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杭州市余杭区2000—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杭州市余杭区2000—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猩红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与历史相比,猩红热病例症状有所减轻,病死率明显下降,但部分病例仍可发生风湿热、肾炎等并发症,引起严重的后果,因此猩红热的防控仍不容忽视。有研究显示,19世纪40年代以后,风湿热仍有爆发存在,并紧随链球菌性咽炎或猩红热的流行之后[1]。近年来,猩红热发病又有增多趋势,而杭州市尚缺乏这方面的分析报道,为了解猩红热的发病趋势及流行特点,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现对杭州市余杭区2000—2012年报告的猩红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00—2004年猩红热疫情资料来自法定传染病年报表,2005—2012年猩红热疫情资料来自《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数据来自余杭区公安局。

1.2统计方法

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及图表制作,用SPSS 16.0软件进行相关性等统计分析。

2结果

2.1流行趋势

2000—2012年余杭区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例370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3.48/10万,无死亡病例。全区猩红热发病情况呈现周期性波动,共有3个发病高峰,分别为2000年,2004—2008年及2011—2012年。13年间总的流行趋势为上升,表现为峰顶一个比一个高,以第三个高峰的2012年报告发病率最高,达到7.94/10万。2个峰谷中,整体上第二个峰谷比前一个要低,但以第一个峰谷的2003年报告发病率最低,仅为0.63/10万(表1)。

2.2月份分布

猩红热发病月份呈现双峰分布,4—6月报告病例数占总报告病例数的45.41%(168/370),其中5月份报告病例数最多,为78例;其次为11—12月,占总报告病例数的15.95%(59/370)(图1)。

2.4地区分布

全区19个镇(街道)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较多的为运河街道,报告发病率为6.05/10万,其次为乔司街道和瓶窑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99/10万和2.83/10万,整体上西部山区(百丈镇、颅鸟镇及黄湖镇)发病相对较少。

3讨论

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2年余杭区猩红热报告发病率为3.48/10万,2012年达到7.96/10万。13年间发病情况呈现整体波动上升趋势,这与沈艳辉等[2]报道的2003年以后北京猩红热发病一直呈现上升趋势是一致的。另外,当前猩红热的临床症状均较轻,皮疹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因此各地报告的病例数跟实际发病情况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猩

红热的正确治疗需以正确诊断为前提,因此,提高医务人员的猩红热诊疗能力,对防控猩红热及其病原引起的链球菌感染后并发症是非常必要的。

猩红热发病呈现一定的季节性,有2个发病高峰,分别为4—6月和11—12月,但全国各地2个高峰的相对高度是不同的,如大连市及郑州市11—12月的峰高更高,合肥市、蓬莱市及杭州市余杭区4—6月的峰高更高,而全国数据分析显示,2个高峰峰高基本相同[3-7],这可能与各地的气候等条件有关系,但因缺乏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数据分析报道,尚不能下此结论。

猩红热发病的男女性别比整体呈上升趋势,这在其他文献中未见报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猩红热的职业分布,各地的报道略有不同[3-7],但各地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中,这一年龄段儿童多为幼托儿童及学生,因此猩红热及其并发症的防治重点应放在学校及托幼机构等重点单位上。

猩红热病例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而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如丹毒、咽颊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等)也可成为传染源[2],病原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间接接触传播,因此,人口密度等直接影响疫情的发展,这也是余杭区西部山区为何发病率相对较低的原因之一。

4参考文献

[1]Veasy LG,Tani LY,Hill HR.Persistence of acute rheumatic fever in the intermountain area of the United States[J].J Pediatr,1994,124:9-16.

[2]沈艳辉,王全意,吴疆,等.北京市1949—2006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2008,14(2):30-31.

[3]李雷雷,蒋希宏,隋霞,等.中国2005—2011年猩红热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6):826-827.

[4]孟慧,于立明,孙爱民.蓬莱市1990—2004年猩红热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2005,20(10):535-536.

[5]王万民,高利华.2004—2010年郑州市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2012,23(2):123-125.

[6]王敏,张倩文,袁玉,等.大连市2006—2008年猩红热流行病学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9,25(23):2580-2581.

[7]张俊青,吴金菊,刘怀珠,等.合肥市2004—2007年猩红热病例分布的流行病学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2008,14(3):181-182.

(收稿日期:2013-04-22)