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花旗死劫 第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55美元到97美分,再到2美元以上,没有说出利润来源的花旗正在上演着美国式的“帽子戏法”。
花旗模式的失利,只能说明,上帝给奥巴马出了太多的难题,却并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和工具。
“又是花旗……”!这句话如果说在2008年以前,那一定是满怀赞美和艳羡,不过在现在,那可就变“味”了。
2009年3月5日,当花旗银行的股价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盘中跌破1美元,至97美分的时候,这家刚刚被美国政府以36%的持股比例“事实上国有化”的银行,真得好好感谢纽约证交所及时“修改”了关于股价低于1美元的企业需停牌的规定。
被摊薄的花旗
1812年,花旗银行在美国纽约华尔街52号开业。大约此后的两个世纪里,这家银行不但多次成为世界最大的商业银行,而且一直被认为是美国现代银行业的象征,是安然度过历次金融危机的著名“不倒翁”。
1998年4月,随着经营保险、经纪和投资银行业务的旅行者集团的并入,花旗银行的企业标志上增加了一柄漂亮的小红伞――那是旅行者集团的标志。与以往的历次合并不同,这次并购,着实“将”了美国的金融监管者一“军”。因为根据1933年制订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的第16、20、21、32条的规定,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是严格分开的。根据这项“分业经营”的法案,花旗银行在1933年注销了其投资银行业务。
然而,六十多年后,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则意味着商业银行、投资和保险业务将被集中于一家银行的屋檐下。这不但是对美国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传统的挑战,更是对白宫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直接挑战!
结果怎么样呢?――在市场的一片赞美声中,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允许“混业经营”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于是挣脱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分业经营”桎梏的花旗银行,成功地撑起了那把漂亮的“小红伞”。花旗银行再次领时代风气之先,又一次成了华尔街历史的创造者。
然而,仅仅过了11年,花旗银行就发现,如果那把“小红伞”再大些,能够罩住整个“CITIBANK”,或者能像降落伞一样带着大家安全着陆,那该多好呀!
2008年9月,当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两房”被联邦政府接管、以及全美最大的保险集团国际集团被政府斥资850亿美元持有79.9%的股份而事实上“国有化”的时候,没有人怀疑花旗银行也会出大事。这时的花旗正准备以“拯救者”的姿态收购陷入困境的美联银行(Wachovia Bank)。此前尽管股价大幅度下跌,也没能妨碍以前任财政部长鲁宾为首的花旗董事会,以1600万美元的代价打发走总裁普林斯。如果不是最后富国银行在联邦政府的帮助下“横刀夺爱”,那么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此时的花旗已经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强大了。
接下来,人们听到的花旗银行的消息就几乎全是坏消息了:
美国政府向花旗前后注资450亿美元;
美国政府为花旗提供大约3060亿美元的债务担保;
花旗宣布把业务一分为二,将集团拆分为花旗公司和花旗控股两家公司;
花旗在过去的五个财报季度中净亏损额达375亿美元;
走投无路的花旗寻求将美国政府持有的支付定期股息的优先股转化为普通股……
终于,在2009年2月底,市场传闻终于得到证实――美国政府同意将250亿美元的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从而以36%的持股比例,一举超越持股4.5%的道富银行,成为了花旗银行的最大股东。从所有制和产权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花旗银行被“事实上国有化”了。
一周后的3月5日,花旗的股价掉到了1美元左右,公司的市值只剩下55.96亿美元。而在2006年下半年,也就是次贷危机爆发前夕,花旗的股价曾经达到每股55.70美元,公司的市值高达2772亿美元。短短两年多时间缩水幅度高达98%。根据彭博社的统计数据,花旗目前在全球银行业的市值排名已降至184名。显然,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美国政府亏了。
那么花旗呢?虽然投资者对“国有化”可能严重“摊薄”股东权益而感到恐慌和不满,但是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和联邦储备“出血”相救,花旗恐怕早已经步雷曼兄弟的后尘了。
银行危机的新起点?
其实,花旗的“国有化”,对政企双方来说,都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从花旗的角度来看,“国有化”的好处不少,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首先,可以省掉支付股息这个已经背不动的负担让以后的财务报表可以好看一些:
第二,可以在今后进一步争取联邦救助方面,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第三,这等于是获得一笔不用分红的风险投资――因为也的确是没“红”可分了:
第四,可以设法控制融资成本,减缓资金流失和资产贬值速度,为自身业务调整争取时间。因为此前一段时间,美国主要的信用评级机构对花旗的评价都在下降中。大量花旗票据的“卖出”评价,使得花旗的资产状况开始进入恶性的“死螺旋”。
第五,联邦政府即使控股,也更多的是体现在象征意义上,具体的经营管理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还可以防止敌意收购。而且以后一旦危机摆脱,那么政府肯定会低价出手股票,到头来的花旗还是“自由身”。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由于花旗恶劣的财务状况,对花旗的极度不信任情绪使其市场融资已经到了极为困难的程度,因此政府对花旗的“国有化”,可以使得市场的恐慌情绪得到遏制,从而维持花旗的正常业务。
实际上最后三点,恰恰是这次花旗主动申请“国有化”的奥妙所在――花旗已经到了不借助这根“定海神针”就难以为继的程度了。
从联邦政府来说,既然已经接管了“两房”,国有化了AIG,那么再多一个花旗银行,也没有什么跨不过去的制度门槛。面对任何反对者,只要提到雷曼兄弟的“市场式自然死亡”,就足以令反对者闭嘴。不管当初坐视雷曼兄弟破产对不对,人们都认为雷曼兄弟的破产导致了危机的大规模爆发――这就足够了。美国再也承受不起更大的金融机构破产可能导致的连锁反应了。
问题是,如果“国有化”,那显然意味着花旗已经“穷途末路”了,花旗的资金链条明显受到了巨大威胁――以至于没有市场投资者愿意再接手这个“烂摊子”了。
这会不会成为新的银行危机的起点?
会不会将危机进一步引向整个股票市场?
会不会使得联邦政府在今后的救援中陷入财政陷阱?
――都是未知数!
然而,美国政府还是同意对花旗
绝对控股,这说明问题已经到了舍此之外别无选择的地步了――除非看着花旗破产,进而再导致美国整个金融体系崩溃!显然,这是美国奥巴马政府无法承受的,因为按照当年罗斯福的话说,那可能意味着奥巴马会成为最后一届美国总统!花旗模式的本质
曾经世界第一的花旗,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呢?
虽然未来的解释可以在无数财务报表的“辅佐”下装满几个大书柜,但是根本原因却很简单:
就两个字“贪婪”――为了市场扩张,为了满足资本市场的需求,放弃了金融业中的关键原则――对风险的有效控制。结果,在过去十年中,花旗陷入到了为扩张而扩张,为创新而创新的循环。在并入旅行者集团后,花旗明显感到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在利润方面无法达到新增的保险和证券投资部门的水平,这种情况下为加大商业银行业务的盈利能力去涉足高风险的次贷业务也就是必然之选了。
花旗过度追求高收益、大量涉足高风险的投资领域的做法,改变了美国主流商业银行在大萧条后相对稳健的传统经营方式。而次级贷款市场激烈的竞争又使得花旗加大了在这个市场的投入和对这个市场的依赖。在这场自我膨胀的财富盛宴中,花旗即使不是始作俑者,也是主要的“贡献者”――那么,在资金“掉链子”后,花旗成为重灾区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花旗的“国有化”,彻底证明了西方依靠市场进行自我控制的完全自由放任的经济自由主义的失败。花旗的例子证明,如果连这样的世界级大银行都无法凭借“8%”这个资本充足率标准来控制风险,而需要政府充当“最后冤大头”:那么市场机制肯定就无法独自解决这个“风险和收益”的难题。
这种政府国有化的“花旗模式”,其实并不是美国人首创,在此之前英国、丹麦等许多欧洲国家已经先行一步了。之所以在花旗身上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问题还在下面这个方面,即:美国政府自2008年9月以来,所采取的总额达到大约2万亿美元的市场救助计划并没有产生明显效果!
――窟窿没有被堵上!
――问题没有被消除!
――颓势没有被扭转!
――危机依然在蔓延!
迷茫的未来
奥巴马政府的救市方针其实和小布什政府并没有本质分歧,其核心都是通过收购金融机构坏账、向大型金融机构注资,从而防止信用链条断裂引发系统性危机。按照他们的思路,只要金融系统恢复正常,那么经济就恢复正常了。因此保住大型金融机构不破产,就不只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事关经济大局的核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代价昂贵,但是也不得不继续救援。
未来会怎么样?奥巴马显然和小布什一样迷茫。救市要花钱,没钱要借债,借债总要还!现在是危机时刻,已经顾不了那许多了,那么以后呢?会不会钱花了,市还是没救下来呢?其实当前的次贷危机和大萧条时代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当时的美国政府在借钱方面还是很宽裕的,美国人也没有同时在阿富汗或者伊拉克之类的地方进行旷日持久的长期战争。而今天的美国政府虽然已经“穷了”,但还要继续“武”下去。
下一个财政年度。据说美国的预算赤字将达到大约17500亿美元左右,这将使得美国的国债余额达到其整个GDP的水平――大约14万亿美元!尽管奥巴马声称自此之后将大幅度削减财政赤字,但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是,钱从何处来呢?
如果真的要在2011财年大幅度削减财政赤字,那么也就意味着留给奥巴马政府解决问题的时间已经不太多了――两年内必须见效!或者两年内必须改变政策!
但不幸的是,奥巴马面临的问题却越发麻烦了:
福利制度和医疗体系需要改革;政府接管的“两房”依然毫无起色:国有化的AIG出现大约600亿美元的巨亏;通用电气(GE)步通用汽车、福特、克莱斯勒汽车业三巨头的后尘陷入困境:截至2009年2月“令人惊恐”的8.1%失业率和创纪录的1250万失业人口……
上帝给奥巴马出了太多的难题,可并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和工具。毕竟,政府的钱,不是收税收来的,就是借债借来的。往黑洞里投钱,今天获得的是叫好,明天却不得不买单。
可以预计,即使国有化的“花旗模式”最终奏效,美国的金融体系要想再恢复两年前那样的底气,恐怕也不是一两届总统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了。
花旗的问题表明,美国的金融体系依然极度脆弱。现在谈论次贷危机的终结,恐怕即使按照最乐观的态度来看,也还为时尚早。
当然,美国依然是一个充满“惊喜”的国家,就在市场依然没有从花旗股份跌破1美元的震撼中恢复过来的时候,一个更“雷人”的消息出炉了。那就是花旗银行和美国银行相继宣布在2009年1~2月实现了巨额盈利:花旗营业收入190亿美元,盈利109亿美元!而刚刚接受了联邦政府和美联储1630亿美元援助的美国银行则豪言今年将会实现100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和500亿美元的税前盈利。有这些“利好”的刺激下,美国的道指连日大涨,花旗的股份也重上2美元之巅,甚至有消息说乐观的董事会已经在重新研究购买价值5000万美元的商务喷气机了。
然而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却是:
如果花旗银行为代表的美国银行体系真的在1~2月这么健康的话,那么干嘛还要“国有化”呢?如果这些盈利真的那么容易,那么为什么还要顶着纳税人的咒骂不归还美国政府的援助款呢?
美国的银行家是相当伟大的,尤其是在账目的“金融创新”方面――以至于包括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都很难看懂他们那本“账目”。这一点远在安然危机,近在雷曼兄弟身上,都表现得很明白。不过市场不解的是,就在美国的失业率不断蔓延的今天,您那个巨额盈利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呢?
是真金实银,还是会计戏法呢?
写到这里,想起了那位在巨亏几十亿美元后拿着1600万美元遣散费回家的花旗前总裁普林斯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音乐没停时,舞接着跳”。现在音乐停了。这个舞怎么跳呢?
花旗也好,奥巴马也好,今天面临的问题是――正如港台电影里一句脍炙人口的台词所说的那样――“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