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举起手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举起手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初中学生课堂举手不积极,课堂气氛沉闷,引起了许多老师的关注和思考。本文从教学环境、教师、学生三方面着手,探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上课举手的积极性越来越低的原因和“不举手”的学生心理动向,并探索改进的措施,以帮助和促使这些学生能积极自如地举起手来表现自己,大胆地畅所欲言,健康自信地成长。

关键词: 课堂提问 初中生 举手

课堂提问是诱发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和促进教学协调发展等工作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不仅是教学内容预设科学合理的反馈,而且是学生发表看法、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过程,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听说能力。但从教多年,我常常会有困惑:“在现今的中学课堂上,课堂气氛沉闷,举手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我对学生课堂不愿举手而发愁。这种情况很多同行也感同身受,每每聊起,感慨颇多。为什么学生课堂上发言越来越少?为什么许多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似乎不升反降?

关注“不举手”现象并探索引导策略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的,是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我经过研究调查,认为应该从教学环境、教师、学生三方面着手,探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上课举手的积极性越来越低的原因和“不举手”的学生心理动向,并探索改进的措施,以帮助和促使这些学生能积极自如地举起手来表现自己,大胆地畅所欲言,健康自信地成长。

一、教学环境因素

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创设宽松、民主的育人环境,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强调师生人格平等,引导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学习,让他们自觉形成好学上进的学习气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就愿意亲近老师,愿意在学习上“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师生关系平等、和协,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他们才敢想、敢问、敢说,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这时教师应用赏识的目光注视他们,再加以引导和鼓励,就能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勇敢、信心百倍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2.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习的心理动因。动机与学习之间是辩证的关系,动机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学到的知识反过来也增强学习的动机。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能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去学习,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化厌学为乐学,变学生不愿发言为主动发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使学习动机具有持久性。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接受新知识。

二、教师因素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多思考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与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有何联系。只有经常反思自己,并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动尝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提问要有效。

一些研究数据确实说明,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问题”应该是用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及根据教师所组织的材料进行行动的工具,也就是说问题应该是有效的问题。有效的问题是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词句,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提问有很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任何口头的说法或者手势,只要引起了学生的回应或回答,就被看作是问题;如果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那么,这种问题就是有效的问题。

2.提问有质量。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寻找最佳思维力度。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应不问或少问,以减少和控制提问的数量;对学生还没有掌握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并优化提问的质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深刻性和灵活性。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思维得不到训练,但问题过难,会让学生无从思考。加之现在的课本中部分课文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如果老师课堂上不作铺垫性的介绍而让学生凭空想象回答,这对学生来说只能是望洋兴叹。

3.提问勿单一。

在课堂上,有些教师几乎篇篇课文都是雷同的提问。每篇课文都是套用一个模式:全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各讲了什么?……试想,长此以往学生怎能不厌烦呢?此外,老师提问语言单调,每个问题较独立单一,无问题转换,也是学生不愿发言的原因之一。

有些老师为了保证在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叫一些“得意门生”发言。但事实上长期以来老师的教学对象只限于个别单一学生,而大多数学生成了“陪衬”。一些学生就有了一种心理:即使我举手老师也不会叫我。因此课堂上多了一些习惯静听的乖学生。表面上看起来,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学效果也很好,实际上则是少数人解决了学习上的问题,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发展,而大多数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在学习中他们存在的问题是难以暴露的,缺乏参与体验的机会。长此以往,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发展了。

4.提问分层次。

布朗和爱德门德松(1984)及布朗和拉格(1993)的研究表明,针对个别学生、小组或全班,应该使用认知复杂性层次不同的问题。有时候,如果提出的问题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难的,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而言是容易的,会使得所有学生集中注意力并沉浸在学习过程中。要在课堂教学中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就需要在课堂教学提问中渗透分层次教学思想,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寻找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的结合点,分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确定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

5.提问讲艺术。

有位教育家说:“教育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作答。”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一节课的优劣成败取决于教师能否从实际出发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精心设问并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问题真正问在“知识关键处、教学当问处、难易适中处和学生需要处”。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6.回答必鼓励。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鼓励性评价,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是一种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给予肯定评价,使其优点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进步有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巩固和发展优良品质的信心。适时、充分、恰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必须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时常鼓励学生,让学生不时有成功的体验或希望。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学习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个性化的评价,努力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评价语言环境。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在问题和闪光点。特别是对于每一位展示了个体学习行为的学生,都必须想方设法鼓励一下,即使答错了问题的,也应以鼓励为主。学生受到了鼓励,必定高高兴兴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有效激活了学习的内驱力。同时,对全体学生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使评价不着痕迹却又及时恰到好处。

三、学生因素

1.树立自信心。

范德比尔特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个体的心理定势在成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其发展水平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的。

一个人的自信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学习、锻炼逐步培养成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时代环境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当中,更多的却是自我评价过低,在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前,认为自己干不了,于是畏缩犹豫裹足不前,压抑了内在能力的发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自我剖析,并尊重自己的客观条件。这样学生才能扬长避短,知难而进,奋发图强。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要珍视学生的成功。教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能确立学生的自信心,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励志书籍、名人故事等,让学生自己到书中、到名人身上找寻答案,找寻学习的榜样,在教师和榜样的影响下自我激励,做个自信敢于表达的人。

2.丢掉懒惰习性。

有一些同学常抱着“应付”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态度,去消极学习。他们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没有恒心和毅力,注意力不集中,喜欢接受结果性的知识和静态的事物,不愿意自己探索和发现。就像我经常对学生所说的那样:“有的学生喜欢吃别人捉的鱼,而不愿亲自去捉鱼,这样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懒惰心理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会直接对学生的心理构成威胁。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当从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开始,只有学生先从思想上端正认识,才能克服懒惰心理。加强对初中学生学习懒惰心理的研究,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惰性,恢复正常健康的学习心态,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使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正确认识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不断追求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3.克服羞涩心理。

初中学生的自我心理需求是导致课堂上举手现象剧减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表现为爱面子、害羞、自我意识增强等。害羞是常见的一种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在交往过程中,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这些学生有潜在的表达欲望,可同时又害怕表达。他们格外敏感,尤其在意老师与同学的看法,回答问题总是战战兢兢。教师、家长及同学要帮助他们克服害羞心理,日常生活中要多鼓励少批评,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促使他们多发言,多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克服害羞心理,从而在各种场合表现得自如良好。

4.丰富的知识是回答问题的根本。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就必须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要获得丰富的知识,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汉代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通过丰富课外知识,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的乐趣,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在课堂上,学生因为了解有关知识而踊跃发言。

掌握学生课堂上“不举手”的原因,并探寻科学合理的引导策略,指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课堂发言的习惯,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不举手到敢举手、愿举手、抢着举手。当课堂上出现争先恐后、林立的小手时,教师会由衷地高兴、欣慰。学生的表现,是对自己教学成绩的无声认可,教师会有一种成功感。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209-214.

[2]郑杰编著.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3]徐吉华.让“羔羊”不再沉默.小学语文教学,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