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们是记者,我们爱农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们是记者,我们爱农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观其

秋忙完了。农民兄弟又收获了一季粮食。

还有一个收获,农民兄弟不知道:在第七个记者节前夕,《青年记者》做了一个“全国新闻从业状况调查”,其中一调查项是:“您认为以下职业(包括教师、医生、记者、政府官员、科研人员、警察、商人、工人、农民等共9项)哪类最值得信任和尊重”。综合抽样调查和网上调查结果,来自全国的600余位编辑记者,选择最多的是“农民”(顺便说一句,接受调查的记者们是认真的,没有“恶搞”)。

这个结果,与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国的尤努斯博士完成的证明是一致的:穷人比富人更值得信任!

这个收获,农民兄弟不知道,或许懒得知道,知道了又怎样?很可能,他们会一脸不解:“不顶饭吃,不当钱花,这算啥收获?”

这个收获,与其说是农民兄弟的,不如说是新闻人的。为什么这么说?

“农民”的选项,让人感到些许欣慰。记者们,没忘本。笔者没有做过调查,但可以肯定地说:当今全国的记者,半数以上是打农村转干或考学进城的。城乡差距越拉越大,进了城的记者们觉得父老乡亲“最值得信任和尊重”,说明农村的水土没白养活他们,这是好事。

农民,虽说日子好多了,一般不愁吃不愁穿了,但毕竟是记者和媒体整天说道的“弱势群体”。“弱势”,弱在基本解决温饱后的种种权利上:在家种地,有城里制造的假种子假化肥坑农害农,有地方政府(不是全部)伙同企业、开发商的恶意圈地;出门打工,稍不留神,干完活却讨不回工钱,多数时候,明知进的是“血汗工厂”,仍排队挤着进,因为钱。钱太重要了,买化肥种子要花钱,看病要花钱,孩子上学要花钱……在城里上班生活的“白领”记者们,信任和尊重“黄领”农民,这也是好事。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是看“文明人”如何体面,而是看如何让不体面的人文明起来。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也不是看你多“体面”多“文明”,而是看在你“体面”“文明”起来之后,你怎么对待那些还不那么“体面”“文明”的人。在现阶段的中国,先“体面”“文明”起来的人,毕竟是一部分,毕竟是少数。记者这个行当,可以划入“体面”“文明”之列。对农民的信任和尊重,说明记者不像某些“体面人”“文明人”那样有那么多不体面、不文明的臭毛病。这还是好事。

为什么绝大多数记者选择了“农民”而没有选“记者”?个中原因,不好推测。起码说明:记者同仁够清醒。这些年,发生在记者群体中的不光彩的事儿不少,比如以稿谋私、敲诈勒索之类。但是,我想说的“清醒”,主要还在于记者同仁对“从业状态”的“清醒”――没有盲目地“信任和尊重”自己从事的行当。拆解开看:

――公众不再觉得记者“说一就是一”了,这是社会进步。

――某些记者的某些作为,糊弄、忽悠、炒作、恶搞等等,让公众不再觉得记者“说一就是一”了,这是记者职业操守的倒退。

――记者的职业化水准还普遍不高,“职业认同焦虑”普遍存在:集中体现就是由救世到混事,由激情满怀到无所谓、怎么着都行。由此产生的郁闷、消沉,不是记者“不争气”,而是一种痛苦的“清醒”。其实,这是记者职业化进程中必经的一步。

就这种“清醒”而言,我觉得,记者对农民的“信任和尊重”,除了道义和同情的成分外,大概还有一种“潜意识”――学习农民的“职业化”。这笑死人吗?这并不好笑。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职业化”,中国社会最最职业化的,莫过两类:一是“官员”,一是“农民”。一提起“农民”,我们马上会想到“劳作”、“纯朴”、“苦难”、“坚韧”――这些不仅仅是“品质”,也是一种职业素养的“特性”。而一提起记者,人们脑海中马上想到的是什么?是采访本、照相机、话筒、摄像机,是记者的工具;或者说是拿着采访本、端着照相机、举着话筒、扛着摄像机的人。关于记者的职业要求,比如真实、客观、公正等等,其实还没有很好地内化为职业素养的“特性”。或许有记者同仁感到委屈,但是这些“特性”只要没有社会的本然的认同,就不是“职业的”。

职业无贵贱,劳动最光荣。从心态上讲,记者劳动的光荣多一些,劳动的快乐多一些,那时,记者可能就更“职业”一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