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护理干预对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影响。 方法 选择 2009年12月~2012年12月 在我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30例根据医嘱采取对症治疗及常规基础护理,干预组30例在机械通气前后采取系统化护理,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干预组带管时间短,住院时间短,VILI 发生率低,自主呼吸恢复率高,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干预组评分(98.2±2.5)分, 明显多于对照组的(68.7±3.5)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利于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657.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0-0107-0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指由心脏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1]。ARDS是重症监护室最常见的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可达40%~50%[2]。机械通气是治疗ARDS最主要手段之一,机械通气能够及时、迅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情,纠正严重的低氧血症,是挽救ARDS患者生命的关键。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不断提高,对ARDS的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对机械通气知识的掌握是保证病人安全度过机械通气的急性期到撤离呼吸机的重要手段[3]。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机械通气治疗ARDS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 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符合1999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衰竭学术研讨会上讨论通过的ARDS标准;年龄20~78岁,平均(56.7±8.1)岁。 排除严重肺气肿、有肺大泡或气道梗阻者;失血性休克血容量严重不足未补充血容量之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严重心源性休克或心律紊乱者;DIC 有出血倾向、大咯血呼吸道积血者。根据护理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诱发疾病等基础资料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ARDS患者确诊后立即行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选择PB-840呼吸机。机械通气模式选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加压力控制(PC)加压力支持(PS)加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照组30例患者根据医嘱采取对症治疗及常规基础护理;干预组30例患者在机械通气前后采取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 心理护理 ARDS 发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易产生激越反应以及呼吸机带来的不适, 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状态, 因此做好心理护理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交流,用手势或用写字板书写等方式进行交谈,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1.2.2 有创通气的护理 ①妥善固定气管插管, 经口气管插管时口腔内放牙垫,防止阻塞气道。②气囊充气后要监测气囊压同时记录注气量,每12小时放气囊1次或24 h 1次,每次5~10 min[4]。③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必要措施。吸痰的有效指征是:呼吸机高压报警、心电监测中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可闻及痰鸣音、患者咳嗽并表示有痰,有以上情况之一者,应即吸痰[5]。④气道湿化的目的是保持气道的温湿度,保持气道的生理功能及稀释呼吸道分泌物,有利于痰液的咳出、吸引。可用糜蛋白酶+庆大霉素8万单位,每2小时滴入气管内,(2~4)mL/次,以稀释痰液,防止痰痂堵塞气管,保持呼吸道的湿润,保持支气黏膜上皮纤毛的正常活动和痰液的排出。每天雾化吸入3~4次[6]。
1.2.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4 h动态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SpO2及心电变化。监测肾功能、血气分析变化,根据监测数据综合判断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维持各脏器功能和电解质、酸碱平衡。使用PEEP机械通气后,患者常出现低血压和尿量减少,需要体液治疗。护理中注意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控制输液速度,静脉补液量在2 000 mL内,24 h均匀输入。输液时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和平均肺动脉压(PAWP)。肺动脉压维持在10.3~11.8 mmHg,以指导输液计划,制定和补充白蛋白等胶体溶液。血压、尿量正常者可给予利尿剂,观察利尿效果和肺水肿症状减轻情况。
1.2.4 撤机的护理 撤机前补充足够的营养以增加呼吸肌的力量,锻炼患者的呼吸肌,撤机后4 h内禁饮以防呛咳。以卧床休息为主,鼓励患者咳痰,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选用合适的的撤机方法。最常用主要为直接停机、单独T管法或T管联合CPAP法、SIMV及PSV。一般为单独使用上述方法或联合、序贯使用上述几种方法完成撤机过程,同时检测患者血气结果及其他生命体征。
1.2.5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预防感染,口腔护理2次/d,温水擦浴每天1~2次,给患者每1~2 小时翻身、叩背1次,促使肺部分泌物排出;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防止压疮发生。
1.3 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带管时间、住院时间、VILI 发生率、自主呼吸恢复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带管时间短,住院时间短, 呼吸机所至肺操作(VILI)发生率低,自主呼吸恢复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向患者及家属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技术操作水平、规范用药、健康教育、基础护理、巡视病房、应变能力、言谈举止、护理态度、病房环境、其他。满分为100分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干预组评分(98.2±2.5)分,明显多于对照组(68.7±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继发的、以急性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为特征的综合征。主要特点是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加,间质水肿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缺失致肺泡萎缩。常因休克、颅脑损伤、严重感染、创伤、骨折后的脂肪栓塞、输血输液过量、DIC、刺激性气体吸入、氧中毒、长期使用呼吸器、体外循环、昏迷或全身麻醉后误吸、烧伤等所致。对于ARDS来说,通常的鼻塞或面罩给氧难以纠正缺氧状态,必须尽早实施机械通气,提供充分的通气和氧合,减少呼吸做功,改善呼吸窘迫[7]。合理使用机械通气技术是提高ARDS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同时在护理上严密观察病情,并根据ARDS的病理生理特点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配合医生治疗则是救治成功的重要保证[8]。护理人员同时通过与患者交流沟通, 减轻了ARDS患者的负面心理,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调节好呼吸机参数,纠正低氧血症,提高了通气效果,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赖感,使患者真正体会到医护人员的真诚爱心与呵护,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保证机械通气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呼吸机的各项功能及指标,根据病情变化及血气分析结果随时调节呼吸机各项参数。良好的服务态度和对呼吸机故障的应急能力也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对战胜疾病的信心程度。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可以预防肺部感染、缩短带管时间、提高疾病治愈率[9]。本组资料显示,干预组带管时间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缩短,VILI 发生率低,自主呼吸恢复率高,且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王翔宏[10]报道的观点是一致的。综上,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利于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罗先海,陈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6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486-487.
[2] 王正维,魏立平,何晟,等.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59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0):2240-2241.
[3] 徐丽华,钱培芬. 重症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4.
[4] 许丽杰,张素. 机械通气治疗ARDS的护理进展[J]. 护理学杂志,2007, 22(15):79-80.
[5] 仇毅洲. 机械通气联合东莨菪碱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126-127.
[6] 朱一军,沈玉云.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俯卧位通气床实施俯卧位机械通气的护理[J]. 当代护士,2011,12(14):21-22.
[7] 李秀川. ARDS患者俯卧位机械通气的效果观察和护理[J]. 中华全科医学,2010,3(8):389-390.
[8] 刘伟,金发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4):307.
[9] 杨艳荣,张志强. 7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0,7(6):9-11.
[10] 王翔宏. 机械通气治疗ARDS 37例临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5):37-38.
(收稿日期:201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