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西部 新亮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西部 新亮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疆:做足口岸文章

金秋的新疆,瓜果飘香。从10月份开始,由新疆人自己精心培育的玫瑰将步出国门,把西域特有的花香带到海外。

这是新疆首次向国外出口自产花卉,数量会在一年内达到600万枝。

将自产玫瑰带出口的是赫赫有名的两大口岸,即新疆惟一的铁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和新疆客货运量最大的公路口岸霍尔果斯口岸。

从2002年开始,霍尔果斯口岸附近涌现出一批依托口岸从事进出口加工的企业,一些长期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和个人纷纷在口岸投资建厂办实业,昔日的货物进出口转运站变成了加工工业区,新疆向西开放的最重要的陆路通商口岸经济正在发生战略性变化。

在2003年底,新疆阿拉山口铁路实现大扩能,年过货能力由450万吨提高到1000万吨,成为集客运、货运、换装、仓储、加工为一体的多功能国际化货物集散地。

在口岸经济拉动新疆乃至全国外贸的同时,新疆又大手笔圈定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将其确定为新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突破点。

内蒙古:图谋“牛奶大王”

凭借6800多万公顷的天然牧场和数量可观的可利用饲养地,内蒙古牢牢攥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快农业产业化调整步伐。随着“伊利”、“蒙牛”等乳业集团快速发展,乳业在短短5年间迅速成为内蒙古经济龙头产业。全区56家乳制品企业2002年1至9月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8.9亿元,实现利税6.2亿元。

望着一道道紧急催货令,守着天然牧场却穷了一代又一代的农民们现在乐翻了天。他们已纷纷把养殖奶牛作为致富的主要途径,在独特的“公司+农户+基地”相互依存的专项产供关系中尝到了甜头。面对潜力巨大的中国乳业市场,“牛妈妈”、“小花”等地方企业也暗中使劲,他们表示“要把内蒙古打造成中国的牛奶大王”。

毫无悬念,“内蒙古”三个字在北京甚至全国的乳品市场上,已经形成了广告效应。这个距离首都最近的西部省区以乳业打入北京经济圈的图谋正在一步步实现。

宁夏:锁定特色产业

9月15日―19日,塞外名城银川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200多家企业老总及1500名代表,宁夏投资贸易洽谈会在这里举行。

早在7月盛夏时,宁夏驻京办主任马鸣忠就不断地接到咨询电话,要求参会的人的热情令马鸣忠完全没有想到。在这次已经落幕的经济盛会中,共有100多个项目签约,总金额达到300亿元。马鸣忠说:“这在宁夏历届招商会上从未有过。”

西部大开发5年间,宁夏枸杞、清真牛羊肉、奶产业、马铃薯等4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优质稻麦、淡水渔业、蔬菜、牧草、玉米、葡萄等6大优势特色产业正在蓬勃发展,首府银川正在建设成为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马鸣忠说,5年间,宁夏人找到了开启经济之门的“金钥匙”,那就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品牌。它对于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具有“四两拨千斤”的重要战略意义。

陕西:插上科技翅膀

陕西省驻京办主任施润芝是记者采访的第一位办事处主任。曾在陕西榆林地区工作过10多年的施润芝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了陕西省西部大开发的成果。从他的口中,记者看到了一个插上科技“翅膀”腾飞的新陕西。

施润芝一语中的:“陕西的发展看西安,而西安的亮点就是高新区。”

在西安的高新区中,1991年就设立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首屈一指。这个国家级的高新区是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和生态化的区域。2002年12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考察认定后,将“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和地区之一”的桂冠给了这里,这在全国也不过只有6个。

另外一个科技园区――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也同样引人注目。这个建立在昔日田野之上、南北广场交相辉映的高科技园区现已入驻企业60多家,成为富于现代气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科技园区,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空间。

施润芝形象地比喻道:如果说鸟依靠翅膀才能飞翔,那么陕西只有依靠各种科技产业园才可以在经济浪潮中腾飞。

甘肃:洋芋变成“金蛋蛋”

看似不起眼的洋芋蛋,现如今在甘肃已经长成一项大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金蛋蛋”。作为我国马铃薯生产的最佳适宜区之一,甘肃已将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746万亩,总产量攀升至755万吨,居全国第一。甘肃毫无争议地成为全国的马铃薯老大。

甘肃驻京办主任焦清向记者介绍,依靠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甘肃已初步形成中部高淀粉菜用型马铃薯生产、河西食品加工专用型品种生产、陇南早熟菜用型品种生产及全省脱毒种薯繁育供应四大优势区域,培育出40多个马铃薯新品种。甘肃的马铃薯加工企业达到2000多家,投资千万元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精深加工企业就有20多家。就连洋快餐巨头“麦当劳”也不惜花费巨资,将上好土豆运到全国连锁店。

重庆:启动交通“按纽”

“重庆就是要打造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市,建成中国的枢纽重庆。”重庆驻京办主任王锦程开门见山,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起重庆交通事业的大发展。

重庆位于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接合部,是最靠东部的西部城市。独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成为联结东西部的纽带和桥梁,也成为国内外投资者抢滩西部的“桥头堡”。

目前,重庆已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相结合的综合运输体系,600里长江“黄金水道”是我国内河航运重要干线,已实现江海联运,40吨级船舶昼夜通航。三峡工程建成后,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

重庆的区位优势和硬件设施已让众多国内外投资者及旅游观光者得到不少实惠。美国《财富》杂志已把重庆排在北京、上海、深圳之后的第四大投资热点。

王锦程向记者描述了重庆的未来:“随着三峡工程的完成,重庆水位优势会进一步突出,围绕水做的文章就太多了,例如发展水上运动项目、水上旅游,由此带动沿江两岸的经济开发等等。利用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这个强项,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青海:打造“环法大赛”

9月28日,在有着“高原绿宝石”之称的青海湖畔,一年一度的“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拉力赛”鸣枪开赛。这个被誉为“中国的环法大赛”的赛事,是国内迄今为止级别最高、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自行车大赛,亦是国内外关注度最高的体育盛事之一。

除了环湖比赛外,青海人还巧妙地将赛事安排在旅游胜地西宁市、著名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互助土族之乡五峰寺等地展开,通过融合体育、旅游、文化、商务等活动,将赛事变成青海实施区域营销的有力品牌。

青海省驻京办胡主任举了个例子。西宁至青海湖150公里的道路,原先是坎坷不平的,而现在运动员骑行的路上已经是绿草绵绵,随山势起起伏伏,风景煞是好看。

广西:瞄准“中国―东盟十国博览会”

从8月初开始,广西驻京办“首席代表”张小康的办公室电话就热了起来。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即将在广西举办的“中国―东盟十国博览会”竟会引来这么多国内、国外投资商的热情,而这次博览会才只是第一届。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将会大大加强,双方进出口货物会更多。广西毗邻越南,又是通向老挝、柬埔寨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我国与东盟贸易区的交往中,广西发挥着得天独厚的桥梁作用。

谈到博览会经济,张小康主任兴致勃勃,他对记者说:“承办这么大型的国际型博览会,广西还是第一次。虽然距开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但招商展位已经爆满,2063个展位早已被抢购一空。”

这次博览会期间,广西已基本敲定要与国内外签订合同引资200亿元的大手笔。说到这里,张小康主任的脸上再次漾起了笑容。他说:“广西不但有实力和信心成功办好博览会,并且广西经济会进一步腾飞。通过博览会,把一个美丽、富饶、文明的热土呈现在世人面前。”

:藏文化绘新图

今年8月份,近20万人次的中外游客涌向,参加了以拉萨雪顿节、那曲羌塘赛马节为代表的圣大节庆活动。他们载歌载舞,将“2004中国百姓生活游――圣地游”推向高潮。

从驻京办主任强新那里记者了解到,利用物杰地灵、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强力打造旅游产业,推出“珠穆朗玛8日游”、“徒步雅鲁藏布大峡谷”等等极具挑战性的旅游项目,引来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说起的旅游产业,这位西部驻京办主任中惟一的一位女性主任肯定地说:“旅游业已经成为的支柱产业,在大开发中唱着主角戏。”

强新主任透露,还将紧紧围绕“百姓生活游”这一主题,描绘出藏文化的新蓝图,让更多人奔向。

贵州:一天要过仨节

在北京最繁华的前门大街,贵州的旅游灯箱广告成为街头的一道风景。2004年,贵州旅游产业捷报频传,业内人士称“今年全省的旅游几乎没有淡季。”

贵州驻京办主任哈弼强谈到贵州的旅游时也很自豪,他告诉记者:“旅游是贵州在全国具有明显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贵州人靠着它也是作足了文章。”

经过几年的不断摸索,贵州已经确定“以乡村旅游为依托的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精品发展战略,把贵州旅游定位于“具有神奇魅力的旅游宝库”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留地”。

据哈弼强主任透露,贵州旅游部门正在考虑修订发展规划,力争到2010年使全省旅游产业收入突破340亿元。同时要建成后续支柱产业雏形,到2010年,把贵州建成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云南:巩固烟草和旅游霸业

作为烟草大省,云南的烟草产业提前一年实现了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3年再创新辉煌的目标,去年产业利税达到381亿元,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

而云南在旅游方面的收获更是惊人。但是,云南对现有的收获并不满足。云南驻京办主任陈秋生告诉记者,云南正在依靠精品名牌、市场多元化、对外开放、科技兴旅、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跻身国际旅游胜地,图谋国际旅游霸业。到2010年,云南将接待海外游客超过3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2亿美元;国内游客的接待量更是令人咋舌,要达到7500万人次,旅游收入520个亿。云南将成为中国、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国际旅游胜地和旅行目的地。

四川:“猪宝宝”富了农家

这个村有一个别致的村名,红五月。与村名同样别致的是,村里几乎家家墙上都有一份“养猪操作规程”。

这份由四川大学和井研县联合制定的规程,依据的可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卫生质量标准。

在井研县,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猪场已逾千个,猪圈变成了“车间”,喂猪不再仅凭经验和习惯。村民高兴地“埋怨”:“养了一辈子猪,还得从头学。”

他们高兴的理由很简单,“只要照章办事,便可以获得比过去高也比过去稳定的收入。”

这样的村民,如今在四川已经成千上万。

过去5年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增收183元,增加额刷新了历史记录。

四川现在已有24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乡镇系统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多达5461个。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农业产业链不断得到延长,这些企业正前所未有地改变着农民收入结构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推动着地区经济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