的地方,有一个不起眼的青花罐子。凭我的眼力,觉得这是个好东西,就问老板,你这个罐子卖多少钱?他说,2000。我问,有商量的价没有?他说,商量什么啊,就2000,它在我店里摆了有七八年了,你要就拿走,不要就走人。我让老板拿报纸把罐子包上。出去后,我心中暗喜,激动得心里发颤,这是明朝初期苏麻离青料画的。过了两天,拍卖的时候,竟拍到138万。”

锐利的眼光给李有臣带来了惊喜和乐趣,更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然而,有的时候,人名气大了,也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就因为买了一件藏品,李有臣竟被警察带进了派出所。

有一回,李有臣走进外地一家古玩店,看了看,觉得没有什么可买的,可不买点东西又觉得白来一趟。在这种心情驱使下,他花几百块钱随意买了一个瓷罐子。就在他们溜达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个警察在追他们。李有臣心想:我们又没惹事犯法,大街上追我们干什么?警察追上后说:“你跟我们到派出所聊聊。”俗话说,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李有臣觉得一没偷二没抢,去就去吧。在派出所,他看到了古玩店的老板;当时警察也挺不好意思地说:“先跟您解释解释,您买走这个瓷罐子之后,店主知道您是北京的‘那王爷’了,觉得您是不是又在这儿捡走一个大漏儿啊,总觉着有点卖亏了似的,他又不好意思追你们,就找到市场派出所。我们帮他把您给招呼回来,没别的意思,就是再跟您商量商量,这个价钱能不能再涨点?”在这种情景下,李有臣又给他加了500块钱。

这件事充分说明,由于李有臣眼力好,而卖家看不出自己东西的好坏,怕吃亏,于是上演了警察追客户这么一出闹剧。说到捡漏儿,其实也不是那么简单,一方面要有机缘运气,另一方面,要有深厚的知识积淀,更要有把握机遇的胆识和魄力。

李有臣练就出的好眼力,和他收藏古陶瓷残片有着巨大的因果关系。他拥有唐、宋、元、明、清官窑的上万件瓷片标本,而且无论数量和质量,在京城都享有盛誉,其中不乏绝世精品,这些都是鉴赏整器的标本。瓷片虽残缺,但它能反映出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只有深入理解瓷片的内涵,才能对中国古陶瓷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我国从生产瓷器开始,就有瓷片的产生,各窑口在烧制瓷器时,会产生大量的残次品,而这些残次品就会被埋入地下,尤其是官窑烧制的瓷器。皇家专门有负责烧制瓷器的官员进驻窑厂监督制作,生产时,他们不计成本精工细作,如果皇上需要100件瓷器,烧制时必须要有数百件。出窑精心挑选100件之后,其余的全部要打碎深埋,不许流入民间。古瓷片虽然残破,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仍属高档,代表着一个时期的工艺水平。正因其残破,瓷器的胎釉断面、“五脏六腑”可以一览无余,使人们不但能观其表,更能察其里。因而被专家誉为:残而不失为师、残而不失其美、残而不失其真、残而不失其价,远比单纯把玩整器更有助于学习。许多民间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上手的。

李有臣收藏的丰富瓷片都是出自老北京地区的精品,几乎都是官窑。刚开始收集时,只要听说哪有工地施工、修下水道挖沟的,他都会蹲坑守夜去寻宝。因此,有人笑话他“就是个捡破烂的”。李有臣不管人家说什么,照常到工地、渣土消纳场、垃圾堆和拾荒者一起扒垃圾、捡瓷片。

2003年,李有臣听说牛街回民小学在翻建,于是,他就跑去蹲守。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有臣还真捡到了宝贝。在小学挖楼座底下的槽坑里面,李有臣整整呆了一宿,就在感觉有点泄气的时候,他借着挖掘机的灯光,看到从砂土堆上出溜下一块灰不溜秋的瓷片,他摆手让挖掘机停了一下,就跑上去把瓷片捡了起来,到灯光底下一看,了不得,竟捡到一块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瓷片。

民间常说: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汝瓷在我国宋代已经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汝瓷烧制始于唐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汝窑的兴盛前后不过20余年。在这20余年当中,汝窑瓷走过了产业发展直至消失的全过程,后世再也没有汝窑瓷了,所以弥足珍贵。汝瓷的传世品全世界仅存65件。汝瓷作为宋代宫廷用品,不得流传民间,又因其以玛瑙为釉,在特定的光线下七彩纷呈,灿若星辰,被认为阳刚之气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为稀世之珍。得到一件汝窑瓷片,李有臣兴奋不已,而这块瓷片,对他更好地认识和鉴赏汝瓷有着巨大的帮助。

大隐于江湖

景德镇是我国的瓷都,制瓷的圣地,古陶瓷的仿制高手也都云集于此。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李有臣很想见识见识仿制高手高在何处,高仿仿到什么水平。于是,李有臣特意去了一趟景德镇。制瓷的人们听说从京城来了位鉴瓷高手,都想领教一下他的眼力,特意为他摆下了擂台。在一位仿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朋友家,那位朋友把两件瓷盘摆在桌子上,他客气地说道:“李老师,您瞧瞧,这个盘子我是照着那个盘子仿的,您看我仿得怎么样?”李有臣一端详,感觉比较粗糙,直言不讳道:“你这盘子仿得不怎么样。”那位朋友说:“那你能跟我讲一讲哪点仿得不到位吗?”李有臣把两个盘子仔细看了看说:“你仿的这个盘子就是新的,你当然仿得不对了。”那位朋友听后哈哈一笑,竖起大拇指说:“老李,眼力真好!”

在古陶瓷领域,李有臣虽不是科班出身,不是理论家,但他却是从实战中摔打出来的实践者。京城一些陶瓷鉴定培训班聘其和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一起任教,中央电视台亦邀请其作为专家出席各地鉴宝会,并为藏友举办收藏鉴赏知识讲座。2007年,李有臣将多年收藏的标本择其精品汇成《天一藏中国古陶瓷标本集珍》,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由于身体原因,李有臣不想风尘仆仆再跑收藏市场了。于是,他在报国寺租了一个小院,开起“天一藏北京地区古陶瓷瓷片集珍馆”。为了醒目,市场管委会在门口挂起“中国古陶瓷馆”牌匾,李有臣成了馆长。各朝各代不同规格、不同纹饰、不同款识的瓷片应有尽有,摆满展柜;在荧光灯的映射下,温润、细腻的各色瓷片闪耀着历史的光采和神韵。

这些年,不管是生活困苦,还是一时手头拮据,李有臣从来没舍得卖掉一块瓷片。近几年,有人出巨资想把他的瓷片全部买走,李有臣一概谢绝。古陶瓷馆不仅是放大的参考书,更是众多收藏爱好者、鉴赏家、研究人员实物观摩的场所。李有臣这个馆长,虽没有哪个机构给他发薪金,也没有门票收入,每年还要搭上一笔不菲的开支,但他乐此不疲,每天开水沏茶,招待过往宾朋,把个瓷片馆长当得是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