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四平市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四平市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四平市高校体育场馆三种经营模式的优缺点的探究,从而发现最适合四平市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更适合当前学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的实际状况。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要兼顾到高校的教学任务能够充分地完成和高校的体育赛事合理安排,保证教学质量。

[关键词]经营管理模式 有偿开放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20-01

根据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指导方针的需要,有偿开放高校体育场馆必然成为一种发展方向。在高校体育场馆现有的条件下,既能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合理安排,又能实现对社会大众有偿开放,收取一定的费用,用于场馆的可持续发展,为全民健身做出一定的贡献。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是现在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场馆资源有偿开放的益处

高校体育场馆的有效利用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解决了社会群体大众锻炼身体场馆短缺,缺少完善的健身指导的普遍难题。高校体育场馆进行有偿经营,能实现双赢的目的。

二、体育场馆有偿经营管理模式

(一)委托经营管理模式

学校将体育场馆、设备等委托专业的体育场馆运营公司进行管理的模式,其最大优点是节省本校部门在体育场馆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节省经费。通过定期的收款,进而有效地对体育场馆进行维护。缺点是被委托者受经济利益的趋使,从而违背了保证教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最大的缺点就是过度市场化,使得有些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活动过多地为社会有偿服务,影响了正常的教学与学校各项体育工作,颠倒了主次,造成不良影响。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经营应该是业余的,教学是第一位的。还有对于委托经营管理的因素,学校对体育场馆的调控能力下降,对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学校相应承担的责任风险有所增高。所以,该种经营管理模式在现实推行中存在一定的弊端。

(二)体育部门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高校体育部门是以体育运动为主,专门从事体育教育、体育管理,对体育场馆的使用情况相当熟悉和了解其运作过程的体育组织部门。场地优势在于:高校体育场馆面积大,场馆种类比较多,可以迎合社会大众不同锻炼目的的需要;场地条件较优越,运动健身器材完善;节假日休息时间可以对外进行有偿开放服务。人力资源优势在于:体育部门拥有集教学、训练、科技为一体,掌握科学锻炼的理论与方法的强劲体育师资力量;体育部门对于本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和体育场馆的使用情况掌握第一手情况,对场地易于管理和控制。

对社会人员和在校学生采用不同的收费标准,并坚持“有偿与无偿相结合”“内外有别”的经营方式。因此,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优势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人才优势,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指导,从而获得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收获。

(三)集体承包经营管理模式

北京、上海等地的大量研究者,通过对所在城市高校的体育场馆有偿经营模式的调查研究证实,集体承包经营在高校比较有优势,采用此种模式的高校多数都是盈利的。

第一,集体承包者保证教学责任目标和经济盈利目标主次明确,首要是保证教学,次之经济盈利。因为有本校职工参与,所以,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目标是必然的,还可以充分调动承包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第二,学校既能盘活现存资产,又承担了较其他经营方式更小的风险。

第三,承包者为开源节流,势必利旧用废,挖潜补缺,力求保证场馆的完好和使用,有利于场馆的维护和改造。正因为有本校的部分职工参与集体承包,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对是否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场馆需求能达到实时监督,进而对维护场馆的有效正常使用有很大的益处。

可以说,该模式是高校体育场馆首选的经营管理模式。实际经营中采用集体承包经营模式的较为普遍,且大多数都获得了不错的效益。

三、结论和建议

1.学校管理者应主动探求更有利于高校体育场馆发展的管理经营方式,对学校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与学校体育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高校场馆是否有偿开放取决于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一切本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教育第一,兼顾服务的思想。

3.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要敢于不断尝试,细心求证。集体承包经营管理模式可以很好地利用场馆资源,积极开放场馆,是一条增加收入很好的途径,也对全民健身运动有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雷厉.体育场馆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J].山东体育科技,2(XX).

[2]肖林鹏.中国群众体育资源调查与研究.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罗秉全,等.对我国体育消费若干问题的探讨[J].首都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1.

[4]金占明.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